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不老

2013-04-29

Q现代艺术 2013年5期
关键词:流行乐电音乐迷

回顾这两个月来我所爱听的几张2013年新专辑——其中包括前英国曼彻斯特乐队The Smiths的吉他手Johnny Marr的首张个人专辑《The Messenger》、有“变色龙”之称的摇滚传奇David Bowie之10年回归专辑《The Next Day》、德国电音教父Kraftwerk前成员Karl Bartos的第2张个人专辑《Off the Record》、英国电音班霸Depeche Mode的《Delta Machine》、英国利物浦电音流行乐团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的《English Electric》等。

啊,这些不是我在少年时代所喜欢的吗?在上世纪80年代,Kraftwerk与David Bowie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新音乐影响力无远弗届的先驱,OMD和Depeche Mode是英伦电子流行乐运动中炙手可热的乐队,The Smiths则是独立流行乐举足轻重的名团。假如你在80年代某年某月,问那我这阵子爱听什么唱片的话,我的答复当中大概都会包含他们的作品。也许,我对音乐是相当敬重而长情的人。

忽然想起英国殿堂级prog-rock乐队Jethro Tull1969年的单曲“Living in the Past”(后来在1972年被用作他们作品集《Living in the Past》的主题曲,并在美国成为大热作品),这首我在年轻时代认识到的prog-rock神级歌曲,是讽刺人们只管活在过去的快乐当中,与时代脱节。

也是因为这首“Living in the Past”之以儆效尤的意义,所以一直以来对于音乐,我都是抱以不要让自己“活在过去”的态度,尤其是自己作为一名音乐媒体工作者。幸好多年来我都能够保持热衷于接触年轻新锐独立乐队,喜欢感受新生代乐手身上那股初生之犊的音乐气息。

然而却又无可否认,每当我听到一众曾伴随着我成长的名字时,都可以从其声音里寻找到一种归属感。

我会欣然看到那些自己喜欢的老牌乐队或乐手再次活跃起来,但是我并非只往回看。除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组活动之外,那些只一成不变地玩着其经典旧歌举行巡演、只管吃老本的老牌乐队和乐手(还要一脸老气横秋),对我来说不外如是。能让我另眼相看的,是他们再次出来创作与灌录全新专辑的时候—我是引颈以待他们全新创作的音乐,而多于只在舞台上重新演绎他们的老歌。

上述几张专辑谈不上是如何惊为天人的回归,好让我们听得喜悦,是因为打造出来的声音皆能够对乐迷的口味,让他们最为乐迷津津乐道的音乐风格进行延续引申。没错,他们都曾经试图挣脱昔日的音乐枷锁,但从今天来看,这群老手却没有刻意做出出人意料的突破。打击乐手出身的Karl Bartos没有推出一张学院派打击乐唱片,David Bowie没有返璞归真地弄出一张民谣专辑或一张后摇滚专辑,OMD并没有变成独立摇滚乐队,Depeche Mode并没有玩起Dubstep,而Johnny Marr也没有弹起新金属吉他来。

反之,Marr是重投英伦色彩浓厚的独立摇滚;Bartos把他在Kraftwerk全盛期私底下所记载的简短音乐备忘录做了重新整理而处处延续着Kraftwerk未来派的浪漫电音;Bowie再次让Tony Visconti担任制作人而重新带来以快板曲目为主的专辑;OMD再度重现他们昔日的后现代电子流行乐姿态。大家不是在还原开始的样子,而是回归自己驾轻就熟的声音。

我喜欢听这群老朋友的新作,他们并没有“活在过去”,而是喜见彼此的声音可以一直这样长春不老。

猜你喜欢

流行乐电音乐迷
网易放刺电音:后浪世代的全新自我表达
沪语歌曲专辑《上海谣》与广大乐迷见面
Liquid Nights新加坡电音巡演 Alan Walker、胜利现身
电音狂欢,释放真我
引“流”激“趣”,让中学音乐课堂活跃起来
张艺潇全新力作《如果》引领电音音乐风潮
流行音乐渗入职业院校音乐课堂的对策探究
昆明献唱 或于今年开演唱会
流行乐的过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