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背”历史
2013-04-29孙振宏
孙振宏
注重考查能力而淡化考查纯记忆型知识,己成为当今高考的大方向和总趋势。这意味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过时。但要学好历史,绝对离不开背书。因为学习能力是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离开基础知识而空谈能力,就像没有建材而空谈建造大厦一样荒谬可笑。因此,背书仍是学好历史必须修炼的一门硬功。
我们说的背书,决不是死记硬背。背书不仅要勤奋刻苦,更要讲究方法、技巧。背书如果不得其法,往往事倍功半。做了过多的无用功是某些学生背得比别人多却考得没别人好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历史究竟如何“背”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
一、把厚书“背”薄
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正是我们要背的书。但人教版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就有68万字,再加上两本选修教材,字数超过110万,比120回的《红楼梦》(约100.9万字)还长。如此囊括古今、包罗中外的“厚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背下来是绝无可能的,也是毫无必要的。要掌握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提纲挈领,将那些体现历史阶段特征(横向)、构成历史基本线索(纵向)的主干知识提取出来,认真归纳整理并理解记忆;同时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由知识要点(点)——阶段特征(纬)——基本线索(经)构成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历史知识网络。这种“削枝去叶,突出主干”的背书办法,不但可以将厚书背薄,减轻记忆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梳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知识,有效地防止对知识板块的遗忘和疏漏。在这个过程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历史思维、文化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这些素养和能力正是“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强调的重点考查的内容。
二、把薄书“背”厚
因为“背”历史一般都是从背教材开始的,所以“由厚(教材)到薄(主干)”是顺向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检验同学们能否从微观上把握教材内容。但要检验同学们能否从微观上把握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还必须有一个“由薄到厚”的逆向学习过程。同学们自己整理的主干知识结构、课堂笔记、“新课标”以及“考试说明”都是概括性很强、相对笼统的“薄书”,但其中每句话都包含了很多知识要点。我们不仅要掌握每句话包含的知识点,还要追根溯源,找出与这句话相关的知识点,力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左右关联都一清二楚。这样,本是一册构建历史框架的“薄书”,由于不断被填入相关知识点,也就变得越来越厚了。
经过“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的反复过程,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基本上能够高度概括和深度挖掘。但要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还必须经过几次反复。唯有如此,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像渔网一样收得拢、撒得开。网开一大片,网收几条线。这样,考试的时候一旦考到某个知识点,其他的相关知识就会在头脑中涌现,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笔下的文字,让同学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分值,提高答题“效益”。
总之,书是死的,但背书方法是活的。只要同学们多动脑筋,勤于探索,一定还能找到更好、更适合自己的背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