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德华·蒙克生命中的呐喊

2013-04-29朱明奕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呐喊创造价值

摘要 一个破碎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死亡的噩梦促使他仰天长啸,震颤了天空,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他的呐喊在找寻生命的意义。当一张张鲜活生命的画作跃然纸上,一幅幅触碰人心的作品诞生的时候,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只有当热爱全部投入到创造中时,人的生命才有意义,作品才有意义,才值得被存留在所有人类共同意识的天空中。蒙克的一生到底经历了多少起承转合只有他自己知道,生命只有对真正活在当中的人才有价值。

关键词:价值 呐喊 创造 生命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一 爱德华·蒙克所处的时代

1 生活与艺术

爱德华·蒙克出生于1863年12月12日,蒙克共有五个兄弟姐妹,在蒙克五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母亲的妹妹卡莲,来照顾蒙克一家,勉强美好的生活只维持了九年,年长蒙克一岁的姐姐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面对离开的亲人,父亲克里斯提安再也无法平静,从此暴力来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这导致了妹妹的精神病以及蒙克的自闭症。1879年,蒙克中学毕业进入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业专科学校,但受到卡莲爱好绘画的影响,还有青年期的反叛,蒙克于1881年进入了国立工艺美术学校,显现出了绘画的天分,创作了很多以妹妹为原形的肖像画,由于受到老师的影响,蒙克接触了前卫艺术,并加入了“波西米亚”团体。

1885年,蒙克第一次来到艺术中心巴黎,被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所吸引,一年之后创作了《生病的少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却遭到了艺术批评家的严厉批评。批判声并没有阻碍蒙克的创作,他在1889年举办了个展,并受到广泛关注,政府出资送他到巴黎留学三年,在此期间父亲去世,一系列的创伤为他创作“生”“死”系列作品累积了充足的情愫。这里还要提到一位酒商的女儿朵拉·拉珊,她与蒙克有一段美好的情感历程,但最后蒙克以近乎惨烈的结果打破了家的希望。蒙克全部的情感都发泄在了画笔上,这些作品更像是他的孩子,他的一切。

1892年,蒙克在柏林举办的展览使他一举成名,并促使他暂留德国,而在德国居住的日子是蒙克创作的高峰时期,创作出了《冻结生命》系列组画,寻找挖掘内心最痛苦,最艰难的回忆,他内心的不安、孤独、凄苦是创造的背景,经历的坎坷是无限的动力,表面的成名加重了与内心世界的反差,使他感到深深的悲凉。1908年,积攒多年的悲痛、苦楚达到高峰,瞬间冲垮了蒙克的健康,他只好放下画布。在经过了八个月的修养后,再次回到画布前的蒙克卸掉了痛苦,忘掉了矛盾,眼中只剩下了大自然,转身变成了生命的赞颂者,为克里斯提安尼亚大学创造的壁画中展现了生命中的令一面,在大自然中蒙克又找到了劳动者们,以此创造了许多画作。他在为两种不同的时期,两种不同的风格,犹如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气势逼人,一个心平气和。无论蒙克在生命的余晖中做过什么,他永恒的光辉始终在内心与生活斗争的过程中,在创作生命的旅程里。

1916年,蒙克有了自己的房子。当平静的生活将要开始的时候,二战爆发了,反纳粹的一次爆破震碎了蒙克公寓的门和窗,使他得了感冒,引发气管炎,于1944年1月23日离开了这个世界,蒙克把他的财产和画作都捐给了奥斯陆市。

1963年,奥斯陆市建立了蒙克博物馆,纪念这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

2 背景分析

成长环境对创作经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假设蒙克生活在更早的时候他也许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假设他生活在现代也许是一位行为艺术家。但蒙克生活在世纪的交替之间,使他成为了表现主义的先驱。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法国,印象派已被大众接受,逐渐融入到了生活中来。工业化社会,各种机械化生产,人文,感情被一再排斥,导致那些满怀激情,为挽救人性精神的艺术家们在不断拯救,发出新的号召,各种前卫艺术滋生萌芽,启发了之后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未来派等。

画家借绘画表现某种主题,表现的内心情感,都来源于画家的生活经历,观念认识。

二 作品解析

1 对《呐喊》作品的分析

蒙克的《冻结生命》系列组画之一《呐喊》创造于1893年,暂居德国时的第二年,作品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远离人群的孤寂,独自一人的无助,只有歇斯底里的咆哮,怕被看到,被听到的呐喊,来宣泄内心,不安与绝望萦绕在心头。这恐慌来源于蒙克脆弱、无望的内心,当思绪碰到画笔这呐喊便爆发了出来。

一个面容枯槁,近乎骷髅的头,双手紧张地抱着头两侧,不知它从哪而来,不知道他为何呼嚎,但却感触于他那惊恐的双眼,流露出无限的恐惧,怕,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是后天影响的,摇摆的身体犹如刚从地面的缝隙中生长出来,也许是被丢下的灵魂自己生出的,远山是扭曲的黑色,天空中浮动的红色,在这不安于挣扎、躁动恐怖的环境中,那尖叫声萦绕不绝。桥的末端有两个人影,也许是顺着呐喊声找来的,也许是在这惊叫中逃离的。

蒙克在述说,描画着自己的内心,扭曲的造型,不安的色彩,为何找不到理性的出口,为何给人以如此压抑。蒙克没有指望被别人理解,他只是在表达痛苦的内心,他的直觉强烈到喷涌而出,刺激着每一个看到这幅画的人的感觉。

蒙克为表达内心,因经历的苦楚,把情感转化为力量而呐喊。在加入个人意识的前提下,极力表达着内心的声音,向着涌动,无情的人流呐喊,向着恐惧呐喊,向所有经历的磨难呐喊,将极端恐慌的感受尽皆倾倒,呐喊的背后也反衬出了他内心深处那个极其敏感而又脆弱的灵魂。

蒙克的呐喊是一个人的演说,是画匠用画笔所作的独白,是一个孤独的人的内心世界。

2 精神指向

蒙克作品分为两时期,以1908年病养为界,前一部分是为挣扎的生命之阴暗所作,对世界的厌恶,不屑一顾的表现,是生命鲜活、激情燃烧的写照。后一部分是经历了死亡的考验,从阴暗的谷底走到太阳光下的时候,他找到了生机勃勃的气息,从激烈的极端走到了平静的表达。

从1886年画风明确开始,蒙克把曾经痛苦的经历统统制作成了一张张鲜活的图画,一张张或暧昧或纯洁的面庞,一双双机械无神的双眼,一个个悲情孤独的身影,蒙克把自己放到其中,也为每一个人找了一个对应的位置。蒙克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的画面,生命中一直伴有不安的情感。沉溺酒色与对美好爱情憧憬的矛盾,让他无法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外界是冰冷的社会环境,他只好回头面对自己,表达着自己,表达着被压抑的人性种种,此时生命表现与蒙克化为一体,不受外界的影响,他只在不断的讲述自己的内心,把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唯一表现生命意义的手段。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愤懑的青年,不断竭力的狂啸。最后,力竭了,声哑了,蒙克此时也病倒了,当从病榻中重新苏醒时,蒙克转身回到大自然的韵律中。蒙克康复后创作的壁画,以明亮的色彩为主,更多的关注自然与希望,描述劳动者的形象,大自然的活力,时不时的再将年轻时的作品制作成版画,激情燃烧后只剩下盈盈弱弱的火花,但这仍在支撑着蒙克继续为生命的鲜活而作画,依然在把内心的情感转译成作品。纯激情的火花是如此的耀眼,以至于我们深深体会到,当多变的生活面对坚定的意志、不屈服的个性时,是如何被活生生的捕捉并定格的。

蒙克的作品与生命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创作将生命的意义变为图画,艺术创作作为艺术家的产物,我们通过它们感触到创作者内心的真诚和对生命的虔诚与热爱。

三 爱德华·蒙克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

1 生命的意义

哲学思考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的悲观主义,和“超人”理想为一群艺术家找到了心中的创作动力,他们不像革命家拥有坚定彻底的力量,他们也不是被蹂躏的无知者,他们在自我否定与创作独立性中艰难前行,在反抗沙龙而又渴望得到沙龙认可的矛盾中作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逃避的进入商品行列,无论是讲述自我还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各式各样的作品瞬间充斥生活。艺术品不在是依附于体制权势下的寄生品,而是艺术家用以展现生命个体的旗帜,用以表达立场的标语,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的是创造劳动中的生命语言,是生命痕迹的点状放大。

个体特征的存在给予创造性的表达赋予生命于意义,存在是生命的表达形式,存在依附于思维构成了生命的现状。人的生命与特征合作,完成个人的生命过程。当DNA完成复制,生命便开始与特征同时存在,同时灭亡,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引发了个体的强大或导致了个体的灭亡。在生命过程中被广泛认同并立为典范的创造会被保存,存在于生命个体之外,那片能够广为感知的生命共同的天空中。生命于个体合并,各自发展在消亡的途中,特征决定生命的走向,路途的长短,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无一相同,但只有在特征赋予生命无法复制的创造时,生命才变得有意义。生命不会与同一特征重复合作,这也是生命存在的游戏规则,生命作为游戏中的永恒存在,只有依靠特征来表现多样性,生命中个体的特征保证游戏的无限发展,无论生命游戏是否终结,一旦特征作用于生命,将尽可能发挥极致,为此特征的存在留下不一样的生命记号。

蒙克的特征全部体现在创作的中,为生命的存在做出了现实的描绘,那些创作出的生命图画标记着他的存在。

2 作品的价值与影响

蒙克八十年的生命中留下了一千多幅油画,一万五千多幅版画,四千五百幅左右素描及水彩画,数目巨大的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参考及研究的资料,更显示了一个创造主体的不竭力量。蒙克的作品前期大多是压抑的色块,表现的人物总是空洞的眼神,孤寂的环境气氛,渺小的个体在社会的洪流中转瞬即逝,在对生与死的对比表现中,蒙克发挥到了极致。后期以劳动者为内容的创作中,人物依然饱含压抑,麻木的面孔,依旧是悲剧的主人公。虽然蒙克对生命有些许敬畏,但他仍表现出对生命的抗拒性,在矛盾与恐惧中徘徊着。蒙克对直觉有着强大的表现力,而且直言不讳,体现着色彩与线条的力量,引发了当时对绘画的重新思考和定位。虽然晚年的蒙克名誉极高,但最终也因动荡的时代而招来厄运。蒙克的画作即是他生命的缩影,蒙克的作品堆积出了蒙克的生命,是无法复制的。

蒙克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表达着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对社会百态的感触,他的孤独、恐惧、无奈,从他的作品中大多数人都读到了自己,总有那么一张画与某一个时刻与观者的内心如出一辙,或说出了那个压抑很久而无法表达的内心,因为情感的真诚而被承认,并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引起共鸣的艺术家开创了表现主义这一艺术派别,放弃叙述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抽象变形的手段表现精神的世界。创造是建设也是破坏,破坏了原本安宁的内在,建设了新的感受世界。蒙克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状,社会变革总是驱使思想的进步,但新的思想何尝不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造,甚至是无声的变革,那些极端敏感的人将这变化赤裸裸地摆在面前,无论是否可以被接受,内心只替直觉说话,在这样一个生命过程中,蒙克是幸福的。创作赋予生命意义,意义使生命赋有价值。蒙克的一生只在做这一件事。

参考文献:

[1] 李思德编:《中外艺术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 蒙克,刘从星编:《西洋美术家画廊之47:蒙克》,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 王剑编:《蒙克画风》,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4] 朱铭、谢荣岱编:《外国美术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5]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6] 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崔庆忠,胡建斌编:《现代派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8]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9] 王毅等译:《外国美术家简介》(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10] H·丹纳,张伟译:《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11] 石玉翎、文中言、宋光智、杨锋:《版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张坚:《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朱明奕,女,1988—,吉林通化人,吉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呐喊创造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给”的价值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