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文化功能与体系构建

2013-04-29柯新凡

中外企业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体系功能

柯新凡

摘要:法治文化具有文化力量的一般特性和功能。法治文化要发挥其功能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法治文化体系应该从法教育、法信仰、法环境、法执行、法监督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关键词:法治文化;功能;体系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87-02

一、引言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由法的精神文明成果、法的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依法办事的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法治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法治文化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构建起完整的体系结构。

二、法治文化的功能

法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自然具有文化力量的一般特性和功能。文化的力量使人具有理性,人们一旦形成理性自觉以后,它就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受到某种力量的支配。文化是通过渗透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而发生作用的,法治的真正生命就是要将法治理念植根于人们心中,进而影响人们的外在行为。但是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间断的影响,所以一旦法治文化深入人心,整个法治文化环境就能汇聚成为一种合力,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是,法治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法治文化的最大功能就是通过塑造法治人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因为通过对法律反复适用,人们就有可能习惯于守法,最终就会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和习惯。法律规章制度作为意志他律,可以有效地约束社会和群体成员的情感和行动,消除个人的随意性,保证社会和群体共同目标和利益的实现。意志他律还可以促进意志自律,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意志自律,从而更好地发挥意志的约束力,促进精神约束力的形成和增强,有力地推动社会实践向着既定目标发展,进而建立起稳定秩序的社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生成和改变,最大动力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改变才是最根本最彻底的改变,所以,只有当人们接受了法治文化的熏陶、感知到了法治的力量,并在思想意识深处接受了法治、内化为一种法治信仰实际时,法治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就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法治文化体系的构建

法治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法治文化的体系必须是完整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法治文化体系的健全,才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法治文化体系应该从法教育、法信仰、法环境、法执行、法监督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1.法教育

近年来众多群体性事件所涉及的违法主体在对违法原因剖析时,都宣称是因为自己“不懂法”或者是“法盲”或者“法律意识淡漠”所致等等。但不少涉案者是学习法律的,这反映出我国社会法治教育的缺陷。

当前我国社会法治教育的存在的缺陷:一是官员游离在法制教育之外。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包含全体公民,历次普法教育都提出目的是为了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从法治实践来看,最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应该是党政官员。而实际上党政官员参加普法作秀的多、真学的少,这就是被人们讽刺的“领导得病,群众吃药”;二是缺乏底线意识。这里所说的底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绝对禁止做的和绝对必须做的。底线意识与对底线的坚守,对于法律人和官员特别重要,因为:是否具有底线意识并能够坚守底线,乃是法律人与非法律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操守的分界线;具有底线意识并在生活与法律实践中坚守这样的底线而行动,将使我们成为具有现代法治素养与法治人格的法律人;具有底线意识并坚守这样的底线,可以确保我们的官员和法律人诚实、正直而自豪地度过其职业人生。但是,不少官员和法律人对这种“底线”缺乏意识和尊重,这种“底线”并没有在他们的心底生根。

基于社会法治教育的缺陷,着眼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未来社会法治教育必须实现这样的转变:一是党政官员必须成为社会法治教育的重点。全民普法教育的初衷和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法治的实质一方面是限制权力,另一方面维护权利。因此,我国社会法治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必须也只能是我国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党政官员。如果党政官员的法律意识不能真正提高,极大地阻碍和消极影响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的绩效;二是法律底线意识应成为社会法治教育教育的基点。通过法律底线意识的教育,既高度重视法律规定的作为一般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严格禁止做的各种行为,又要使官员充分认识还有相当多的在法律上必须去做的各种行为。这样的行为方式共同构成了法治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公权力行使者的官员的“法律底线”。这样的法律底线意识能否养成关乎能否真正建成法治社会。

2.法信仰

法治文化缺失的背后是法信仰的缺失。法信仰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对法律真诚信仰是法的实施,法功能、法价值、法效益能否实现的文化支撑点。中国的法治建设将是一场从观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法治国的首要特性便是法律至上,也就是法律拥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前我国法治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信仰的缺失,既然困境在于没有树立法信仰,那么,出路也在于必须确立法信仰。

信仰法律,一是立法要科学。法的制定,要符合并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时具有科学性,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否则,将成为一纸空文;二是司法要公正,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把法律规定作为查处案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三是执法要严肃。这就要做到:执法必须合法、执法内容必须合法、执法程序必须合法、执法必须有效率;四是违法必究。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国家的相应制裁才能加强法的权威,实现社会的稳定。

3.法环境

法环境则指存在法治主体之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法治建设、法治过程与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愈高,愈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来支撑。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目标就是“民主法治”,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是依靠法律制度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引导全社会的公民遵守这个法律,维护和谐的气氛。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法环境。一是创建文明法治的思想观念体系。学习宪法和其他一般法律,使公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二是创建文明法治的行为模式体系。确立一切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和带头守法的观念,同时制约公共权力;三是创建文明法治的制度结构体系。文明的法治制度,才能保证法治的文明,才能为文明法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制度自信。

4.法执行

法执行就是指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特定的行政部门,在实施行政管理行为时,遵循一定原则和和程序,依法采取具体行政措施和裁决的专门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执法有理。执法活动通常是执法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在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征得相对当事人的同意,这并不因当事人的同意与否而影响其所采取措施的执行,这是国家赋予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特殊权利。但这也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无形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果不依据法律,不遵循章程,势必形成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甚至随意践踏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给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带来危害。因此,如果偏离这一原则,就会偏离法治的轨道,进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二是有错必纠。由于执法机关每天面临着繁重的执法任务,社会现象又是复杂的,因此,执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而执法机关工作中的错误给人民利益造成的损害,如果能够及时给以纠正,就可以把损害减少到最小限度,如果知错改错,会得到人民群众谅解。但是如果坚持错误,袒护错误,不但会使执法机关丧失威信,而且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给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带来更大损失。

5.法监督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法监督。法监督是指专司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立法活动、执法活动、司法活动的监督。法监督弱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权力贪腐。权力贪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政治层面会威胁国家社会的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经济层面会扰乱经济秩序、威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层面会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所以,权力贪腐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要加大限制权力滥用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

强化法监督的关键是要实现各种监督方式的协调统一,发挥监督的合力。一是优化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当前急需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检察机关有着较为固定的案源,而其他形式的监督并没有固定的案源,意味着缺少监督的素材和监督对象,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应当建立共享机制,让社会知晓案件的案由等情况。但这种信息共享机制也不是没有限度的,检察院在进行法律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二是充分发挥人大在宏观方面的监督作用。人大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人大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必然是一种宏观的、带有决策性的监督。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各级人大监督缺乏主动性、经常性和权威性;三是强化和优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理论上不具有任何法定的效力,但它的监督有时却能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影响法律的实施.因此,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既可以促进民主的发展,也可能会妨碍司法的独立性。这就要求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始终围绕法律监督的周围,应当和法律监督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出逾越法律监督的界限,就会出现干扰司法公正。

(责任编辑:陈丽敏)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体系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