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化有待产业链完善
2013-04-29吴沁
吴沁
日益升温的艺术品市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嗅觉敏感的资本进行大手笔投资。2012年上半年,艺术品信托规模达到了24.7亿元人民币,与2011年全年此类产品规模5.58亿元相比,增长了4倍。同时,一大批从事艺术品投资的私募基金也正迅速崛起,且增长惊人。据业内人士估计,公开发行的艺术品基金很可能在2013年达到50亿至70亿元的规模。
在近几年艺术品金融化的过程中,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一直缺乏创新力。事实上,在艺术品金融化、资本化过程中,急需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背书,否则投资则无法继续,而融资也将受阻。但艺术品与银行的对接并非能在旦夕之间完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以基金的方式助推艺术品金融化仍然是主要途径。
试水质押融资模式
没有融资,艺术品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投资;而没有丰富完善的艺术品融资渠道,就很难有理想的艺术品投资规模与投资能力。文化产业恰恰是较少得到金融支持的一个产业。进一步聚焦艺术品市场时,这个感受就更加清晰。但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程度是衡量艺术品市场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介入,只有为数极少的银行、信托类机构通过理财产品等方式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极为有限的融资服务。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地下融资和民间融资方式来解决,这大大限制了艺术品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发展。
潍坊银行利用地方法人机构的灵活性,联合战略伙伴,在2009年9月推出了第一单当代书画艺术品质押流动贷款。第一笔放贷262万元人民币,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单真正以书画艺术品作为质押标的实现的银行放款。实现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需要解决四个机制:艺术品的鉴定机制、估价认定机制、保管机制和变现机制。
首先要保证质押品的真实,但艺术品行业鱼龙混杂,很难分辨真伪,这也是金融机构明哲保身的主要原因。第二,艺术品质押融资与其他普通商品质押融资一样,需要通过评估机构认定其价值。但目前艺术品市场的评估机构良莠不齐,艺术品价格不像房地产和其他的动产、不动产那样价格公开透明,价格形成非常复杂,所以,要想找一家被银行认可的评估机构非常不容易。第三是艺术品的保管。很多银行虽然有保管箱业务,但并不具备保管艺术品的功能。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保管机制或者托管机制。最后是变现。艺术品质押融资,借款人一旦还不上钱,银行即出现了风险。这时候用何种方式迅速变现,减少或者不产生银行的资金损失是艺术品质押融资风险控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产业链中三短板
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最缺的是真正具有专业操盘能力的艺术品市场行家,这是产业链中的第一个短板。没有好的操盘手,基金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艺术品投资主要有两大板块:在艺术史上已有定论的艺术家作品和尚无定论的艺术家作品。前者以古代和近现代名家作品为主。在这个领域,国内已不乏较有经验的收藏家和投资人,但他们兼具眼光和财力,完全有能力自己或者小范围合作投资,没必要为基金做操盘手。
后者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目前,中国内地在这个领域还没有操作成功的先例。由于对艺术缺乏理解,对市场缺乏经验,内地画廊在当代艺术领域要么是在高位跟风接盘,要么是怀着捡漏的心理炒些小角色自娱自乐。还有一些基金聘请的操盘者貌似内行,对艺术家如数家珍,人头也熟,对以往的市场行情也似乎了如指掌,但实际上对艺术价值评估和艺术发展趋势并无洞察力。在暗礁四伏的艺术品市场商战中,纸上谈兵者胜算极小。
短期操作、竭泽而渔是当前艺术品投资基金普遍存在的又一致命伤,在让少数人获利的同时,则损害了更多投资者的利益,并对艺术家和艺术市场造成长远的伤害。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无疑是艺术品投资的成功典范。其实,西方在艺术品投资上获得稳健成果的基金并不多,投资失败的例子则比比皆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成功或许正是由于它并不急于在艺术品市场上赚热钱、快钱。该基金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5%(约1亿美元)以投资组合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最关键的是,该基金是在25年后才将其藏品转手兑现,获得平均年收益率逾20%的业绩。
不少西方艺术品投资基金大量囤积某个艺术家作品,尽最大可能拉升其市场行情,然后在行情最高时全部出手,实现基金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炒作艺术家的手法久被诟病,这样的基金也不会为艺术品市场负责。它更像股市中的热钱,四处流窜,今天把某个画家作品价格炒到了极致,待空仓出货后就撒手不管了,任由你从天上掉下来。接最后一棒的收藏家也不要寄希望于此类基金会托盘,除非有人愿意在这样的高位接盘炒作,这种可能性和成功机率很小。中国的艺术品投资者和艺术家已经亲身体验了“中国当代艺术”炒作过程中的无情。
急功近利是国内某些艺术品投资基金的第三个短板。它们预设的运作时间短,没有作“持久战”的打算。短则半年,长则3年,这在中国艺术品正从低价位往高价位快速攀升的前几年,短时间内实现利润并不难,但那时基金尚未涌现。而如今,艺术品市场已进入高位盘整期,基金大量涌现,短时间谋取暴利的机会极小。能够在目前市场环境中捕捉到大鱼的人一定不是寻常高手,但他们很少肯为基金所用。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忽悠基金来接他们抛出的盘,而基金接着忽悠“基民”来接盘。话又说回来,能接到这样的“盘”可以算是大幸,至少可能还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另外,猫腻重重是某些艺术品基金的不治之症。私心重的基金操作者将粉丝当鱼翅来包装发售,或者通过拍卖炒作目标艺术品使其价格大大抬升,然后操控基金买下。而这目标艺术品本来就是他们拥有的,所以,当基金购入艺术品时,他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运作,依赖的是“基民”们对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的无知。他们对低价值的艺术品进行虚假包装,发售时的估价已经是天价。这就出现了有投资者投入130万元,最后只剩余22元的新闻。
基金介入艺术品市场要取得成功,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要像其他基金那样制定公开公平的运作规范,还需要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复杂性,作周密打算。决策部门更有必要思考如何制定游戏规则,让基金真正有效地推动中国艺术及艺术品市场长远、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中鼎国际投资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