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利用林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013-04-29刘春连
刘春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表现在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同时容易对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为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二五”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载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地位特殊。长时间以来,我国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林地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和破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本文在前人和同行的研究基础上,论述林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拟探讨林地保护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目前部分学者和同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沈勇强、程爱林分析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林地流失现象,并提出要根据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以建设林地流失。陈国瑞通过分析厦门市的具体情况,研究了厦门市的林地保护利用具体方案,为建设海峡西岸海湾型城市,实现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许接眉通过分析永安市的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利用对策。此外,其他学者和众多同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不同地域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文章并以永定县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得到有益的结果,为地区的建设服务。
1 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利用是对立统一的
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建设必然会影响到林地的保护,而加强林地保护就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诚然,二者之间具有矛盾的一面,但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1 二者的对立面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工作的主要内容,而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工业生产还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居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现象在未来—段时间内还会存在。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占用是大量土地和需要消耗自然资源,对于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讲,不可避免占用到林地,从而导致林地流失。林地保护的原则是保护林地的数量和质量,为森林的建设提供载体,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项目对林地的占用和破坏,对林地的占用实行定额管理,这无疑会减少林地的供应量,不能满足地区的用地需求,从而影响地区的工业项目建设。对于森林资源尤其是林木的使用上,部分企业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而林地的保护则需要可持续有计划的使用,并要保持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这也对使用林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在短时间内影响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二者的统一面
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当代人民已经不能满足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时对社会的建设以及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传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还包括生态文明的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又直接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威胁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林地作为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载体,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供应林木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使林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一方面,保护林地、有效增加森林面积可以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符合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能够为生产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而不会出现资源枯竭而影响了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利用既是矛盾的双方,同时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保护林地、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 永定县林地保护利用概况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是连接闽粤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永定县是典型的“八山-水-分田”的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大。由于种种原因,永定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1 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林地保护压力不断增大
“十一五”之后,永定县的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增加,由于永定县山地多、平地少,适宜建设的用地数量比较有限,于是,林地不断被征占用而转为非林地,从而导致全县林地面积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毁林开垦、毁林养殖等蚕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也使部分林地逆转为非林地。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全县林地面积17.62万公顷。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深入发展和建设,永定县的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将大量增加,因此林地转为非林地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林地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
(2)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森林经营管理较为粗放
森林资源培育周期长,经济效益较低,群众投资林业、保护林地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政府对林业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每年投入林业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很小。另外,全县90%以上的森林由集体或个人经营,由于林木所有权主体多样,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综合来看,县域林地的保护利用效果欠佳。
(3)对林地使用的科学引导有待加强
现行占用征收林地审核管理的政策制度,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环节,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完善。林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缺乏中长期保护利用规划,未进行科学引导与区域统筹安排,导致林地非法流失,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高,这对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极其不利的。
2.2 林地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永定县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生态系统功能不够健全,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林地的保护构成压力,水资源安全、水土流失、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态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物质原料支持,木材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资料之一,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据测算到2020年,国内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1~1.5亿立方米左右,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区域内的木材供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凸显。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上升,节能减排任务将趋于艰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
总之,永定县林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林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结论及解决途径
综上,保护林地、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是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而忽略了林地的保护和科学利用,最终会导致制约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地区的生态安全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稳定。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严格保护林地,实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同时,通过坡耕地退耕还林等办法,积极补充林地;第二,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造林绿化,在保证迹地次年及时更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森林面积;第三,根据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逐步优化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区域布局,为满足木材、木本油料的需求,进行重点商品林地建设;第四,根据县域林地的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林地生产力及商品林经济重要性等指标,对林地进行系统评价定级,实行林地分级管理;最后,根据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进行林业发展区域类型划分,制定相应的林地保护利用方向、政策,科学地进行林地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