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岭南传播的原因初探
2013-04-29李磊
李磊
【摘要】少林武术是产生在中原地区嵩山少林寺的一大武术系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既和少林寺有关,又与禅宗密不可分。后来,少林武术在岭南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广泛传播。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少林武术在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地区更是成为武术传播的文化渊源。以至于后来以粤港地区的诸多功夫影视片,出现了“万片归宗一少林”的现象。以南拳为主广东武术,包括它的诸多拳种和门派也与少林武术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探讨少林武术向岭南传播的历史原因,可以比较清晰地梳理出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的脉络。
【关键词】禅宗;少林武术;岭南;传播;历史原因
说起少林武术,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大师把它分为若干个阶段来认识。跋陀创寺时,少林寺的供养是来自官府,寺院本身没有太多财产,寺院之外更没有地产,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拥有武装力量。这样,在跋陀创寺时期,没有必要拥有武装力量。少林寺和武术结缘,是在隋唐及其以后,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认识。一是隋唐时期,政府赐给少林寺大量地产,如赐柏谷坞地一百顷给了少林寺,少林寺就要用心去经营管理它。少林寺无疑必须拥有武装力量。接着便有有了王世充窥视、图谋梵宫,“寺僧拒贼”的情况,进而又有了十三棍僧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归唐等历史传说。二是到了明朝,少林寺和与政府积极合作,参与平定倭寇沿海入侵和地方武装“叛乱”,保留和训练合法的僧兵武装组织,少林武装力量逐步闻名于世。少林武术开始逐步形成。三是在清朝,在满清贵族统治背景下,少林武术又被赋予民族政治寓意,而且渐渐被神化。清初爱国诗人顾炎武诗“寄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是少林武术具有民族意义的开端。四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近代火器的普及,少林武术进一步被文学化、民俗化,进一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尤其在当代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通俗的表述,成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支点。〔1〕
上述可见,少林武术是诞生在阶级矛盾尖锐发展时期。尤其是到了元、明、清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发展,少林武术也愈以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少林武术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东作为岭南的核心地带,又和少林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清代、民国的所谓少林十虎,到产生诸多以粤港为背景的少林功夫影视片,进而出现了“万片归宗一少林”的现象。无论如何,出现少林武术(或者说少林功夫)在岭南得到广泛传播这一奇特的现象,应该是有它的特殊历史原因的。梳理考察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的历史原因,对于认识少林武术在岭南广泛传播这个中国武术史上的特殊现象,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认识少林武术在岭南广泛传播的原因,不仅要从少林武术的产生、发展说起,
而且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既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又和佛教禅宗的传播发展密切相关,还和社会战乱引起的中原客家族群岭南大迁徙有关。综合看来,可以把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归纳为以下诸点。
1 禅宗发展传播和少林武术南传相伴随行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咸亨三年(672),出生于岭南的惠能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让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偈受到弘忍首肯,并授与衣钵成为禅宗传法继承人,成为禅宗六祖。惠能回到岭南韶州的宝林寺,为了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的追杀,他不得不离寺向南,长期辗转隐遁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在深山老林中过着野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有辩论风幡“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著名禅语而被该寺住持印宗法师发现,进一步为惠能剃度受戒,正式成为禅宗传法师。第二年,他毅然前往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准备永久弘法,并在韶州城中大梵寺开缘说法,由弟子法海集记为禅宗传宗法宝,并逐步演绎成《六祖坛经》,成为其后开辟“南宗”禅的经典。宝林寺也成为“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惠能在岭南弘法近四十年,使得“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后来经过弟子神会的努力,南宗禅取代了“北宗”禅学在北方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风行全国。至北宋初期,禅宗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禅宗成为唐朝以后中国佛教主流的,岭南地区成为禅宗佛教的盛行之地,“禅宗”文化更是深深融化在岭南文化之中。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体系中最庞大的门派体系,因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又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所以佛门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乃末技,练功习武的目的只是收心敛性、屏虑入定。少林武术得以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这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禅法的作用。泯灭争强好胜之心,屏弃尘俗纷扰之念,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习练,是学习少林武术的第一要领。少林武术又有“武术禅”之称。除了具有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禅武合一的特点,还有以防御和功夫为主、以攻击和武术为辅,练拳脚为主、练器械军兵为辅等诸多特点。少林武术作为一项综合的庞大武术体系,能够在岭南迅速传播,与禅宗在岭南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假如没有禅宗在岭南的广泛传播,没有禅宗从初祖到六祖的一脉相传,诞生于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在岭南的广泛传播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六祖惠能在湖北黄梅得到的禅法,是从初祖达摩以后,通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又到六祖惠能,这样一脉传承下来的。岭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六祖惠能崇拜现象,禅宗在岭南得到了广泛传播。广东省的光孝寺,广东新兴的六祖寺,因是惠能的剃度和出生地而分别也成为禅宗祖庭。至于惠能避难的其他地方,也星罗棋布了很多六祖寺。禅宗祖庭少林寺产生的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2 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是少林武术南传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来以农立国,中原和关中地区是开发比较早的农业地区。唐朝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以后逐步东移到了中原地区。唐朝设东都于洛阳,就是经济重心东移的一种表现。到了宋代,先是建都开封,又南迁临安(今杭州),说明中国经济重心在逐步转移,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长江以南地区。在北宋时期,为了将盛产于南方的稻米运到京城,不得不依靠人工开凿的大运河来完成。这样十分费时费力,大为不便。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必然引起文化的传播和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地,中原文化的整体南传,必然也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少林武术传到南方。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逐步实现的,处在中原地区的少林武术,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步向岭南传播。
3 中原人南迁成为少林武术岭南传播又一原因
少林寺地处中原,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少林寺诞生少林武术既和处在中原地带防备战乱中的乱兵骚扰和山贼抢劫有关。由于中原战乱,使得人民难以中原地区安身立命。于是有一部分民众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便拖家带口,或者结帮成群地向南方迁徙。他们进入到人烟稀少的岭南和福建一带,成为南渡的客家人。在来自中原的客家人中,也不乏少林寺的出家和在家的俗门弟子,他们必然要把少林武术从中原带到岭南地区。岭南客家为了南方立足自保,也有不少练习和运用少林武术的情况。躲避战乱,中原人南渡而成为岭南客家,实际上也成为少林武术得以南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还远不止此,在中原地区发生战乱期间,受影响的不仅是中原地区的农民,也包括少林寺及其他寺庙中的僧人。他们在中原地区难以安身立命的情况下,也是要游走江湖、避乱岭南的。中原战乱实际上成为客家人南传少林武术和江湖游侠南传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粤北是客家人聚居区,在粤东北、粤北梅州、韶关等地,不仅有通过南迁的中原客家人传来了少林武术(主要是拳术),还有自己的客家拳师,更通过客家人和禅宗传播,练出了和少林武术密切相关客家拳和佛家拳。尤其是客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因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因而得名。客家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凤山派、昆仑拳,牛家教等,大都和少林武术的南传有关。诸如流民教,也叫流民拳,就是从北方躲避战乱的北方流民中传出来的。
广东新会京梅乡人陈享创立的蔡李佛拳,据传说是陈在幼年从其叔父陈远护学了佛家拳,长大拜李友山为师,后来又跟随少林寺和尚蔡福学拳。他把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融会贯通,创造了“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在广东流行于广州、还有南海平洲人林世佛山、肇庆、韶关等地。这些拳术既和少林拳、禅宗有关。该拳流行于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肇庆、广宁、怀集等地,进一步传播到港澳和南洋一带。广东的佛家拳,在佛门弟子中广泛传习,“韶关的南华寺、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均传习佛家拳。1814年前后,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从鼎湖山习技功成后,回乡里设馆授徒。自此,佛家拳开始在民间流传。韶关、新会、封开、广州、罗定、新兴等地,学者甚众,斗门县亦较盛行。”〔2〕韶关、新兴、肇庆、广州,是六祖惠能修行、弘法之地,也是禅宗发达地区,佛家拳的盛行,不仅是有道理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4 少林武僧参与抗倭战争为少林武术南传提供了契机
少林寺处在中原地带,不仅和军事战争脱不开干系,也必然和中央政权发生这样和那样的联系。隋唐就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后来,少林寺要么和官府发生密切联系,接受官府供养和赏赐,要么不受官府羁系,不断受到政治迫害。少林寺为了看家护院、保护庙产,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武僧团),这也是少林武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载体。但是,这一寺庙武装也受到了官府的关注,并不时加以利用。在阶级矛盾激烈之时,一旦有农民起义爆发,官府自然会利用少林武僧团,出来参加军事行动。朱云锦《予乘时小录》说:“明时倭寇作乱,总制胡宗宪始用少林僧兵。”明李绍闻《云间杂志》也记载说,“嘉靖癸丑(1553年),倭初至海上……按院蔡公可泉,召少林僧兵百余人,其首号月空,次号自然,傍贼结营。浙江宁波人万表在《海寇议》中写道:“时值海寇出没,为江浙患。其后倭乱大起,万表结少林僧,习格斗法,屡歼其众。”公元1553年,倭寇犯杭州。杭州城门紧闭,三司率领僧兵四十人御敌,并且大破倭寇。这支僧兵队伍的将领为天真、天池二人。这是僧兵参加抗倭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打了一次胜仗。郑若曾《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详细记载了随后不久天真所率“苏州僧兵八十四名”、月空所率“杭州僧兵一十八名”参加的几次战役。在这些抗倭斗争中,少林武僧手持铁棍,“便捷骁勇,官兵临阵,用为前锋”,面对着“电掣风翻、旋转格杀”的倭寇们,毫无惧色,运使铁棍“便捷如竹杖”。少林武僧月空与敌格杀时,“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打出了少林武功的威风。〔3〕少林僧兵转战于东南沿海,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初十的一次战斗中,他们以不足80人的队伍痛歼倭贼100余人,而僧兵只有4人受伤,少林武僧的精湛武技,由此可见一斑。《僧兵首捷记》还说:“诸僧衣锦袈裟,持杖,口含淀蓝。遇贼以蓝涂面,自地跃起,若倮鬼,前搏。倭大惊,以为神。遂大败倭。追及嘉兴之白沙滩,尽歼焉。”僧兵队伍在作战之时,“暗约以靛青涂面,贼见青脸,红布蒙头,疑为神兵,胆已唬落。”后来有人认为,以蓝涂面、口含淀蓝的作法,是在模仿少林寺有金刚神力的那罗延神。而这种打扮,加之高强的武艺,是现代特种兵的前身。正因为僧兵武艺高强,所以官兵每次临阵都让少林僧兵打头阵,用为前锋。在上海抗倭战斗中,“贼队有巨人穿红衣舞刀而来……兵始交,智囊僧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4〕更有法号月空的僧人响应号召,率领30多人在上海奋勇抗击倭寇。后因误入敌军埋伏,全体阵亡。少林方丈闻讯后带着一百僧兵,口宣佛号棒杀倭寇上千人。
明代少林僧人(弟子)在东南沿海一带参与抗倭,不是一时一地,而是在明嘉靖年间的沪、苏、浙、闽地区。嘉靖以后,江苏海阳程宗酞赴少林学武,晚年著《少林棍法阐宗》,娄江吴受著《手臂录》,福建沿海南少林以及天地会,都可见到少林踪迹和遗风。后来在上海佘山发现了四座明代抗楼僧人墓塔,这是明代少林僧人在沪苏浙闽地区抗倭史迹的见证。〔5〕
闽中抗倭,在训练与实战中都要运用少林武术,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对少林武术的南传和弘扬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嘉靖辛酉年(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自北方云中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素闻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传神棍术,特别造访了少林寺。寺僧一千多人进行了棍术表演。俞大猷观摩后,还对众僧进行指教。少林寺住持小山上人还选了年少有勇的宗擎、普从和尚,随俞大猷南征学习棍术。宗擎、普从二僧随俞大猷南行,俞教给他们少林真诀和《剑经》(实为棍经)。三年艺成,二僧又回到了少林寺,使少林棍法能够传承下去。俞大猷临别还写了《少林寺僧学成予剑法告归》一诗:“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十多年后的万历丁丑年(1577),俞大猷在北京神机营提调兵车。宗擎前来拜见,并说:“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俞大猷很高兴,又送了剑经给他,勉励他益求其精地继续练习。又赠诗一首《诗送少林寺僧宗擎》:“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这些史实说明,少林武僧通过参加官府的军事战争,使少林武术得以传播,同时,又进一步吸收了方外武术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俞大猷只是一个例子,诸如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对少林武术南传和南少林武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正是俞大猷和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丰富和发展了福建的少林拳(又称南拳)。后来南拳又在广东地区得到了传播、发展和弘扬,进一步演变为名声远播的又和少林武术相关的诸多拳种和武术门派。
5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发展是少林武术南传的又一重要原因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经历大大小小的劫难不下百次,早期的比较严重的“三武灭佛”、周世宗灭佛,近代又有“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少林武术在唐朝产生以后,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和传播,在中国南方得到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明清以后,少林武术可以说在岭南的武术界是无处不在,踪迹遍存。少林武术之所以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是明清、民国时期,岭南成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和交织发展的地区。在明朝,东洋倭寇不仅在苏浙沪杭一带侵扰,气焰嚣张,而且还袭扰侵略闽粤地区,民族矛盾频发不断。清朝建立以后,对汉族人民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康熙、雍正年间,清朝为了进一步稳定封建统治,于雍正五年(1727)发布命令:“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6〕而且还派出军队捕杀僧人,火烧寺院。在福建的南少林寺的诸多武僧便被迫离开少林寺,来到广东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著名的武术家洪熙官、方大洪等,就是在在此期间来到广东的。有书籍记载:“少林派高手如童七斤、谢亚福、胡惠乾等人,从福建少林寺到过广东;白眉派的白眉道人、五枚大师、高进忠、鲍龙、洪福等从四川峨眉山来过广州,曾住在西禅寺内;武当派的冯道德等也从武当山落足羊城。”〔7〕人民群众在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下,要么遁入空门,要么游走他乡,练习少林武术成为防身自卫的手段。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岭南的客家人,也受到多方面的压迫。为了自保人身和财产安全,组织秘密会社练习武术和功夫。在鸦片战争以后,岭南地区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仅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也异常尖锐。于是有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起义等,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加上岭南各地民众自发起来建立的民间武术团体,武术会馆,纷纷练武自保,它们大多又以练习少林武术相标榜。这些都为少林武术在岭南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明清及其以后,是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发展时期,因而也成为少林武术南传的重要原因。
《少林拳术秘诀》对少林拳在广东的传播就有明确记载:“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寻丈以外,疾如鹰凖,令人不易防备。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夕授之。其门徒中,以麦姓和莫姓为最。麦、莫均顺德人,不知其名。蔡氏之术,麦、莫两人,又各得其一长。而麦、莫两家,遂为粤东技击术之泰斗。”〔8〕而且,广东南拳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洪、留、蔡、李、莫”是广东南拳的五大名家。“洪拳源出于少林寺,明末清初传入广东,流行全省各地。相传为洪熙官所传授”〔9〕。蔡拳相传也是来自少林寺。少林寺和尚蔡福先传入广东,番禺的蔡展光较有名气,主要在中山、湛江等地流传。李拳相传是由少林寺和尚李色开开创,新会李友山传授,此拳种流传于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和广州等地〔10〕。莫拳相传是莫达士在少林寺学成以后,回到东莞火岗村开始传授,也有认为是至善禅师传到海丰,后来主要流行于广东的东莞、顺德、新会和广州等地〔11〕。
蔡李佛拳是在广东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等地流行很广的拳种,后来进一步流传到港澳、南洋和美洲。还有咏春拳,也和少林拳有关,说是少林寺至善禅师从福建传入广州光孝寺的拳术,还有说是方咏春传授的拳术。该拳不仅盛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韶关、高要、鹤山等地,在香港和澳门也有流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总的来看,少林武术从他诞生之日起,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开始传播、演变。就南方传播而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禅宗的南传和反向传播、中原战乱民众南迁、东南沿海率先受到倭寇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少林武术派上军事用场等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释永信,少林武术研究漫谈〔J〕.禅露,2002:夏之卷.
〔2〕〔8〕〔9〕〔10〕〔11〕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3〕周伟良.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69-73.
〔4〕上海通社编,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M〕.上海:上海通社,1935.
〔5〕陈平,少林僧兵沪上抗倭行迹考〔J〕,上海文博论丛,2003(4):86-89.
〔6〕〔清〕王先谦,东华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7〕〔清〕不题撰人,乾隆游江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