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威尼斯商人》的悲剧色彩
2013-04-29陈艳艳
陈艳艳
【摘 要】《威尼斯商人》,一部极具社会讽刺性的喜剧,夏洛克,四大吝啬鬼之一,那个靠放高利贷生存被无数人鄙夷唾骂的犹太富翁,在一部喜劇里承担了剧中几乎是所有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夏洛克;喜剧;悲剧;宗教
《威尼斯商人》一直以来都被大家称作是莎翁的四大喜剧之一,几乎剧中的所有角色都以喜剧结尾:安东尼奥的三艘商船满载而归,巴萨尼奥与鲍西娅、葛莱西安诺与尼莉莎终成眷属,就连叛离自己父亲的杰西卡也和他的恋人罗兰佐继承了夏洛克的全部财产。夏洛克,那个靠放高利贷生存被无数人鄙夷唾骂的犹太富翁,在一部喜剧里承担了剧中几乎是所有的悲剧色彩。谈及他的悲剧人生,笔者有以下几点分析:
一、宗教的悲剧
剧中的安东尼奥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他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与这相反的是夏洛克的贪婪、自私、受人憎恶。夏洛克只有一个朋友,而安东尼奥却是朋友成群,难道夏洛克是生来就冷酷无情吗?这岂不是印证了荒谬的人性自私论吗?夏洛克是个犹太人,单单这一点,就已经给他铺就了可悲的结局犹太人作为异教徒,社会地位低,多少年来的恶意宣传和隔阂,已把犹太人描绘成凶险、狡诈的恶魔了。加上基督徒的排他性,驱逐犹太人,使犹太人走了放债之路。故而形成人们头脑中犹太人富有、吝啬,而又奸恶的形象。而夏洛克性格是因为社会对犹太人的不公平而形成的。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漫骂,对他们吐口水,法律规定他们不能拥有私有财产,只能通过放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可悲的是,这也成为基督徒辱骂的理由。夏洛克作为犹太族的一员,他不得不复仇,他要恢复自己民族的尊严和他本身的尊严。夏洛克在此处只不过是一个受压迫民族的反抗代表,他为千万个生活在压迫中的犹太教徒喊了一声冤。当夏洛克招呼安东尼奥的时候,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竟是一巴掌。这难道就是对他们的尊重?而最后,在法庭上对夏洛克的宽容,也正符合了安东尼奥假惺惺的伪道士面孔。因为他的条件就是让夏洛克签定了耻辱的合约,放弃犹太人教会作为归宿的信仰。
二、家庭的悲剧
在犹太人教会向夏洛克关上大门的那一瞬,身为犹太人的他会不会绝望?然而,他的女儿带上自己的钱财跟情人的私奔,尽管在论作中被寓为追求自由的,可悲的夏洛克呀,他没有宽容,没有仁慈,没有朋友,甚至连唯一的女儿也弃他而去,他有的也只生下钱和一腔仇恨了,然而,最终,“正义”的基督徒赢了,安东尼奥免去一死,巴萨尼奥无须破财,罗兰佐意外暴富,美丽与智慧喜结良缘,一切近乎完美的结局中只有夏洛克落得个凄凄凉凉,悲悲惨惨。夏洛克的确有他恶劣的一面,可他所做的许多事却正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从这一点上看,他反而值得尊敬的了。戏剧是需要反面人物的,就在这样一部喜剧里,一个反面人物的命运却如此富有悲剧性,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三、性格的悲剧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剧作中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夏洛克”在许多国家语言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名词,意思是“敲骨吸髓的放债人,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马克思曾多次在著作中提到夏洛克,以之来形容资本家的贪婪狠毒。说到夏洛克的性格特征,不能离开他是高利贷资本家这个本质问题。夏洛克对一切向他借债的人敲诈勒索,重利盘剥,是一个狂热的拜金主义者,嗜钱如命。为了积累更多的金钱,他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一样,甚至对女儿也极其苛刻,把自己的家变成“一座地狱”。他的仆人朗斯洛特给饿得瘦骨嶙峋。夏洛克同时还是一个复仇狂。由于高利贷者和商业资本家的矛盾,他对安东尼奥恨之入骨,不消灭安东尼奥,他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必欲制安东尼奥于死地而后快。为了消灭安东尼奥,他甚至可以这次借钱不要利息,只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订约之前,他已冷静地盘算过了,认为这是他消灭自己敌手的一个极好机会,不可错过。“法庭”一场,他的财产被拿去了,他气急败坏地说:“你们夺去了我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除了上述这些特点外,夏洛克性格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他极端狡诈阴险。在他和安东尼奥订约时,他一方面一反吸血鬼的常态,分文利息不取,另一方面却在契约上规定到期不还钱,安东尼奥必须以自己身上一磅肉来赔偿。他口口声声说这样做是为了要博得安东尼奥的好感,是一片“好心”,一番“诚意”,而实际上则是口蜜腹剑,准备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当安东尼奥后来真的无力还债时,他“图穷匕见”,顿时撕破了所有“好心”和“诚意”的假面具,顽固地要求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然而,即使在此时,他依然口口声声要以“威尼斯法律”的名义依法行事,借威尼斯宪章之名,行阴谋杀人之实。其狡狯险诈,于此可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威尼斯商人》里,莎士比亚对夏洛克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并不仅仅因为夏洛克是犹太人,也不仅仅因为他是高利贷者,他更是狂暴践踏了人文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原则,是顽固地坚持要向安东尼奥索取“一磅肉”的暴戾恣睢之徒,其悲剧色彩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Roma Gill. The Merchant of Venice: Oxford School Shakespea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4).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英国]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北京:译林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