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 素质优良 能力过硬
2013-04-29王瑾
王瑾
2013年3月16日,河南中医学院新校区仲景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河南中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正在举行。参加双选会的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广东华润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上海玉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药单位都慕名前来招聘毕业生,此外还有宛西制药有限公司、羚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大型药企以及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共计300余家。
河南中医学院已连续多年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喜人场面。校本部2013年毕业学生2975人,据不完全统计,招聘单位需求毕业生10790人,供需比达1∶3.63。其中,护理专业的学生最为抢手,供需比达1∶12.93;其次是市场营销(医药贸易)专业的学生,供需比为1∶9.26;药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供需比分别为1∶7.72和1∶3.85;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供需比也大都在1∶2以上。今年的双选会呈现出招聘单位层次高、招聘毕业生数量多、招聘毕业生范围广等显著特点,这与学校立足自身特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临床能力密不可分。
一、特色立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特色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生命力的体现。近年,河南中医学院充分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积极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中医药传承人才、中医药应用人才和医药相关人才等三类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地方中医药院校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
1.根据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学校先后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实验班”等,通过“精英化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传承人才,解决中医药发展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
2.根据医疗改革的需要,培养中医药应用人才。学校紧贴医改需要,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论证开办了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方向)专业,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全科医师培养结合起来,和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联合创建“农村全科医师班”,面向农村基层,以涉农政策支持、定向订单培养、学生免交学费的方式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
3.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医药相关人才。学校主动适应未来医疗卫生市场的需要,积极拓展办学领域,开设医药相关专业,为医疗卫生市场培养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例如:文化产业管理(中医药文化产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英语(医学英语方向)、对外汉语和针灸推拿学(英语方向)、护理学(英语方向)、中药学(英语方向)等专业。这些医学相关专业按“大众化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但能够服务于医疗卫生市场,而且也能服务于其所属专业领域。医学相关专业的拓展,为地方中医药类院校由单科院校向以医科为主、医学相关学科为辅、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中医药大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过硬的人才
学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实行“院系合一”的教学改革体制,强化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临床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上,学校近年不断加大投入,不仅扩充原有的护理实验室、临床综合实验室、外科实验室、针灸推拿实训室、临床技能实训室、临床基本技能综合实训中心等多种实验室和实训中心。2013年还投入1.5亿元建设大型实验实训中心。在进一步强化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临床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学校导入早临床预实习、临床模拟实训教学环节,构建“2+2”四位一体的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即早临床预实习——感知中医、临床教学实习——领悟中医、毕业临床实习——实践中医、临床模拟实训——模拟诊疗,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诊疗技能的有效提高。这些训练的全面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力服务学生就业
学校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国家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强化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分别对不同年级开课,使学生及时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努力从多方面锻炼、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良好就业心态。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共同主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科学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另外,加大专项指导力度。根据医学院校毕业生实习分散的特点,组织老师分别到学生的实习地点,认真回答学生的疑问,宣传志愿服务西部、到基层就业等有关政策规定,指导学生选报公务员、考研和面试。二是强化职责。按照学校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各院系、各部门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市场拓展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采取措施,使各院系、各部门明确任务,强化职责,认真完成拓展就业市场的任务。
四、校企、校校、校市、校院全面合作,加强就业基地建设
学校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利用实习医院的有利条件,在原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毕业实习与就业选择相结合的“就业实习基地”,使毕业生在毕业前既能完成实习计划,又不影响择业就业。2012年,学校新增就业基地8个。此外,学校和许多大型医药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广东华润三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宛西制药有限公司、羚锐制药有限公司、瑞龙药业有限公司等都和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还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开展校校合作,和南阳市等开展校市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
学校还积极服务产业需求,推进“订单式”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信息技术学院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院和软件企业进行教学,建立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软件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河南中医学院结合实际,积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使毕业生提高认识,合理进行职业定向、定位,尽快就业。
1.典型引路,带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河南中医学院有许多在基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王一硕、“马背上的医生”张欢欢、“26岁的‘老中医”李国胜都是毕业后志愿服务西部的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他们为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树立了榜样。此外,学校毕业生、汝州市医缘堂医院院长杨玉华也是在基层创业成功的代表。他不仅创办了按摩学校,还开办了医缘堂疼痛偏瘫康复医院。学校通过举办成功校友报告会、大学毕业生基层创业报告会等,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成才观教育,使他们真正感悟到基层锻炼的人生价值和重要作用。
2.出台奖励措施,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出台了《关于鼓励河南中医学院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规定》,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例如:志愿服务西部两年者,奖励3000元;服务贫困县者,奖励2000元;报考选调生录用者,奖励1000元;特优生和省级优秀学生到基层就业者,在以上奖励基础上,每人再奖励1000元;对志愿服务西部和贫困县的毕业生,服务期间表现优秀,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可适度减免学校助学贷款;考核优秀、成绩突出并扎根西部和基层就业者,全额减免学校助学贷款;志愿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学校研究生者,在国家优惠政策加分的基础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并积极向导师推荐。王一硕、张欢欢已完成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并后留校工作。
3.到基层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成熟的就业观。每年暑假,学校都要组织大学生到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基层用人单位调查他们对学校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了解基层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这些实践活动可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基层的现状,切身感受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他们端正就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一是注重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聘请校外专家、公司领导为获奖作品进行校外评审,并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从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及企业经营运作模式的实战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提高作品质量。在2013年河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学生荣获特等奖1项、金奖1项、银奖3项,总分排名河南高校第六位,并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在2013年全国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学生荣获银奖1项,这是学校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的最高奖项;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荣获三等奖1项,实现学校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二是学校还在校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从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推进“双证”制,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积极在学生中实行“双证”制。鼓励毕业生在取得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本校设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考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劳动技工证书等。据统计,近两年,共有6000余名在校生参加了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按摩师、中药调剂员等各类职业技能课的学习,并获得了相应的证书,从而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大的就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