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历史课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2013-04-29陈秀云
陈秀云
【摘要】职业高中历史课虽然不是对口高考的必考科目,但也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把握提问的时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高中 历史教学 问题设置 时机
我校是一所县直职业中学,学生普遍历史知识底子薄,对学习历史兴趣不浓,但历史又是我校一门必修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历史教学中的设问不是随心所欲的,还要把握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时机,找准切入点。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就问题设置的时机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导入新课时设置
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问题,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战的爆发、扩大和进一步扩大,苏联尽管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了苏联。同年12月7日,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了美日之间,作为长期采取绥靖政策的美国,会不会甘心?他们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像法国一样屈服投降还是像英国那样以牙还牙?”从而导入了新课。
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了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在教材衔接处设置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问题的设置能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时,在讲完“英国工业革命”,讲“工业革命的扩展”时,我是这样设问的: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取得了哪些成就?②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不是发生在法国?③美国远离欧洲大陆,却与法国同时发生工业革命,美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三、在教学环节的关键处设置
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我在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在分析完“扶清灭洋”口号时,我问大家:“扶清灭洋”的口号正确不正确?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洋”能不能灭,如何灭?“清”该不该扶,怎么扶?这样,学生对这个口号有了深刻印象。在讲到1899年清政府血腥镇压义和团时,再点“清”该不该扶?在讲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诛不胜诛,清政府实行“招抚”政策时,再次使学生们认识清政府的本质,在讲到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出逃前下令“铲除”义和团时,再提问学生“清”该不该扶?然后引导学生对口号进行正确理解。通过这样层层设问,学生们对“扶清灭洋”的口号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也有了明确的把握。
四、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我在讲“国民革命的失败”时,在课文结尾时我是这样设问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它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教训:要想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那么中共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出现了三个反革命政权,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三个党中央,情况更加复杂,中共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共又该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其次,讲究方式方法,科学设问。
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不断研究和长期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