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融资需变信贷观
2013-04-29顾京圃
顾京圃
集城镇化、“三农”发展和扩大内需等重任于一身的县域经济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第二次腾飞的主引擎。而金融行业解决好小微企业(包括农户)融资难题,是支持城镇化、推进“三农”发展和扩大内需关键所在。
小微融资关乎未来
小微企业解决了城市75%以上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贡献了约55%的税收、60%的出口、84%的创新、68%的专利。城镇化中农业生产、农户发展及富余劳动力吸纳,都离不开小微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三大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缺一不可。因此,小微企业的融资关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未来。
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下,生存最艰难的就是小微企业和农户。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的资金被其上下游的大企业占用,对小微企业和农户而言,在资金生态链上他们是弱势群体,因此获得资金一直就难。即使在社会整个资金链宽松的情况下,由于大企业对其形成的资金占用,小微企业日子就很难过,而资金链一旦收紧,就会面临危机。
从全社会层面考虑,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关乎就业、税收,甚至是市场创新。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就是为城市人口的就业解决问题,就是为税收解决问题。小微企业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甚至是社会发展的未来。
值得借鉴的是,在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政府都设立了小企业局为小企业撑腰,遇到大企业侵占小企业权益的,就要想办法帮小企业解决问题。银行贷款遇到问题后,政府小企业局也会替小企业维护利益。经济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中国也应从政府机构和银行管理、扶持上下功夫。
信贷文化成融资瓶颈
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核心在于银行信贷文化观在三个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是抵押和担保问题。目前银行信贷文化往往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即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多关注抵押物和担保人,也就是以第二还款来源作为主要还款来源。银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在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的基础上,过度偏好于以抵押和担保来保全自身的经营风险。大企业因为有抵押和担保,融资就更便利,而缺乏抵押担保的小微企业自然出现了融资难。
其次是嫌贫爱富问题。传统的银行信贷文化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现象,主要表现为:客户穷,银行躲得很远;客户有钱,银行会上门贷款;客户在银行存款,银行会给贷款。资金只要经过银行这只手,就要收手续费,收利息。甚至出现“杀鸡取卵”的行为,比如企业遇到困难时,银行就会马上逼着企业赶紧还贷。在这种普遍存在的银行信贷文化环境下,大企业融资如鱼得水,而小微企业融资却适得其反。
最后是银行社会功能的认识问题。许多银行认为,银行作为企业,必然要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但从社会学或者社会发展的层面看,银行还是分配和调剂资金资源,来维持经济社会运行的组织。对银行而言,这两种功能不能偏废,不能单纯强调利润、盈利和安全,忽视了维持经济社会运行的职能。实际上,银行的这一认识观忽略了银企关系中企业第一性的问题,是企业的发展需求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包括三农在内的小微企业获得好的金融支持,社会经济大环境不佳,银行业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贷款风险被误读
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控制,也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小微企业的风险大。
虽然单个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比大企业高,但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使银行有很广阔的选择范围,如果慎重选择,风险其实并不高;而且中小企业成长快,现在支持它们即是支持未来的客户;同时,中小企业利率回报高,以建行为例,如果加上中间业务,中小企业贷款综合收益率达35.9%,单位贷款综合税后利润相当于大企业贷款的2.98倍。此外,发展该业务还有利于银行产品创新。
这就要求转变银行业的工作方式,不应该坐在家里等着小企业找上门来,而要主动出击、寻找自己的目标客户,最终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小企业进行合作,未来可以制定出一套标准,进行批量操作。中国建设银行在这一领域很早就开展了尝试与对外合作,一是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合作,将东南亚“信贷工厂”的模式引入建行;二是与美国银行合作,借鉴其“10万美元贷款无需担保”的技术和做法。目前,“信贷工厂”已在全国建成了数十家,可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授信。这种模式突破了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方便小企业客户的“一条龙”服务。
更新融资观念
一般而言,银行选择目标客户的通用标准包括:企业合法经营,企业老板作为创业者要讲诚信、不沉迷于个人享受,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发展方向是国家鼓励的,生产方式是无污染的等等。
对小企业而言,因为银行面对的是海量信息,不太容易选择。所以从真正为小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银行业要改变运行规则,改变贷款发放的内部限制。首先要转变观念,相信只要选择了经营状况好的优秀小企业,贷款就能偿还。其次,对于小企业、农户缺乏抵押物、也无法担保的情况,可以尝试做行业联保,比如几个农户互相担保,或者由村委会推荐优秀农户担保,或者由行业机构做担保。
从区域来看,有个统计结果也很值得关注,那就是西部地区的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较低。而通常认为贷款不良率应该低的东部地区的小企业,统计数字显示反而较高。
原因就在于,西部地区的小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能够生存下来的都是老企业,一般会经历二三十年的发展,而且这些企业不是流动经营,而是坐地式发展,且非常讲信用。恰恰是东部地区的小企业,比如安徽的小企业主,可能是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的小企业主可能来自福建,人员流动性强。坐地经营的优势就在于,由于企业的家人和家业都在当地,因此企业信誉与还贷意愿非常强,最终,这也成为选择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一个标准。目前建设银行投资的村镇银行已开始采用这样的标准,建行村镇银行推出了信用额度下的循环贷款,小微企业和农户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即可获得信用贷款支持。事实上,自2007年3月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开业至今已有6年。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批准设立村镇银行达1534家。
村镇银行面对的主要是小微企业和农户,需要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让农村、让小企业留住资金的改革。新的形势需要银行业深入反思,调整、改变过去以大客户为主的信贷文化,从观念和思路等层面入手,积极开拓现有市场,服务小微企业客户。
从村镇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经验看,十八大以后,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三农”发展和扩大内需的成败,资金支持是重要因素。银行作为社会组织,应着眼于整个社会科学发展,改进信贷文化。提倡新型融资观念: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的是人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大家都有权利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更应得到社会的帮助。商业银行应基于生存发展潜力。对城镇化、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越是社会发展重点的对象,银行应越给予重点支持。因此,当前商业银行应更新信贷文化,创新银行信贷产品,解决好小微企业融资,有效支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