当代彝族作者作家文学与一位用母语创作小说的新秀(外一篇)
2013-04-29沙马加甲
沙马加甲
彝族文学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民间口头文学、民间书面文学(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和整理)和当代作者作家文学这样三种形式。而当代作者作家文学又分为这样三种基本形式:彝族作者作家用汉文创作的彝族文学、汉族和其他民族作者作家用汉文创作的彝族文学、彝族作者作家用彝文创作的彝族文学。
在当代彝族作者作家文学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彝族作者作家用汉文创作的彝族文学起步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创作了。例如:云南省的著名作家李乔、李纳解放前三十年代起步,开始用汉文进行彝族文学创作,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又一次大飞跃,大量地用汉文进行彝族文学创作,并且有影响地指导、培养出了彝族作者作家用汉文创作彝族文学的两代人和一大批用彝文创作彝族文学的彝族作者作家。
汉族和其他民族作者作家用汉文创作彝族文学起步较早,典型的有汉族著名作家邓友梅和高樱等。汉族作家邓友梅、高樱和作者王传廷、王万金等解放后先后用汉文创作彝族文学。
彝族作者作家用彝文创作彝族文学起步较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凉山日报》(前身为《凉山报》)彝文版正式创刊后;1980年四川省彝文规范方案经国务院批准施行,《凉山文学》(前身为《凉山文艺》)彝文版出版以后,凉山彝族自治州(含成都、北京等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用彝文创作彝族文学的彝族作者作家队伍,且这支队伍不断地在发展壮大。他们当中,一些人用自己的母语进行彝族文学创作的用时,也用汉文进行彝族文学创作;另一些人既能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又能文艺理论研究,进行文艺评论。可以说,他们当中很多人多才多艺,是多面手,是通才。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是以阿鲁斯基、阿蕾、贾瓦盘加、阿库乌雾(罗庆春)、俄尼·牧莎斯加(李慧)等为代表的已经过世作古了的和现健在的老、中、青三四代作者作家。
彝族作者作家用彝文创作彝族文学的这支队伍中,现供职于喜德县委宣传部,任《喜德拉达》综合刊物编辑的吉俄伍沙同志是用母语既能创作小说,又能创作诗歌的多面手,尤其擅长创作小说,可谓是当代彝族作者作家文学创作中一位用彝文创作小说的新秀。
现年四十岁不到、毕业于原西昌师专、在山区农村喜德县巴久乡长大的吉俄伍沙,说起来,用母语在当代彝族文学这块沃土上畅游起步不算早(对他自己来讲,当然也不算迟),1993年开始起步。从作品数量上来看,尽管还没有创作出很多,但是鄙人认为,他的作品大都立意深刻、质量高。作为几十年来致力于用母语创作文学作品的我不仅自己喜欢写,也非常爱看别人的作品。在读别人作品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这就是:我看某人的作品,先看他(她)一两件作品,如果觉得好看写得不错,那以后我就继续读他(她)的作品,且见一件看一件。假使感觉他(她)的作品不怎么样,那以后我就对他(她)的作品视而不见,最多也就看一下标题而已。对吉俄伍沙的作品也不另外。起初,我对他的小说作品感觉不错。立刻喜欢上它。后来,干脆对他的小说我如饥似渴地见一篇看一篇,看了之后,有十分过瘾的痛快感。
截止目前,鄙人能够记起来的彝族青年作者吉俄伍沙的彝文小说有《流浪》、《山里人》、《农村轶事》、《一滴眼泪,被阳光照得亮晶晶》、《城市,远离了》、《那个叫豹子坪的地方》、《擀毡爷和他的孙子》、《孤儿》、《日落》、《木匠》,作品数量的确不多,但一篇比一篇写得好,篇篇都像金子一样闪光,主题鲜明而深刻,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吉俄伍沙,这位用彝文创作小说的高手创作的小说具体还有这样一些特点:作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都写的是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小人物的生活及其命运,让一滴水见太阳,反映真实的现实社会和世界。其次,他的小说人物较多、文字多、篇幅长,除了部分是短篇之外,也有不少具备了中篇的要素,甚至少部分也很接近于长篇了,如果再扩一下,它就是很好的长篇小说。而当前彝文小说界微型小说多,短篇小说次之,中篇小说少,长篇小说除了作家贾瓦盘加的《火魂》之外没有人涉足。在这种情况下,吉俄伍沙的彝文小说能够做到篇幅和容量接近长篇是很不容易的,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作为一名彝文小说老作者,我寄予有潜力可挖、大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彝文小说作者吉俄伍沙一点希望,望他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在彝文小说创作道路上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写出更多更加优秀、更加受读者青睐和欢迎的力作,与其他作者作家一道力争为推动我们彝族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骄人的成绩,作出积极的贡献!
彝文文学作者吴华清与他的散文《难以忘却的姐姐》
一
要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必须不停地多看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断探索多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看别人创作的彝文文学时收订《凉山日报》彝文版、《凉山文学》彝文版一篇一首不漏地从头看到尾。后来,看起看来,一是觉得某些作者的作品很少有好看质量高的,二是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时,将原来一篇一首不漏地从头看到尾的做法改为有选择性地看。我看某人的作品,先看他(她)几件作品,假如感觉他(她)的作品不怎么样,那以后我就对他(她)的作品视而不见,最多也就看一下标题而已;如果觉得好看写得不错,那以后我就继续读他(她)的作品,且见一件看一件。对吴华清的作品也不另外。开初,我对他的散文作品感觉不错,立刻喜欢上它。慢慢地,干脆对他的作品我如饥似渴地见一件看一件。看了之后,有十分过瘾的痛快感。
在我的记忆中,文学作者吴华清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就已经用彝文进行文学创作了,他的作品散见于《凉山文学》彝文版、《凉山日报》彝文版和《四川民族》彝文版等各种报刊,大部分作品见于《凉山文学》彝文版,且以散文居多。不久,从他的作品里,我得知他在雷波县,具体说来在雷波县民族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很欣赏他的散文,在2010年以前从没会过面,更不消说认识。几十年来,我有这样的看法:吴华清是凉山、成都为数不多的几个彝族作者作家用彝文进行散文创作取得较好成绩者之一,和他见面认识是我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积存在我心里已多年,一直没有实现。以后,我的这个夙愿经过《凉山文学》彝文版编辑部的牵线搭桥最终变成了现实。
2010年10月26日,《凉山文学》彝文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西昌邛海宾馆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越西县代表田玉华和我应邀出席,原来雷波县代表吴华清也前来参加会议,我俩见面并认识了。虽然几十年来从没见过面、不相识,但是名字相互熟悉,双方的文学作品也相互经常看到。这样,我俩一见如故,立即成为知已和无话不说的文友。他的妻子熊阿牛是我沙马曲比家的一个分支;我的老母亲是海来阿某斯都,和他们瓦西家是一个老祖宗。顺理起来,我敬佩的文学创作者吴华清成了我远方的一个亲戚。会议结束快要分别时,我们俩互留了电话号码,双方商定经常保持电话联系。
闭会离别后,截止2011年10月26日,文友吴华清我俩碰面相识一周年了,虽一年之中电话联系无数次,但很想再见一次面,很想再摆谈一次,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在我的要求下,前不久,文友吴华清给我发来了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作品发表情况、获奖情况以及学习工作简历等材料。
吴华清这个彝家汉子彝名瓦西门尔,1961年12月25日生于雷波县。1986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民语系82级彝文班本科。同年7月,分配到雷波县民族中学任教至今,中学一级教师。
1985年,在读大学期间,喜爱民族文学的吴华清开始用彝文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寄出去后没有发表。面对这种状况,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彝语文,多看优秀民族文学作品,特别是多研究彝文文学作品,查找和总结失败的原因,勤学多练。经过不断努力后,在校学习期间,在《凉山文学》彝文版、《四川民族》彝文版、《凉山日报》彝文版上发表了几件文学作品。
自从参加工作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吴华清经常抽空进行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创作,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不停地刊载于州内外各种报刊上,这使他欣慰之余也给他继续走彝文文学创作的道路带来了无穷的动力。二十多年来,吴华清辛勤耕耘,从未辍笔,发表了100多篇彝文文学作品。其中,部分获过奖,部分还被收入各种文学作品集子,部分入选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很多读者一致称赞说吴华清是创作文学作品的高手。
二
作为一个彝汉双语老文学创作者,作为一个老文学读者,彝汉双语文学作品我创作了较多的数量,也读过了不少,但读一件(部)文学作品,读着读着想流泪的情况以前从来没有过。不久前,刊载于《凉山日报》彝文版2011年9月25日第二版、彝文文学创作者吴华清的散文《难以忘却的姐姐》一文读了之后使我很想流眼泪。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强忍着,拿出手机,给远在雷波县的吴华清发了这么一条短信:“我读了你发表在《凉山日报》彝文版上的散文《难以忘却的姐姐》,眼泪快要流下来了。文章感情真挚,写得太好了!实有这回事吗?”过了一阵,我收到吴的回复。他说:“修饰、润色了一下。谢谢你的欣赏!”
此时,我打转的眼泪止住了,沉重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然而,散文《难以忘却的姐姐》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篇少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写得很成功的散文。
我们文学创作者和文学读者大都知道,一篇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主题思想上除了积极健康向上之外,可能具备这样三种条件中的一种而取胜,成为优秀文学作品:一是以题材取胜。在题材的选取上独辟蹊径,有它的独到之处。文学所描写、反映的东西必须是新的,有独到之处。二是以艺术手法取胜。以艺术手法取胜,就是以表现手法取胜。其表现手法独出心裁、独具匠心,有新意。三是既以题材取胜,又以艺术手法取胜,二者兼而有之。比较而言,以题材取胜要容易些,而以艺术手法取胜就难一些。要做到二者都取胜就难得多了,但只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也是可以争取做到的。
《难以忘却的姐姐》这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是姐姐。过去,作家、作者创作散文时描写的女性大都是自己的母亲,描写自己姐姐、妹妹的不多。文学作者吴华清在题材的选取上确实独辟蹊径,选取很少有人写的题材来写,有他的独到之处。所描写、反映的东西的确是新的,有独到的地方。这是其一。
其二,文学作者吴华清以散文的形式在描写“姐姐”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有的可能不一一谈到)。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分析其中的三点:
第一点,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姐姐”时基本上没有写“姐姐”如何受苦受难,特别是她生前如何勤俭持家、劳动生产、抚养子女、想念亲人等等这些一概不提,而是有选择地、艺术地采用倒叙手法叙述抒情,在抒发感情、抒发对“姐姐”怀念的同时交待了作者和“姐姐”生前没有见过面,只是在电话里听到过她圆润的声音。面对着“姐姐”一动不动静静地躺在灵床上的尸体边叙述边抒情怎能不引起读者广泛的追思与联想?怎能不产生感情的共鸣?特别地交待出“姐姐”是小时候被他人掳掠到异地当娃子,和亲人生离死别的时,怎能不使读者眼眶湿润呢?就是铁石心肠的人读了也要感动一番!文章怎能不吸引读者的眼球?就是平常不怎么喜欢看散文的人读到这里也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了。
第二点,这篇散文开头第一自然段用倒叙手法边叙述边抒情后,紧接着从第二自然段起用顺叙的手法进行叙述,讲述了解放前“姐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被什么人掳掠卖到什么地方当娃子、家里父母如何悲痛凑集资金找女儿没有找到、后来解放后部分亲人和“姐姐”家来往、作者本人因种种原因没能见上“姐姐”一面她就辞世等。这部分按照时间和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做到了井然有序,该交待的都交待得很清楚很明白。
第三,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纯粹是抒情,抒发了对“姐姐”的思念,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文采,近于诗化,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彝族“尔比克智”是相当精通的,造诣是很高的,且能够熟练灵活应用和自由发挥,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
分析了《难以忘却的姐姐》这篇散文的艺术手法之后,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就一目了然了。这篇散文虽然字里行间没有一句话是描写旧中国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的黑暗,没有一句话是正面描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英明,但是通过记叙“姐姐”的不幸遭遇,抒发对“姐姐”的思念,揭露了旧中国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的黑暗,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英明,号召人民紧跟中国共产党,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的恩情。这也是这篇散文的主题之所在。
当然,文章是没有深浅的。这篇优秀散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和毛病,这里就不再一一指出了。
总之,尽管《难以忘却的姐姐》这篇散文还有一些缺点,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它是一篇很不错的优秀散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工”。从中也可以看出,文学作者吴华清驾驭散文创作的能力之所以这么强是花了工夫的。今后,我们热忱希望文友吴华清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推动彝文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