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助推学院内涵式发展
2013-04-29赵学通
赵学通
近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凝神聚力,务实重干,坚持把提升质量作为发展主题,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推进内涵建设为目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发展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主题活动,强力推进内涵建设
进入“十二五”以来,学院领导班子认真研判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院实际,研究确立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提升层次”的24字工作方针,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内容,连续3年开展了质量提升主题活动。质量提升主题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院高水平通过了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标准完成了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理念探索取得新突破,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新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办学条件建设迈上新台阶,教学科研取得新进步,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日渐彰显。
一是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专业建设更加彰显了高职教育特色。目前,学院共开设43个高职专业。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能力得到明显增强,200多名教师在国家、省、市技能比赛中获奖。三是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建立了学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院系结合、重心下移、分级负责的工作新机制。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加强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学院学生在河南省科技文化艺术节上获奖百余项。四是科研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工作制度体系,推进了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科研管理、高职教育研究和学报出版发行等工作,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五是校企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校中厂)、进企办学(厂中校)、订单培养(订单式)等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六是办学条件改善工作迈上新台阶。建成了国家一级图书馆、现代化的实训中心,建成校内实训室162个,启动建设了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七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师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奖励150多项。
二、持续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质量提升平台
学院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科学谋划发展新途径。围绕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学院实施了五大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示范建设工程。2008年,学院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几年来,学院共投资近2亿元,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成为河南省品牌示范院校。二是实施质量建设工程。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精品教材1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质量工程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三是实施基础建设工程。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2.1万平方米的图书信息大楼,4.3万平方米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4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师生服务中心。2012年又启动了职教园区建设工程,其中高职校区一期占地427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概算投资3.6亿元,本学期已投入使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建成校内实训室162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类综合性实训基地)。四是实施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院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目前,学院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所占比例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五是实施党建保障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专项活动。全院上下风清气正、心齐劲足,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1.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四对接、四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冶金技术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双主体三阶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三位一体、三实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学训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一模式可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2.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无缝对接。学院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共建为途径,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规范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构建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认识实习、项目实训、专项实训、核心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五个环节的“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成了60多个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在全国有色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有色)两项个人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护理技能个人二等奖。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97%。
四、持续深入强化校企合作,彰显办学特色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作法,学院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
1.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校企双方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产品和订单,共同组建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的生产性实习工厂,工厂在生产的同时,也承担了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
2010年10月,学院与苏州凯斯美公司合作,由学院提供2000平方米的厂房、企业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和技师,共建了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在生产的同时,每年承担1000多名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
2011年8月,学院与浙江上虞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由企业投资20多万元在学院建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网络实训室,自2011年起每年联合举办一个冠名班,企业每年提供1万元奖学金,共同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2012年4月,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校企共建校办工厂合作协议。第一期,由企业提供价值4000万元的设备以及产品订单、学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预计2013年7月份可投入生产。该车间在加工生产车制件、跳线和陶瓷等光通信零配件的同时,将承担学院机电类专业学生顶岗实训实习的任务。
2.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2010年以来,学院深化与济源钢铁公司、清水源科技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在济源钢铁公司建立了烧结杯实验室,在清水源科技公司建立了工业循环水处理中心,在富士康晋城工业园建立了“模具加工实训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培养学生的课堂延伸到企业培训中心和生产车间,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在企业设置课堂,按照企业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订单培养,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式)。学院先后与济源市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公司、洛阳永宁金铅冶炼有限公司、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浙江上虞国际大酒店、河南丰源石油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签署协议,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学生6000多人。2011年,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先后组建6个模具人才定向培养班,1个机器人定向培养班,共培养学生310人。在富士康科技集团2011年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交流大会上,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达成了共建机器人应用实训室和共同培育机器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意向,签订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协议”,学院被富士康科技集团确定为“模具人才培训基地”“机器人人才培训基地”,并被授予“优质合作学校”。
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使学院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省委书记郭庚茂,省委副书记邓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副省长徐济超、赵建才、王铁、王艳玲等领导先后到学院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最具特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院校、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院校、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专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等荣誉称号,进入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