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3-04-29林夏雯
林夏雯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思品课堂教学的反思,提出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达到提高思品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方式;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学习,从来不会主动地问“为什么”,缺少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今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迫切任务。
一、传统思品课堂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会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是教师的最高目标”的倾向。在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初中阶段学生提问意识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慢慢下降;初中阶段学生不仅很少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除了教师点名要求回答外,不仅举手“应和”者少了,而且主动发言或举手提问者也基本绝迹。现在的思品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一直讲个不停,学生在静静地听;老师要求记哪些内容,学生就学习哪些内容。总之,在传统课堂教学下,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思品起码的兴趣,成为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这种情况再不改变的话,要提高教学质量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
1.思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
思品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新课程改革后思品教材力求与生活相结合,但是思品概念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思品教师要将学生社会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思品教材中的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境之中,便于学生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动地处理教学内容,要在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敢于加工、活化处理思品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2.思品课堂教师要低起点、多台阶呈现问题
我们的学生因长期习惯于教材和教师的灌输,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演绎思维,而不习惯于主动独立思考问题,不善于归纳思维。如果碰到以前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就会不知所措,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因此,思品课堂教学要设计一些针对性强、难度较小的“问题”作铺垫,把繁琐的知识点化解为一个个难度较小的“问题”,低起点、多台阶呈现比较复杂的问题,小“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把概括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难度较低的问题,并通过必要的情境铺设,有助于最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3.思品教师要引导问题解决过程,鼓励问题研究深入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必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自立自强》这一内容时,我先讲述了我们《阳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李珍的故事:李珍是一个老人在公园捡来养的孩子,现在和我们大家一样大的她除了要自理外,还要照顾年老的养父;除了要学习外,还要在节假日打工,补贴家用。讲完故事后,我先引导学生明白李珍的行为属于自立自强,接着让学生分析她的哪些行为属于自立,哪些行为属于自强;最后,让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向李珍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4.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要问”
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调查所知,大多数中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好的信心。为了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将事先设计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用故事、典故、时政材料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阅读、思考、解答,教师及时给予点拨,从而给学生启迪,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品教师要明确设问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到“要问”;鼓励学生“敢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问”;明确提问的入口,引导学生“会问”;指导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多问”。激发学生“要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无中生有”,培养学生学会找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有中生异”,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见异,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活跃状态;三是“追根究底”,鼓励学生不断将问题深入,直达问题的本质。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如何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还需要我们思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焕利.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