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没有秘密

2013-04-29

数字商业时代 2013年5期
关键词:钟会褚遂良外甥

书法是啥

按常理,谈书法有没有秘密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概念,也就是——什么叫书法。什么叫书法还用谈吗?我看过的关于书法的书不多,但也不算少,对于什么叫书法这个问题,侧重点还真都不大一样,所以确定“书法”这个概念还是有必要的。在这本《书法没有秘密》里,作者给的定义是“涉及汉字书写的全部范围”。

众所周知,汉字成熟之前是以符号为面目出现的,比如甲骨文,但在一些研究者看来,那已经算是书法了。郭沫若就曾明确地说甲骨文是一代法书——也就是堪作典范的书法,而那些刻甲骨文的人就是后世的书法家。作者说,古代的字得以流传下来,靠的是铸、刻、写几种形式。铸造不是书写,书写是铸造之前的一道工序。而刻和写,一个用刀,一个用笔,所以他说,“从整个历史看,书法史就是一部刀笔合流的历史”,“大约唐以前铸刻书迹的数量超过了毛笔真迹的数量,宋以后则毛笔之迹占据主流。”也就是说,书法在其流传过程中,笔成了主要的工具。即便如此,刀迹和笔迹仍然相互影响着、借鉴着,笔写下的字中有刀刻的味道,刀刻出的字中有笔的痕迹。作者还提到近年来出现的“指书”、“棉纱书”、“扫帚书”等一些借用刀、笔之外工具完成的书法,他认为那些并非什么新事物,因为它们一直在效仿笔,而笔却从没有效仿过它们。

对于书法的界定,作者还有个说法——“书法就是笔写汉字”。详细点儿说,即写字人可以选用所有的工具、采用任意的形式来写字,但如果写的不是汉字,那就不是书法。

学书法的理由

学书法的理由多种多样。

古人不用谈这个问题,他们用毛笔写字,和今天我们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的目的一样,那就是实用。因此,古人看书法,并不觉得有多重要。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汉代历史,会提到“投笔从戎”的班超。班超当年跟着哥哥——写《汉书》的班固到洛阳。哥哥有工作,他可没有,只能以抄书维持生活。他很感慨,认为只有像刺杀楼兰王的傅介子、出使西域的张骞那样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像他这样整天写字的没出息。后来班超终于如愿以偿,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并在皇上的指派下,到西域工作了31年。最后,他应该是后悔了,哭着喊着要回去。作者认为,写字不一定就会妨碍建功立业,像班超这样“投笔从戎”的人属于个例。其实,历史上有些人,比如唐代书法家裴行俭,就是打仗和书法两手都硬的,都没耽误。

历史上,有人因书法而得功名,当然,学书法的时候他未必就想到用书法来博这个。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早期在割据陇右的薛举手下做事,没什么作为。后来李世民灭了薛举,褚遂良就投降了唐军。这时候,褚遂良的爹起了作用。老褚和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是朋友,欧阳询因为这个关系,也因为小褚的书法不错,所以对他格外器重。有了这个人脉,褚遂良的圈子就广了。后来他得到魏征的举荐,然后一步步走上了政坛。玄奘取经回来后,皇上李世民和太子李治都写了文章,两篇文章都是由褚遂良抄写下来再刻到碑上的。皇上和太子写的字不直接刻碑,倒让臣子写字刻碑,这个事,皇上不点头,谁敢做主!皇上点褚遂良的将,说明皇上对他充分肯定,这称得上殊荣。等到李世民去世时,褚遂良还成了顾命大臣。作者说,这在古代已属于人臣的最高荣耀了。

到了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减少到几乎没有了,但书法并未没落,官员、富豪、名流、教授、演员,甚至无业者,仍有一批人迷恋书法,尽管他们的目的各有不同。当下的人操持书法,成功人士更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多才多艺,普通人群更多是陶冶情操,一些专业人士则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作者上大学时,曾有位老师拿着本武英殿古书请他帮忙认题跋里的字。作者讲,那是因为清人的字又小又密又潦草,而老师目力不济,其他学生又不熟悉行草。作者将题跋翻译为现代汉字交给老师的那一刻,忽然意识到,毛笔书写一定不会成为历史的化石。

书法害死人

学或不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临摹”这个词。“临摹”放到书法里,是两个意思。“临”是看着帖写,“摹”是拿纸覆盖在帖上沓着写。自古以来,就有能临摹古人作品的人,一些相关的故事极具传奇性。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记得《二士争功》里的邓艾和钟会。钟会是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儿子,也是个书法家。他和邓艾一起去讨伐蜀国的时候,邓艾给朝廷写的奏章都被他篡改了。篡改以后的奏章,口气很傲慢,看着就招人恨。但因为他模仿邓艾的笔迹非常像,所以没人看出来那奏章是假的。靠着这个技艺,他最终把邓艾送进了鬼门关。不单是对外人,对自己人,钟会也不放过。他一个远房外甥有把价值百万的宝剑,剑由外甥的母亲保管。钟会看上了这把剑,就模仿外甥的笔迹给外甥他妈自己的堂姐写了封信,把剑诓跑了。不过他这外甥也不是省油的灯,给了钟会一个大报复。此人擅长画画。钟会兄弟花费重金造了个大宅子,搬进去之前,他这外甥偷偷跑了进去,在门厅的墙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钟繇的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可把钟会兄弟害苦了,故去的爹的像立在这儿,那谁还敢住啊,只能当祖宗堂供着了。

四大家的排序

当下学书法的人,要说不知道颜、柳、欧、赵四大家,恐怕是笑话。但很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谁知道四大家为什么这样排序呢?

作者说,他上学的时候,一个老先生给他讲过这个问题。老先生说,颜、柳、欧、赵四大家不是按时间顺序排的,也不是按水平高低排的,他们的排序,是按学习书法的程序。这个程序,来源于馆阁体的要求,是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形成的。第一位颜真卿,作者说,“颜体宽博开阔,写颜体就是练习占格子,要撑得开,占得满”,但颜体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松散,这时候,柳体的作用就出来了。柳体字收得紧,“所以紧随颜真卿之后,作为对第一阶段的矫正”。可是柳公权的字又太斜,需要用外观平稳的字来矫正,欧阳询于是顺理成章排在其后。都矫正好了,最后,用赵孟頫的行书来加快书写的速度。作者说,他没见过比这个更合理的解释。

《书法有法》

作者:孙晓云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女书法家不多见,能被关注的就更少。据说崔永元当年一直想做个读书栏目,因此在不做《实话实说》改做《小崔说事》后,顺手做了两期。虽然后来这两期节目没掀起什么波澜,但他当时选的书却被出版业内人传开了,一本是《逝去的武林》,讲民国形意拳师的,作者徐皓峰,当年默默无闻,现在是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和武术顾问;另一本就是讲书法的《书法有法》了。

《故宫联匾导读》

作者:杨新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很多人去故宫,会惊叹它的宏伟广大,或感慨皇帝住得其实并不怎么舒服,还不如我们现在的平民。再有就是赞叹珍宝馆里的奇珍异宝了。至于故宫里的联匾,尤其联匾上的字,大部分人不会去看,偶尔看过几眼,因为不知其所云,也就不再继续看。孰不知,那里面的学问才大,每块匾都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

《书法谈丛》

作者:刘涛

出版社:中华书局

曾听一位先生讲古,围绕为什么现代人写不出古人那样的书法来,有的事听过,有的没有。比如他说,古人大都是在舟车之上写字的,在船上落笔时,船会前后左右摇晃,墨因此得以洇开。在车上写字时的情景跟这个相像。现代人在屋里写字,四平八稳,墨洇的程度只有靠墨自己,没有外力,所以现代人写不出那样的书法。这位讲故事的先生就是刘涛。

《祸枣集》

作者:缪哲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自云“祸枣”,取意于“祸枣灾梨”一词: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嘲喻滥刻无用之书。作者缪哲是国内著名的艺术史学者,知识界、媒体圈评价:“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

猜你喜欢

钟会褚遂良外甥
恩怨情仇
褚遂良出新树规范
钟会和钟毓
钟毓、钟会
磕头
历史
褚遂良与褚书
六岁外甥难倒我了
合理推理
闻所闻,见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