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军旅文学作品的几点建议
2013-04-29魏江
魏江
当前军旅作品很多,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很多,有清新兵味军味的少之又少。由此,笔者就军事题材创作谈一点个人看法。
在体现与反映“军”字上需要进一步升华
军旅作品无论是从历史传承还是文体特性上看,都具有强大的对现实军旅生活的认知和反映功能,以鲜活灵动而又不失厚重的方式,反映火热的军旅生活。像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小说,对军旅生活的认知之深刻、把握之精准、思想之高洁,令人印象深刻,鼓舞教育了很多人。然而,现在有的军旅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夹杂着许多不合情、不合理的因素,缺乏对军旅生活的深刻了解和感悟,有的甚至完全脱离部队生活的实际。特别是有的网络作品,出于个人私利,完全颠覆军旅文学的本质。从这些作品之中,看不到新军事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建设的图景,看不到我军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训练方式和兵员成分的新变化,基于这些新变化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都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反映,甚至于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在当下的军旅作品中都是缺席的。
在感悟和把握“大”字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文革”时期的一些军旅作品过分夸大军人的形象,讲究“高、大、全”,从一定程度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而现在有的作品,却一味沉溺于“底层叙事”,难以摆脱“自我意识”的阴影,塑造的人物、反映的生活和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都过于低矮、狭小。特别是有的痴迷于对个人的小挫折、小苦难、小悲剧、小事故的书写,与部队军事变革的火热生活拉开了距离。军旅作品在审美品格上,既有低沉悲壮的,也要有昂扬向上的;既要聚焦基层官兵的生存境遇,也要关注中级军官甚至是高级将领们的生存图景,需要有大视野、大气象、大境界,需要作家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写出军旅生活的新气象、整体观和大境界。
在描写和塑造“活”字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亮剑》、《士兵突击》等作品为什么深受大家喜欢,关键就是成功塑造了李云龙、许三多等人物,这些鲜活的人物,既具有代表性,更具有鲜活性。在和平时期描写军营生活,往往不像战争年代那样的壮观激烈,但同样也可以表现火热生活和高昂奋进的精神状态。这里最关键是在于人物的鲜活性,在于情节的曲折性,这就需要更加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角度,对军旅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把握。当前的一些军旅作品与时代脱节,与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脱节,与官兵的真实状态、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脱节,主要原因就是对和平年代庸常而碎片化的生活把握不好,对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建构不当,对军人的意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归根到底就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缺乏耐心、细腻和有力的刻画,显得粗糙而平庸,有的作品只是满足于自娱自乐,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作者为空军指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