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与英译唐诗的意美再现

2013-04-29闫晓雅闫丽君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意美译者主体性唐诗

闫晓雅 闫丽君

摘要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具有的艺术性和含蓄性特点决定了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和创造的艺术,而在整个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境是唐诗的灵魂和精髓。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意美”理论为基础,来探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使唐诗的意境美在译文中得以恰当再现。

关键词:唐诗 译者主体性 意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它不但在数量上空前绝后,而且具有题材丰富,风格独特,语言含蓄而凝练,意境优美等特点。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唐诗的翻译成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但增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了解,而且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古典诗歌无论在形、音、义上都与英文格律诗有很大的不同,唐诗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深刻而优美的意境等特点既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联想空间和美的享受又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极大的挑战。“翻译难,译诗更难……这是译界的共识”,其在唐诗的翻译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中外许多翻译家们都对唐诗的英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如美国的埃兹拉·庞德;英国的汉学家兼翻译家阿瑟·戴维·韦利;中国的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翁显良等。这些翻译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各自的诗歌翻译标准,而且他们的翻译实践和成果也证明了唐诗英译是可行的。诗歌翻译是最能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唐诗的翻译本身就意味着译者主体创造性必然作用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在唐诗翻译活动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意美”论源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三美之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本文仅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三美”论中的“意美”论为基础来探讨唐诗英译的“意美”再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阐述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其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唐诗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译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创造性、能动性,才能使原诗的意美在译文中得到很好的再现。

二 译者主体性与诗歌的意美

1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自然也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翻译界目前尚无统一认识。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性应该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屠国元把译者主体性解释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而陈大亮则借助哲学的视角进行阐述:“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尝试给译者的主体性定义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创造性。它反映了译者的文化意识和个人特性,以及他的文化和美学创造性。

2 诗歌的意美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他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和精髓。“意美”也即意境美,它是诗歌中客观可见的一些景象,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一种感觉上的体验,也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感情、美学体验和客观景象在诗歌中的一种有机组合,它不仅指原诗的字面含义,还指字里行间的意思和言外之意,即原诗的神韵。意美就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译出诗歌的“意美”是指译诗要能传递原诗的“神韵”。许渊冲先生指出:“意美乃传达原诗的意境之美,这无疑是译诗中最重要、最深层次的要求,它为诗之灵魂所在。”方梦之也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要以追求原作的意境为己任,以再创造等同的意境为目标。因此,能否传递和再现原诗的意美直接关系到译诗的成败,是诗歌翻译的基础和根本。

三 唐诗英译中的“意美”再现与译者主体性

既然“意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那么唐诗英译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译出原诗的神韵,译出其意境美,这也是翻译唐诗的关键。要想译出原诗的意美,译者首先要对原诗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从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层面译出原诗的意和味。唐诗的“意美”主要由“意境”和“意象”两个要素构成,其中“意象”是具体的,而“意境”是抽象的。唐诗的语言简练含蓄,意义深刻,寥寥数语却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来。要把内涵丰富、语言优美、风格独特的唐诗翻译成具有同等文学艺术价值的英语诗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当是读者、诗人,认真、深入地阅读、理解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译者还必须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挖掘出诗歌中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这是诗歌翻译的第一过程,即发现美的过程。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受音韵格律要求的限制,不可能完全阐明作者表达的意境,“诗只有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分享创作的快乐,才能了解诗的真味”,因此,在理解以及再现原诗意境的过程中,译者既要发掘作者在诗中的“藏露”的意境,还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特点、表达习惯、译语读者的审美水平、审美情趣,恰当地展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情志,最大限度地展现原诗的艺术美。所以,在整个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不论是原诗的理解、形式的转换、意义的表达、还是文化的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译者作为诗歌翻译过程的实施主体,既要全面理解原诗精髓,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才能使原诗优美的意境尽可能地在译诗中再现。

下面将以《望庐山瀑布》的英译文为例,来分析译者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再现原诗意境美的。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他风景诗艺术风格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含而不露,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而深刻,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要将原诗中表达的意境准确无误地在译文中再现,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较强的双语能力,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其体性作用,逾越两中语言文化的障碍,才能再现原诗的神韵和意境美。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许渊冲 译)

原诗的前两句从远处描写瀑布的全景:山顶上紫色的云雾缭绕,山间悬挂着玉带似的瀑布,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观的图景。第三句是从近处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的气势。“直下”既写出山势的陡峭,又写出水流的湍急。“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山的高峻。最后一句,作者也写得非常巧妙,把飞奔而下的瀑布比喻成从九天落下的银河,这一绝妙的比喻,把庐山瀑布写得若真若幻,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从以上分析可知,原诗的几个动词“生”、“挂”、“落”用得非常精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此外,作者还运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及夸张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首先从标题的翻译来看,许用“cataract”一词来翻译“瀑布”,其意思为大瀑布,用词准确。原诗第一句“香炉”和“紫烟”是两个关键点。前者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后者指阳光照射下的云雾远远望去像紫色的烟雾一样。许将这两词分别译成“Censer peak”和“a wreath of cloud”,“wreath”这个词具有“花环”的意思,虽是名词,但也包含了“缭绕”的意思,非常有创造性。原诗一个“生”字就把本是静止的庐山峰写活了:香炉峰高耸入云,在阳光的照射下,周围云海仿佛天空中生出的紫色烟雾,许先生并没有仅从字面意义上找“生”的对应词来翻译,而是巧妙地运用了“exhales”这个词的一般现在时,它的意思是“散发出”或“呼出”,这样不但将庐山拟人化,而且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的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描述的是瀑布的远景。诗人巧妙地用一个“挂”字,把本是奔流而下的瀑布化动为静,与上句相互对应,使读者仿佛看到奔流而下的瀑布像一个银色的玉带从峰顶垂直挂到水面,其意境无比的生动。此处许先生发挥其创造性的才能,用“upended”(被倒覆)这一动词的语被动态,来形容遥望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使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显然,这一词不但译出了字面意思,而且译出了弦外之音,使得译诗具有了与原诗具有同等的艺术感染力。原诗的第三句中,作者用一个“飞”字把瀑布凌空而出,奔涌而下的气势描绘得惟妙惟肖。“直下”写出山之高,水之急,势不可挡的瀑布奇观。许用“dashes down”这一动词短语的一般现在时,恰当地译出了瀑布凌空而下的磅礴气势。最后一句,诗人以化实为虚的手法,把从高空飞流而下的瀑布想象成自九天落下的银河。许先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用“as if fell”这一动词的虚拟语气形式,把现实中的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原诗的生动意境和磅礴气势。此外,原文中的“银河”和“九天”是两个具有文化意境的承载词,如果译成“the milky way”和“the heavens”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因为这两个词带给东西方读者的联想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许先生把它们分别译成“the Silver river”和“azure sky”不但内涵的意义更为准确,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原诗中富有艺术想象的文化意象,并再现了原诗完美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译文的分析可知,由于汉语诗歌中语言的含蓄和模糊性,意境的丰富和优美,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别,使得汉语诗歌中意象的翻译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创造空间以及巨大的挑战性。因此,译者不但要忠实再现原诗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诗的意境,这一切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创造性。

四 结语

唐诗代表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一种最高境界的文学艺术形式。作为诗歌灵魂的“意美”再现是唐诗的英译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译文不能再现原诗的意美,即使音美和形美存在,也不能算是一篇佳作。译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作用,充分发挥译人语的优势,按照“意美”的标准来翻译唐诗,再现原诗的意境、神韵和美感,才能和原诗一样感动读者的心。

注: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科研项目(2012y022)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菡:《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美学特征——兼谈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1期。

[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3] 许均:《“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

[4]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中国翻译》,2003年第6期。

[5]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

[6] 闫晓雅:《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种多视角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 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 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9] 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外语教学》,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闫晓雅,女,1971—,宁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法,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闫丽君,女,1961—,内蒙古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语篇语言学,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意美译者主体性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探析《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