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心脏”守护神
2013-04-29
在万里海疆,无论是劈波斩浪的舰艇,还是深潜大洋的潜艇,它们的“心脏”都离不开机电专业干部的精心呵护,当问及他们的母校时,得到的响亮回答都是“海工”,言语间流露出自豪!怎能不自豪呢?海军工程大学的前身是毛泽东主席签署的建校命令,周恩来总理亲选校长校址,确定招生来源的学校。
60多年来,海军工程大学追随人民共和国成长的脚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辽东半岛迁至江汉平原,4易其名,历经5次跨越,海军工程大学迎着共和国的朝阳,步步辉煌,先后为军队输送近10万余名高素质人才,70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直接转化为战斗力,向部队提供1000余台套装备、设备、部件及软件,产品军检一次交付合格率为100%……
阳春三月,迎着荆楚大地初春的暖意,笔者走进这所跻身军队综合大学前列的大学,触摸它60多年的发展脉动。
驶向更辽阔的海域
从大连海军学校的一个系、一所分校,到海军机械学校、海军工程学院,再到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并入和后勤学院转隶组建海军工程大学,5次转变实现跨越。
3所院校合并一所,是机遇更是挑战。成立综合大学是貌合神离,还是一加一加一大于三?开放办学是大学的唯一出路,而自家的门都紧闭着谈何开放?学员的建议道出了大学封闭的现状,开放办学首先要把自家的“门”打开。很快,拆除围墙建绿地、实行学科专业重组等工程在全校启动。
如果说,敞开大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开放,那么实现校内互通,大刀阔斧地改革内部机制和重组学科体系,则是大学开放办学迈出的实质性一步。立足点高了,视野才能开阔;视野开阔了,才谈得上跨越。一石激起千重浪。几年来,该校先后有数十名教员跨学科、跨专业任职,从而盘活了教学科研“一盘棋”,在某些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校内联通了还要“联姻”部队。2006年8月,该校和青岛某保障基地“联姻”,正式成立海军青岛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工作站,双方就共同培养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交流代职和学术交流达成协议。
尝到了开放办学的甜头后,该校又将目光投向知名高校。近年来,该校先后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实行合作办学,签订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立了导师互聘、设备共用、课题共享、联合攻关等协作机制,标志着该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向了高层次。
战斗精神的新航程
2003年夏秋之交,当一批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特意搞了一次体能测验:让他们在操场上站军姿。结果,仅仅过去了一个小时,操场上晕倒一片。这种情景,让校党委深感震惊:这样一群“文弱书生”,放到战场上怎能冲锋陷阵?
党委决定,把“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经得起血与火考验的精神,放大到新学员战斗精神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军校,不能培养只懂专业理论的白脸秀才,而要搭建强化战斗精神的实践平台,着力培育敢打必胜的优秀军人!”党委对全校近万名师生提出,不是每名学员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每名学员都要锻造敢打必胜的过硬素质。
今天,为培育学员战斗精神,该校建设了木兰湖水上训练基地和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基地内,独立完成1000米横渡木兰湖,每周进行一次10公里拉练,新生每年都要组织300公里长途拉练,没人叫苦,没人掉队。
任职教育教法创新大赛、青年教员教学基本功竞赛、遴选学校首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评选教学团队……如今,一系列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办学指向的重大活动在海军工程大学开展得如火如荼。该校以打仗的氛围抓使命强化,以打仗的标准抓人才培养,以打仗的作风抓教风学风,以打仗的姿态抓自主创新,确保学校建设始终与海军转型同步伐、与打赢要求相适应,全校官兵表示要坚决落实习主席和军委、总部和海军的决策指示,凝聚军心,乘势而为,真抓实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
给母校的一封信
海工大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是您,用科学知识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严谨求实的海工大人;是您,用严明的纪律作风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拼搏创新的海工大人。您集合了年轻的我们,您教会我们从宣誓的那一刻起,就要搏击风浪。您是革命的熔炉,是海军驶向深蓝的起锚之地,更是我们温暖的家。真心祝福您的明天会更美好!
翻阅海工大60多年的建校历史,能看见海工大的发展壮大,能看见一代代海工大人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奉献着青春年华。校园里,一棵棵参天大树组成了一道绿色长城,记录着您60多年风雨兼程的足迹;气势恢宏的图书馆巍然屹立在校门后,诉说着您60多年矢志不渝的追求。自从投入您的怀抱,我们学会了齐步正步,学会了军人礼节,学会了如何与人真诚相处。是您,用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拂去了我内心的焦躁不安,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从军报国信念,让我们对您60多年的辉煌历史景仰万分,对您学术自由的环境满怀崇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心生热爱。
您60多年团结拼搏的大发展历程,正是人民海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人民海军劈波斩浪扬我国威的真实写照。啊,海工大,您的美丽是晨曦田径场上飞驰奔跑落下的滴滴汗水;您的美丽是林荫道上回荡的嘹亮歌声;您的美丽是衡阳抢险时那遗落在车厢的海军军帽;您的美丽是守护祖国万里海疆。
最美“海工人”之科研先锋
1994年9月,军委张震副主席视察学校时题词:“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高科技研究,办好海军工程学院,为海军部队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
俞懋旦教授1947年远赴美国柯罗拉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他毅然谢绝导师和同学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踏上回国的征途,全身心投入第一所正规海军学校的创建中,为人民海军史书写了数不清的“第一”:建成海军第一个内燃实验室、参与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研制我国第一套柴油机发电机组双层隔振装置……
姚树人教授刚从北洋大学毕业分配来校不久,年仅22岁就主持研制“海水消盐剂”,成功解决抗美援朝期间我军飞行员海上失事后饮水自救难题。他还先后参与钱学森领导的火箭与卫星攻关专家小组,成功主持研制并指导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可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做出重要贡献。
最美“海工人”之时代楷模
这是一个英模辈出的群体,60多年间,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不胜枚举。海工大人以有这样的师长或同学无比自豪!
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海军事业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的张达伍是该校1952年毕业的学员,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状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工学子牢记使命,奋勇向前。当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海工大人总是挺身而出,勇于牺牲。1988年3月28日,平宝荣、易建平、李宜春这三个该校不同年级的毕业学员,在云南省安宁县突发森林大火时,为了保护山口外大型国防工厂和成昆铁路的安全,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组织群众开辟防火道,不幸被烈焰包围,壮烈牺牲。在1998年长江沿线抗洪斗争中,海工大官兵冲在抢险救灾最前面,特别是以吴向君为代表的“潜水小分队”在江底险情复杂、暗流漩涡密布的情况下,置生死于度外,先后180余次紧急下潜,进行水下摄像、探摸,排除管涌、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