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蕴在巴山的“耕心”之作

2013-04-29黄启国

青年作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巴山巴山腊肉

新近,南江的道今先生送来了他即将出版的书稿,邀我为其作序。我曾经在大巴山地区工作、生活过十八年,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人民比较熟悉,很愿意为那里的作家做点什么,所以爽快地应承了下来;待到阅读了他的作品,一股大巴山特有的浓郁风情扑面而来,令人心驰神往,更觉得必须写好这篇序。

大巴山,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地方,文化内蕴深厚,风土人情独特。这里有久远的历史、淳朴的人心、纯美的景色、神秘的风情。这里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区域。这里饱蕴着生命、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的富矿。作者在这片土地里生养和成长,将眼神紧紧投向自己扎根的土壤,静谧地观察,仔细地聆听,满怀挚爱与真诚,把历史文化、现实生活观察贯穿于所钟爱的文字,描画出了这片土地上的厚重、淳朴、本真的人文情怀。作者道今,阅历丰富,曾从事过文化、警察和乡镇领导工作,在冗繁的工作之隙,不忘读书写作,特别是近年来,专注于本土写作,尤为可贵。或许正是由于他的“非职业写手”,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和感染力。

收入道今文集的作品分为散文和小说两个部分。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基本都是围绕大巴山广阔、苍茫的时空背景展开,以质朴的文风、简约的叙述,从大巴山的物事切入,从一个个鲜活的人、情、景开始,通过虚虚实实的情节叙事,解构大巴山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这个地理和时代的生活画卷。

道今作品的人物非常鲜活、灵动,活现出大山和老区人坚韧、顽强、朴实、厚道的性格和品质。他们“住在老林边,烧的兰花烟,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篼火,穿的麻窝子(草鞋),唱的毛山歌……”他们如米仓山里的乡土,一抔土生一苗草,一苗草有一颗露水养。他们柔弱生刚强,具有极强的张力,更有天虫(蚕)三生轮回的生命力,演绎着东方人的处世哲学。道今是这样写大巴山人的:“山里的民风粗犷豪爽,山里人喜欢喝烧老二(苞谷酒)吃老腊肉。耙栽秧田时,一只手掌耙,一只手叼一块尺来长的肥腊肉,咬一口腊肉,唱一句栽秧歌,油从嘴角往外冒,不时地伸出舌头,一个‘反扫荡舔将回去;喝烧老二更是端大土碗,喝得河淌水发天昏地暗,外头来的人看了打尿颤颤。田间地头,男男女女粗话野话一溜一串;女人被男人逗臊了,三五成群将男人按倒在地,攥手抱脚提起来撞油,还有女人噘起屁股‘栽桩,把男人的头往女人的屁股上‘撞;‘撞了‘油还不过瘾,带奶娃娃的小媳妇跳出来,顺手一把撕开衣襟,扯出嫩闪闪胀鼓鼓的一双奶,左右开弓,像打水枪一样往男人脸上挤,呛得男人喊爹叫娘下钯蛋。”小说《远山的亲娘》中的“娘”,历尽苦难而坚强,面对不义仍大爱,简直就是大山和老区伟大母亲的一部史诗、一尊雕塑《问天》中的“母亲”作为社会转型期进城打工的农村妹子,既追求自己的爱情,又善良大度、善解人意,还有处理事务的特殊方式。《懒蛇》中的“懒蛇”,犹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形丑陋心灵美,身怀绝技顾大局,个性就更加鲜明了。

道今作品对大巴山、米仓山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的捕写非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的文字散淡自如,或深沉平实,或老辣恣意,有着他故乡所赋予的特有真实感和存在感。他运用了许多质朴独特的方言俚语、轻俏而诙谐的字句,显得贴切、放松,更使作品生动活泼,显示了作者的思路、学识和视野。他把历史和现实、人文和自然、个人和社会融会贯通,语音的概括力极强,不经意间就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可以说,他的语音是真正用大山的粮食、空气、水、泥土酿造的“烧老二”,全然不是“工业酒精”勾兑出的“劣质酒”。请看他对巴人的描写:“巴人曾在光雾山饮巴酒舞板盾蛮,然后北上伐纣;萧何、韩信在韩溪河划地弈棋定去留;孔明在牟阳城屯兵推演八阵图;张飞在幺店子喝老鹰茶题写酒旗;张鲁在香炉山布道点燃第—炷香;魏武屹立跑马转角楼挥鞭直指巴州;武家幺妹子在店里歇脚打尖后平步青云直上天庭。这里的秦砖汉瓦沾满血腥戾气,这里的青山绿水不失仙风道骨。巴山幺店子从千柱落脚而窝棚而石板屋而吊脚楼而跑马转角楼,老了岁月改了朝代换了人间,依然挑着那一面酒旗。巴山幺妹子送走太阳来了月亮又续烟火,从窝棚在这里落脚,巴酒在这里出灶,历殷商又秦汉又晋唐,她依然是天不能灭地不能绝的老板娘。”短短一段文字,浓缩了多少历史人文!再请看他对巴山幺妹子的描写:“巴山幺妹子从三块鹅卵石支一个土罐起家,续了千年不熄的疙篼火,烧了千年不穿的大吊罐,熬了千年不枯的老鹰茶。生活熏成老腊肉,不腐不烂不腻嘴;巴酒煮成烧老二,更醇更烈更醒神。武家幺妹子路过,闻香落轿巴山背二哥歇脚,举碗销魂。吊罐煨五谷杂粮,一勺一个翻山冒儿头;土碗喝烧老二,一醉一串震天山歌子。吃老腊肉像拖门板,啃火烧馍如天狗吃月。汗臭酒香熏出天南地北龙门阵,粗话响屁混着老腊肉的烟火味。”多么生动和厚重。

巴山情歌是巴山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巴山人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非常美的音乐。道今的散文记录和改编、创作了很多好的巴山隋歌。这给他的散文增色不少。

“高高山上没搞头,又出野猪又出猴。

夫妻要想同床睡,除非苞谷收上楼。”

“白布帕儿叠四叠,岩上丢来岩下接。

妹把帕儿接住了,今夜就在窝棚歇。”

……这又是多么轻松和有情调。

从本质上讲,道今的写作是一种乡土写作。与当下喧嚣的都市写作迥异,他的笔调呈现出一派远离尘嚣、祥和而繁忙景象,摆脱现代生活中浮躁气息。他在历史和现实中折返,在历史中追思,在现实中写出一曲田园牧歌。他追溯渊源,也刻画乡土中的俗世场景;他诗化梦里老家,也描尽眼前近事。其抚今追昔,透彻出有别于现代都市文明的空蒙和微妙之气。可以这样说,道今一直把自己的心灵贴近乡土,他没有被世界的喧嚣所惊扰,而是守住自己内心,把自己与土地连接,连通大地里深蕴的那些根系。他不否认现实生活对乡土的破坏力,不刻意抵触观念对现实的影响力,“人心的律动与大自然相呼应,同日月共沉浮,随季节而转换”。而是更愿意在史实和经验中吮吸这片土地供给他的养料。他的文章在题材的遴,选和挖掘上,始终围绕大巴山文化(确切地说是对米仓山文化)的构置和渲染,风貌、风土、风隋镶嵌其里,深埋真情和思虑,以个人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在地域和现实里探求写作资源,营造出大巴山迷人的气质。他的这种写作,可谓一种深入的、有根基的写作,像老舍写北京、沈从文写湘西、孙犁写白洋淀;虽然他的高度和深度还达不到大师的水准和境界,但是他找到了方向,看到了人民和社会的需要。

乡土写作的意义之一,大概在于人性、自然和文明的统一性和对抗性。乡土给予了我们个人深深的籍贯和精神烙印,注定了这一方水土的气韵格调,更决定了人的精神脉象。我们在道今的文字里看到他的身形,对母亲、大地的无限眷念,在泥土、庄稼和山路中返璞归真。他没有矫情地一味沉吟和叹息,没有再造一个虚假的田园景观。背负历史,而对现实,以自觉的文化视野检视和发掘大巴山地域文化,是他一直致力而为的一件乐事。

“我的心属于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它永远是一块净土。”忠实地描绘、书写,诚挚地关怀、悲悯,既在心灵上寻根,又在思想上远眺,这应该是作者与这本书的内核。我相信,道今秉持着大巴山赐予他的生命和文学火把,脚步一定会更加坚实有力。我们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

是为序。

[作者简介]黄启国,作家,评论家,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

猜你喜欢

大巴山巴山腊肉
腊肉飘香
闲话“腊肉”
巴山送红军
故乡行(外一首)
张中信大巴山书写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巴山背二哥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口县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