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溯源

2013-04-29王峰

寻根 2013年5期
关键词:驯象汉画涅槃

王峰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汉画佛像图

在山东、四川、新疆等地的汉代画像以及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的汉代摩崖造像中,发现一批佛像图。这些图像中佛教人物所具有的高肉髻、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等都带有十分鲜明的佛教艺术造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佛教涵义。1959年10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北尼雅汉墓所出土的一块蓝缬棉布上,画有一菩萨图像。此菩萨上身赤裸,慈眉善目,手持鲜花,头后有项光,身后有背光。四川省乐山市麻浩崖墓享堂的门楣上,刻有一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头有肉髻,绕头有佛光的佛像。何谓结跏趺坐?趺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并置于左右腿上,即结跏趺坐。《慧琳音义》八曰:“结跏趺坐,结有二种:一曰吉祥,一曰降魔。凡坐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日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日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可见,结跏趺坐乃是佛教徒的一种坐姿,结坐的姿势不同,其所寓有的佛教含义也不同。至于佛像所施无畏印,根据《造像量度经续·五威仪式》记载:“左手如前正定(即左手下伸),右手胸前,或乳旁,手掌向外略扬之,谓之施无畏印。”另据《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名施无畏,此印能施一切众生,安乐一切。”由此看来,汉画佛像人物的每一种坐姿,每一个手势,都具有特定的宗教意义,如汉画佛像人物的结跏趺坐、施无畏印就寓有“转妙法轮、安乐一切、普度众生”的佛教宗旨。其实,这也正是汉画佛像人物的微妙之所在,通过举手盘足安坐等细微的人体动作来宣传佛教。通过无声有形的佛教造像给人们施以潜移默化的宗教影响。

汉画佛教故事图

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目前所能断定的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可能只有三幅。江苏二幅,山东一幅。山东佛教汉画的内容是宣传佛教教义的,本文把它列入佛教故事类。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的摩崖造像,历来被看作汉代的文化遗存,其手法主要都是以汉代画像石的减地平级和剔地隐起的浅浮雕的形式表现的,它既有别于后世佛教造像所表现的技法和风格,也不同于东汉墓中所发现的佛教雕像和图像。孔望山的摩崖造像,开佛教石窟造像之先河,为后世石窟造像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其中的“佛祖涅槃”图和“舍身饲虎”图为佛教故事。“佛祖涅檗”图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中较为完整的一幅,其造像以一块肉红色的岩石坎台为中心,在这块岩石上雕刻出佛祖涅槃像,在与其相邻的岩石上,雕造了五六十个头像和跪像。“佛祖涅槃”所描绘的情景与《佛本行赞》中所记载的佛祖涅槃情形极其相似。《佛本行赞》五云:“时诸力土众,闻佛已涅槃,乱声同悲泣,如群鹊遇鹰。悉来诣双树,靓此来长眠。无复觉悟容,椎胸而呼天。犹狮子搏犊,群牛乱呼声……彼诸力土众,或悲泣号眺,或密或无声,或投身于地,或寂然禅思,或烦冤长吟。”何谓涅檗呢?涅槃即佛祖释迦牟尼八相之中的入灭之相,《涅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这幅“佛祖涅槃”图所宣传的是释迦牟尼所倡行的“当修涅槃,永离苦乐”的思想。

“舍身饲虎”图在“佛祖涅檠”图之右,其内容为:一人卧于地上,在人身上有虎头,若欲吞状。这一“舍身饲虎”佛教故事,在佛经中有十多处记载。关于舍身饲虎故事的内容也有几种说法。其中《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载云:“乾越陀国太子梅檀摩提,在国内施舍贫苦、独、老、赢之人,于大路中施舍贫人,四方来者皆得如意。后至山中大岩窟,修禅道求菩提度众生苦,因见山中虎产七子,而不得食,太子投身饲虎,骨肉狼藉。后为起七宝塔。”“舍身饲虎”佛教故事所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转生来世”思想,而且告诉人们“济人之危,须得诚心诚意;敢于舍得区区一身,才能留得精神传世”。

在《山东汉画像石选集》著录的图322,是出土于滕县汉画像石的图像,该石画面漫漶,共四层:一层为西王母,两侧有蛇尾侍者和伏羲、女娲等;二层为牛马食草;三层为人物相会;四层为牛车、鹿车、羊车各一辆。这组画像很可能与佛教《法华经》中所宣扬的“三乘”教义有关。

所谓“乘”,据《四教仪集注》记载:“乘以运载为义。”佛经中所谓的“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法华经》明确地将菩萨乘喻为牛车,是为大乘;把缘觉乘喻为鹿车,是为中乘,亦谓辟支佛乘;把声闻乘比喻为羊车,是为小乘。这一层画面正好与此吻合。

《法华经》载云:“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进而指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也即所谓的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一乘的思想,用佛家的话来说,即“三乘归一”。

汉画中的驯象乘象图

驯象活动,商时已有。《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东汉时期,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一定的传播,佛家教义已经为一些人所信仰。汉画中的驯象图和乘象图表明汉代先民已经掌握了驯象之法和骑象乘象之术,这也可能与佛教的“行象”活动有关。但是这一说法缺乏文献记载。用钩驯象之法,最早见于晋朝法炬译的佛经;“行象”活动,文献中较早的见于北魏时杨街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佛教影响的日益普及,我国古代的“舞象”活动与佛教的“行象”活动结合起来,并且长久地被保存下来。

在河南南阳、登封少室汉阙,江苏省徐州洪楼,山东省滕县宏道院、嘉祥吕村、南武阳功曹阙、南武阳室圣卿阙等地都发现有象奴驯象的图像。其中南阳汉画馆所藏“驯象”汉画像内容为:大象长鼻上卷,齿前伸;象奴头戴尖顶冠,手中持钩,钩末端置于象后右肢部。徐州市洪楼“驯象”图像的内容为:象奴手持长钩,骑于象背之上,正在驯象。用钩驯象,文物中最早见于汉画,文献中最详细见于佛经。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论以小胜大时说:“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但至于如何用钩驯象,王充却没有详细说明。晋代法炬译的《法句譬喻经》对此描述得很详细:“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答:‘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曰:‘刚钩钩口以制口强。”刚钩即钢钩,由此可知,东汉先民在当时已经掌握了钢钩钩口驯象的方法。这也许与佛经所载的驯象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能与佛教活动有一定联系。驯熟大象,便于进行“乘象”活动。

佛教徒常在每年四月八日释迦牟尼诞辰日举行大规模的“行象”活动,用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常以驯成的大象驭着佛像或佛牙沿街穿巷,通过演出百戏的形式,向群众展出佛像,以此来宣传佛教思想。象在佛经中喻佛性,印度人敬重象,实即敬重佛也。《涅槃经》六载日:“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广弘明集》二十又云:“手擎四钵,始于鹿野之教,身卧双林,终于象喻之说。”可见象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

在汉画中也有骑象画像,如山东省邹县黄路屯等地出土有“乘象”汉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的壁画中发现有“骑象”图像。这些画像有可能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舞象”活动,也有可能就是东汉佛教徒所举行的“行象”活动。虽然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赵朴初),但是《佛教史略》对于当时佛教徒是否举行“行象”活动,由于汉代文献缺少这方面的记载而不能确认,只能推测这些画像很可能为佛教的“行象”活动。

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

南阳汉画中反映佛教内容的画像多以大象、狮子、莲花等为题材。

在南阳唐河郁平大尹冯孺人墓北侧室,有一幅“乘象”图。其内容为:画中刻一象,体硕壮做缓行状,后肢及臀部未刻出,象背之上有二人,一人面向右,跽坐,一人仰卧,两腿上翘,悠然自得。

南阳汉画中有许多以伏象、驯象、戏象为题材的作品。南阳英庄出土的画像石也有人命名为“猎象”图,说是一人持利钩正从象身后套取象牙。象为菩萨前身,佛门神兽之一,是佛家恶来善往教化的象征。《涅槃经》曰:“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广弘明集》二十四:“手擎四钵,始于鹿野之教,身卧双林,终于象喻之说。”象威力巨大,性情柔顺。因此经中时常赞美大象,六牙白象更为佛国象中之宝,许多佛教典籍都有记载。据《因果经》等载,释迦牟尼从蔸率天宫降生于人间时,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昼寝,梦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释迦牟尼。《异部宗轮论》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做白象形。”《普贤观经》等说乘六牙白象王,若观念惨悔,菩萨即乘六牙白象为其显身。东汉时所译《修行本起经》谓“白象宝者,色白绀目,七肢平峙,力过百象”。这种六牙白象被赋予神圣的色彩,是佛传中崇拜的神物。

有关狮子形象的画像,在南阳汉墓中发现有十余幅。如1989年4月南阳县辛店乡熊营画像石墓墓门东门楣上的“武士斗兽图”,画面分为左右两组,左面一组刻一熊,张牙舞爪,中部为一前扑狮子,昂首扬尾,头上鬃毛高蓬,狮口大张,前肢着地,后肢腾空,似与右侧异兽搏斗。再如南阳县出土的“狮与异兽”画像石,狮子与异兽角抵决斗,威猛无比。南阳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狮、虎、异兽”图,狮子舞爪戏虎,尽显王者之风。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楞严经》日:“我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狮子作吼,群兽慑伏,“狮子吼”成为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的代名词。狮子形象威猛,气势凌厉,为万兽之王。所以狮子被喻指为佛的唯我独尊,佛法即如同狮子一样,供奉狮子可辟邪护法。在佛教中狮子是教乘高的神人的坐骑。

汉代狮子多被神异化,在南阳汉画中,狮子多作祥瑞之兽出现,以能辟邪祓除不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辟邪”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为大狮子,因而,辟邪的造型也就以狮子为蓝本,似狮但肩生两翼。这样一来,外来的真正狮子也使其神异化,成为神兽、瑞兽,人们把其作为吉祥物、守护神、镇墓神等偶像顶礼膜拜。

南阳汉画中狮子的特点是身材高大威武,头大且圆,尾巴细长。值得注意的是,南阳汉画中对狮子的形象描述笔调笨拙,“似马非马,似虎非虎,所不同的只不过鬃毛长一些罢了”。这可能与这些佛教动物刚传人内地不久,数量少,刻绘者所见极少、观察不足有关。

1986年、1993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发掘的唐河马振扶汉墓和桐柏县安棚汉墓两座东汉晚期画像石墓皆刻有莲纹莲子的顶盖。1991年10月,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南阳市第二化工厂二十一号东汉画像石墓时,发现了一块莲花垂石,主体部分呈四棱台形,圆形顶部,用阴线刻成莲花状,此石为墓顶嵌石。莲花莲纹多为佛教造像使用。这些南阳汉墓墓顶莲花、莲纹顶盖有可能是受佛教影响所刻意人为。

汉画中的佛教画像,是我国古代用石刻画来表现宣传佛教的开始阶段。伴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与普及,到南北朝隋唐之时,宣传佛教的石窟摩崖造像到处出现,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宗教文化遗存。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

猜你喜欢

驯象汉画涅槃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汉画
嫉妒神象的国王
驯象
Unique New Year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塑料瓶的涅槃
驯象师与豪猪斗士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