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欧经济新平衡点
2013-04-29何莎莎
何莎莎
一个自由市场,从数学意义上来看,实际上是一个博弈场。但是,这个博弈场与纸牌游戏有所不同,因为自由市场的博弈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济关系同样不是一场简单的零和游戏。
合作大于分歧
自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凸显、经济不断下滑,欧洲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从优质光面纸到光伏产业,中国出口欧洲的产品不断遭到来自欧盟的双反调查。
2013年1月15日,欧盟委员会认定中国政府给予国内钢铁生产企业非法补贴,拟将向中国钢材企业征收反补贴税,其中对有机镀层钢板产品将征收高达50%的反补贴税。这并非欧盟近期对中国出的第一个难题。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就曾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2012年9月19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彩涂板做出了反倾销初裁,宣布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最高税率高达57.8%。这一系列事件预示着中欧经济正面临着一个新形势。
“2013年1月15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调低了欧盟2013年的整体增长速度,对此,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议论,比如欧盟能否继续担任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表示,“中国希望欧洲能够尽快摆脱金融危机,也希望中欧之间的贸易发展能够在新的时期跃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当前,要避免一场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冲突。要加大中国国企和民企对欧洲的投资,同时加大中欧在科技领域、旅游领域、教育领域、健康卫生领域等各个领域中的合作。”
不论是对欧盟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还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双方想要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必然要在彼此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寻找到一个共同点。回顾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国的国企和民企在海外投资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挑战。而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品牌以及企业发展的文化理念等都可以同欧洲企业相互借鉴。
“想要促进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就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新形势下的中欧合作,将欧洲好的技术、品牌整合到中国沿海的制造业中,从而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认为,“中国近两年来所倡导的文化和创意产业,在欧洲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丹麦在设计领域中也有很多优势可供中国企业参考。这些都意味着中欧之间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
国开证券董事长高坚说:“近几年,我发现很多项目进展得并不快,遇到了各种当地的法律问题、文化问题、官僚问题。中资企业在欧洲愿意做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但欧洲的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希望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或者BT(建设、移交)的方式来做。不论是建设企业、运营企业还是银行,国内的企业往往是单独去国外谈项目,这样很难成功。我们应该针对某个项目在国内组织好,再去国外谈。”
可以逾越的鸿沟
尽管中欧之间有摩擦、有纷争,但中欧双方合作需求依然强烈,经济利益更加紧密。“从2003年到2011年,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2012年创下了5672亿美元的最新记录。欧盟连续八年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也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于洪君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欧洲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依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中国对欧投资也在稳步增长。”
“我认为,当前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最好时期,”魏建国表示,“首先,欧洲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其次,欧债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不同,是属于内在的问题,只要欧盟各国共同努力,完全能够克服;第三,由于大家对于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加上信心的丧失以及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因而造成了欧洲现在的局面。”
为了应对欧债危机,欧盟开始着手完善经济治理的体制机制,逐渐改善其内部造成经济失衡的因素。
前欧盟主席、前意大利总理罗马诺·普罗迪(Romano Prodi)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欧洲各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些具体措施,欧洲经济正在开始逐渐减缓衰退速度。欧盟委员会今年2月22日所公布的《2012-2014冬季预测报告》显示,欧盟经济已经走出低谷,经济活动有望逐渐加速。报告预计,2013年,欧盟和欧元区GDP同比将分别上升0.1%、下降0.3%。2012年四季度,欧盟与欧元区GDP同比则将分别上升1%和0.7%。2014年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将分别达到1.6%和1.4%。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在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过程中,中欧双方有很多互补的地方。中国想要到海外寻找投资,首先应该向美国的企业学习。美国在海外投资非常有选择性,他们会选择具有比如创新能力等某一方面具体能力的公司,”罗马诺·普罗迪说,“欧洲也有自己的优势,即研发能力强,比如聘请一位意大利的中高级工程师的成本不会很高,法国在垃圾处理技术方面有很多优势等。如果中国的企业善于挑选,那么一定能在欧洲找到最好的企业和人才。”
经济全球化不仅为欧美、同样也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只要坚持对外开放,中欧之间的贸易会更加频繁,双方实现共赢。“曼达林基金曾经试图将中欧两家不同的企业整合到一起,两家公司融合得非常好。事实证明,中国和欧洲之间没有那么大的鸿沟。”曼达林基金执行合伙人Alberto Forchielli表示。在他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变成国际化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互信才能共赢
后金融时代,中欧双方均致力于促进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双方又都面临着许多相似或相同的发展问题。中欧各为世界的一极,各自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在这种战略、合作、互利的关系之下,如何建立战略互信实现共赢是摆在中欧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于洪君认为,要建立真正的全球性战略伙伴关系,有三个必备条件。首先,双方要能够真正从战略视野、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努力促进中欧形成双方共享的战略意愿。换言之,中欧双方在想要一个怎样的未来这个大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一致性。其次,真正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中欧之间要彼此尊重、相互照顾,要尽力帮助自己的伙伴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实现共同发展。第三,中欧双方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来推动和拓展彼此之间的合作。
于洪君说道:“值得强调的是,中欧贸易磨擦和冲突是双边关系深化的必然产物,不值得大惊小怪,重要的是不使磨擦、冲突政治化。中欧正在进行投资协议谈判,如果能在开放市场上有所突破,那么我们相信,中欧经贸关系应该在危机之后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看来,能否尽快跟欧盟签订FTA(自由贸易协定)是今后中欧发展的最关键一步,”魏建国说,“现在欧洲来中国投资不成问题,关键是中国如何向欧洲投资,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能够引导中国的国企、中小企业了解欧洲,走进欧洲。”
推动中欧之间的FTA,降低双方的关税,进一步开放双方的服务市场,确实是一个推动中欧向前发展的方法。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中欧之间的FTA应该遵循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规则,还是遵循一个低标准的市场经济规则?如果遵循前者,那么,就意味着中国下一步要按照更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规则来推动新一轮改革的开始。肖武男认为:“如果欧盟与中国在短时期内无法谈成FTA,那么在法律框架之下,意大利则无法与我们单独签订FTA,但我们或许可以寻找一条新途径进行合作。”
在当前全球经济还在低谷徘徊的时候,欧美的再工业化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进行?是进一步开放贸易投资,还是走向保守主义,实际上,这对中欧之间的下一步战略合作非常重要。于洪君认为,中欧关系正处在两个超越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是要超越传统领域,双方的合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迈向城镇化、新能源等关系到双方未来发展的高端领域;二是超越双边范畴,中欧合作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各自的发展。他表示:“总之,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动,在加速变动调整的新形势下,中欧关系已经被时代的潮流和双方的发展诉求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动力和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