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动手素材新,句式修辞亮点睛
2013-04-29郭家海
素材与语言几乎是写作的两极。素材是基础的一极,语言则是能证明写作水平的另一极。下面我们从高考写作的角度谈谈这两方面问题。
一、 选材:亲自动手素材新
素材是写作的基本物质原料,这是所有师生都认识到的一个道理。但是,许多同学
却往往不愿花时间去收集素材,甚至还不会收集素材,于是,大家普遍依赖三个“素材来源”:一本《读者》,一份市场上专门编写的《作文素材》,还有就是“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水平“高”一点的师生还会有一个“扩大版”:课本素材、《格言》、一些杂志社专门编的素材、《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地区级的“感动人物事迹”。
如果要问“天上会掉馅饼吗?”大家估计都摇头。其实,上面这种收集素材的方法就是“天上掉馅饼法”。
肯定地说,没有现成的素材。要素材,自己动手!
就用那些素材能不能写出一篇文章?能,那叫“千人一面”,那叫“面目可憎”。简单想想就会发现,全省50多万考生,49万人都在用这些素材,你去阅卷,每天看一个素材被用上200次,一直看上10天,你会怎么样?
要想文章写得说得过去,必须自己积累素材。只有自己积累,才有可能真正熟悉;只有持续积累,才有可能“新鲜”;只有真正熟悉,使用时才有可能“恰当”。
我们看一篇模考的一篇作文。
诗意地安居
随手翻阅手旁的一本诗集,猛然被一句话绊倒了: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这位德国诗人①,用一生的体验为我们开启了这样一扇生命之门。虽有劳绩,虽有苦难,虽有时我们不得不像罗曼·罗兰所说“唱着歌为我们建造金字塔”②,然而,这些命运中的黑点,又怎能给生命这张大白纸做出最后的定论?
这让我想起了南怀瑾。这位素颜修行的智者,对许多跟他学道的人说了同样的一句话:“先学看花吧!”③看花,即是去发现我们生活中不曾注意、或是习以为常的美丽。唯有在看花这样的小事上发现世俗之人所看不到的风景,才能用这颗“诗意化”的心,让生活中的种种黑色褪去,甚至消解。
肖斯塔科维奇曾在他的回忆录《见证》中写道:“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通过生活方式杀害一个人的内心……”④同样,一种生活的态度,或说一种看问题的视角,也可决定一个人的内心。或许,在这个社会失范、流俗喧嚣的时代,某种心灵深处的“诗意”,已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仍有希望去找回它,以一种新的姿态。在林徽因的眼里,“哪怕是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歌唱”。⑤因此,我们看到了杨稼生在《一身诗意千寻瀑中》对她这样的评价:“……她不淹留其中,百忙之中总有一脉灵思在心中荡漾……当她双目闪闪发亮的时候,整个人都诗化了,有夺人的魅力……⑥当你用这样一双诗意的眼睛,不淹留世俗,感受到身边任何一件事、一件物的“细行”,也终将被诗化,实现自己诗意的栖居。
梭罗与顾城,一个在瓦尔登湖旁看“每一棵松枝的膨大”⑦,另一个在自我的世界里看“长满茸茸的细草的丘陵相爱”⑧,这种诗意的生活,该是多少人向往的吧!他们没有限于世俗的苦难,而是反观了生活的本真,看到了生活自身站立的一种精神事实。我们是否也该适时返观生活,去看看那些不曾看到的真实呢?正如王开岭所说:“那片是神奇的生命风光,正躺在远处静静的看着我们呢。”⑨
或许,当你用心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认真放大生命这张白纸的时候,便已在这大地“诗意地安居”……
我们看一下,这篇短文素材使用给人的感觉是丰富。当然,素材使用不能纯粹看“量”,核心的标准一是“准确”,二是“品质”。这篇文章所用的素材有9个,不仅有量,而且比较恰当,富有品位。
二、 语言:句式修辞亮点睛
考场作文的语言第一标准就是“准确”,第二是“流畅”。其实,这两条要求
已经很高了。但是,要真正
能
符合这两条绝非一日之功。
考试在即,我们只能讨论这两条之外的标准。可以立竿见影的点亮文章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句式和修辞上,下面我们以具体的句子写作为例分析。
例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做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考生语言分析
1. A+级表达(优秀语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著名诗人曹孟德之诗乎?他渴望招纳贤才,以实现统一国家的伟大愿望,此非孟德之壮志情怀者乎?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非杜子美之诗乎?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此非子美之雄心壮志者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非苏东坡之诗乎?拣尽寒枝,举杯邀月,穿越生死,此非苏东坡之从容洒脱者乎?
2. A级表达(良好语句)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他仰对天下,厚待贤才,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此非曹孟德求贤若渴,雄志豪迈之情怀者乎?
问题:语言表达欠精练、准确。后一反问句前半句两个“他”累赘。“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引原文,最好换一种表达。“雄志豪迈”表达别扭。
修改:“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笑对天下,厚待贤才,临江而酾,迎风赋诗,此非孟德求贤若渴、豪迈冲天之情怀者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非婉约派李易安之诗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非清照之惆怅乎?
问题:两个反问没有必然联系。后一反问句的前半句光引原诗,无作具体阐述。
修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非婉约派李易安之诗乎?物是人非事事休,孤身流落,形单影只顾,此非易安之惆怅心境者乎?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诗乎?为国忧虑,功业未就,此非杜甫之忧国忧民,爱国者乎?
问题:语言表达不流畅。
修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诗乎?漂泊异乡,老病孤愁, 功业未就,而忧国忧民,此非杜甫之爱国情怀者乎?
3. B级表达(基本合格语句)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非苏东坡之诗乎?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但却被辞去,不被赏识,此非苏东坡怀才不遇,却不耿耿于怀之豁达情怀乎?
问题:所引之诗与所表达的情感联系不密切,语言表达不通顺。
修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非苏东坡之诗乎?满腹经纶、胸怀大志而不被赏识,此非苏东坡怀才不遇之怅惘情怀者乎?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不是歌颂报答养育之恩的诗句吗?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李密甘愿放弃仕途,这不是这句诗最好的诠释吗?
问题:后一问句未按要求,所仿文句没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
修改:“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不是吟咏子女报养父母之恩的诗句吗?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李密甘愿放弃仕途,这不是子女尽孝的最好体现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此非陆游之诗乎?面对战乱,不畏强敌,依然念国,此非千古铭记之爱国者乎?
问题:后一句格式未按要求,所写之事与所引之诗脱节。
修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此非陆游之诗乎?老骥伏枥、壮心不死,却多年被贬,报国大计只得空自期许,此非陆游报国无门之怅惘情怀者乎?
4. C级表达(不合格语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他本人的诗句乎?一霸天下,此非曹孟德的梦想。
问题:句式、内容均不按要求。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非李清照之诗乎?恋人别离,执手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别离伤感,情何以堪?
问题:句式、内容均未按要求。引句不是李清照之作,是柳永之词。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不是母亲吗?孟母三迁,祖母独自抚养多疾之孙,母亲的爱子之心不值得尊敬吗?
问题:句式、内容均未按要求。
(作者:郭家海,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