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文化泡沫
2013-04-29肖童
肖童
莫言获奖了,本来无声的文字引来了无数喧嚣。借着莫言的东风,多少人金钱、政治和名利的野心在澎湃,虚幻的狂热放大着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着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而这绝不是清澈的文化所能宽宥的。
“回到莫扎特”的愿景似乎暗示着世人,我们再也回不到莫扎特那个时代了。信息革命的成功让普通大众与影像、声音和文字轻易接触,那些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古典美在当今似乎只剩下被人遗忘的幻影。没有人愿意再在戏台下静默端坐几小时只为听一曲牡丹亭,也没有人再愿意对镜苦练十年的唱、念、做、打,只为台上的一分钟。
电子化的年代里,文化获取途径的快捷促进了文化生产的加速。而质量呢?没有了厚积薄发,没有了慢工之后的细活,文化便趋向于快餐式。它的存在是为了迎合市场获取商业利益。
商业的目的本就带着强烈的谋利色彩,于是文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便愈发狭隘。书籍的数量越来越多,包装越来越精美,而文字却越发空洞,有如过眼云烟,留下的仅是销量榜上那傲人却苍白的数据。展厅里的绘画作品令人赞叹,而观者更关心的是画作的市场价值。商人披着华美的外衣,榨干了文化最后的价值后肆意丢弃,却把那充斥着数字的渣滓视为珍宝。
商业化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庸俗化,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就发出了“娱乐至死”的感慨,而如今这样的庸俗近乎疯狂。很多电视节目都充斥着浮于表面的对话,上演着小丑式的表演与浅薄的笑声。舞台很喧嚣,而我什么都听不见。
文化的泡沫暗示了这个时代的浮躁。浮躁必然导致功利主义,而功利会让一切变得不纯粹甚至肮脏。功利之心让人不惜用纯洁的笔编织谎言,误导大众。这些人得到了名利,却输掉了文化的尊严。
浸渍于文化不再是因为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热情与信仰,而是对名利的追逐,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本真。汲汲于名,汲汲于利,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堕落。
木心说 :“听得见的是修饰,听不见的是诗。”文化亦如此,但我们往往只被文化夸张华丽的表达形式吸引,看不见其真正的价值所在。地图是平的,历史是长的,文化是尖的,在自我与时间的磨砺下方可露出直刺时代心脏的锋芒。而如今,过于快速的步伐、过于冗长的修饰、过于功利的追逐,只能让文化的形态日益扭曲,文化的核心离我们愈发遥远。文化在空虚中沸腾,溢出光彩熠熠却毫无价值的泡沫,看似美丽,却未经历岁月的洗礼就已支离破碎,只剩下整个时代的惘然若失。
文化绝不是用来附庸风雅的,更不是大众消费的商品。文化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有人说“文化已死”,其实真正的文化永远不会死,只是隐于某处等着我们去发现。而要发现它,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不汲汲于名利,文化才能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文化存于心。那是一片“宁静海”,虽然眼看不到,手摸不着,却碧波万顷,谁都可以恣意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