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解读《远离尘嚣》中芭丝希芭的自我找寻

2013-04-29刘艳丽刘艳艳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

刘艳丽 刘艳艳

摘要 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芭丝希芭从非本真自我向本真自我转化的过程。芭丝希芭因为追求浪漫,爱慕虚荣,很长时间迷失了自我,处于非本真生存状态。此外,她没有摆脱男权社会的影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最终,芭丝希芭因为伽百列的教化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她走出幻想和虚荣,摆脱了男权社会的束缚,实现了自我找寻,回到本真生存状态。

关键词:存在主义 本真自我 非本真自我 虚荣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有时会使人远离个体而趋向墨守成规。有些人的思考、行动、穿着、言谈等在模仿他人所为;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是他人的附属品,听从别人的安排;有些人追名逐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要讲求个体独立,追求真实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本质。虽然哈代和萨特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是他们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所以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分析《远离尘嚣》这部小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我找寻是托马斯·哈代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远离尘嚣》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小说中有两种人物:一种是勇敢地面对荒谬境遇;一种是失去了个体独立性,形成“蚁山社会”(ant-hill society)。伽百列属于第一种。相比之下,芭丝希芭则属于第二种,经历了太多的荒谬之后,她最终在伽百列的帮助下实现了自我找寻。

一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研究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存在主义关注人类个体在大众社会压力下对身份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萨特是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存在先于本质。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认知。萨特将人类存在分为本真自我存在和非本真自我存在。本真存在是存在主义的个体特征。非本真自我屈从于社会传统和命运,失去了个体独立性。非本真的人喜欢幻想,追求浪漫等不切实际的东西,有时不能理解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按“他人”要求和期望行动,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奴役他人或被他人奴役都属于非本真自我存在。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充满了偶然性。非本真的个体逃避偶然性。本真自我认识到这种偶然性,并且充分体验这种偶然性,以积极进取和建设性的抗争方式应对荒谬与挑战,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独立构建自己的未来。自由选择的同时,本真的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存在主义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本真的生活状态,通过自由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

二 迷失的芭丝希芭

哈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坎坷,注定会体验荒诞的社会和异化的人群。有些人迷失了,生活在非本真状态,芭丝希芭就属于这样的人。她喜欢幻想,爱慕虚荣。同时她又迷失于大众,失去了个体独立性。

1 爱慕虚荣

虚荣与浪漫是芭丝希芭致命的缺点,也是她处于非真实自我状态的重要原因。在小说的最开始,芭丝希芭坐在一辆显得很拥挤的四轮马车上。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趁车夫去取马车后挡板之际,还依然取出她的小镜子照,从没有忘记欣赏自己的美貌,说明她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在收费处,伽百列主动交了两便士过路费。但是芭丝希芭并没有因此而感谢他。相反,她坐着马车无忧无虑地继续前行。她给伽百列留下的总体印象是虚荣。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芭丝希芭救了因煤气中毒差点死了的伽百列,伽百列十分感激她,然而她居然挑逗伽百列。伽百列信以为真,去她伯母家提亲。出乎预料的是,芭丝希芭没有答应,理由是不爱他。其实真正的理由是伽百列太实在,不会奉承她,不能满足她的虚荣心。芭丝希芭说:“我想找得是能驯服我的人,我太独立了;我知道你永远不能。你比我富有,我几乎没有钱。我受的教育比你要好些——总之我不爱你。你是一个刚刚有起色的农场主,如果你娶了有钱的女人,她能囤积一个比你现在的农场还要大的农场。”

维多利亚中产阶级妇女一般比较保守,而芭丝希芭却很开放,追求浪漫,喜欢幻想。她最初挑逗伽百列,暗示喜欢他,但却拒绝了求婚,捉弄了伽百列的感情。芭丝希芭对自己最初的行为不负责任,也是对伽百列的不负责。她所需要的是浪漫的追求者来驯服她。追求浪漫与爱慕虚荣使她在很长时间都游离于本真自我。一天晚上,芭丝希芭和伯母在离伽百列农场的不远处的山坡上照顾刚出生的小牛犊。她伯母看着小牛犊好点后松了一口气。然而芭丝希芭想的却是希望有一天能够雇工人来做这些事情。比起关心生计,她更关心她那顶被风吹跑的帽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芭丝希芭很不现实,爱慕虚荣,追求浪漫等不真实的东西,生活在虚幻中。

幸运的是,芭丝希芭想雇佣工人劳动的梦想实现了,她继承了她叔叔韦特伯里的农场。芭丝希芭的工作效率高,很快就完全掌控了整个农场。她通知农场工人解雇偷窃农场东西的管家,告诉大家她决心自己亲自管理农场,不再雇佣管家。她对农场和工人都很负责。她曾对工人说:“我会在你们醒来之前起床;在你们起床之前下地;在你们下地之前吃早饭。总之,我会给大家带来惊喜。”芭丝希芭的确是很优秀的农场主。“芭丝希芭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是不能将事业上的成功转移到人际关系上”,这是因为她致命的缺点——虚荣。芭丝希芭爱慕虚荣,希望所有人都围着她转。

在卡斯特桥市场,很多人都因为芭丝希芭的美丽和她做生意的能力崇拜她,芭丝希芭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这使她虚荣心受到伤害。因此她想法戏弄这个人——农场主波德伍德。芭丝希芭给他寄去写有“娶我”的情人节贺卡。她的行为很鲁莽,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芭丝希芭的不负责任彻底摧毁了波德伍德的尊严”。因为这张贺卡,波德伍德对芭丝希芭着了迷,把娶到芭丝希芭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唯一的事情。他因此失去了自尊,生活在自欺与谎言中。

波德伍德因为贺卡向芭丝希芭求婚,却遭到拒绝。真正的原因是波德伍德和伽百列一样不浪漫,不能满足她的虚荣心。后来,芭丝希芭担心如果不答应波德伍德的求婚,他真有可能变疯,所以才不得不答应他,而不是出于她的自由选择。因此,她生活在非本真状态。实际上,她一直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没有考虑清楚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波德伍德是生来就感到压抑的人。他不能很好地协调有尊严的农场主和热烈的恋人之间的关系”。可见,芭丝希芭这样做是不值得的。她在按别人的希望或要求去选择,生活在非本真存在状态。即使他们真的结婚了,这样被强迫的婚姻也不可能幸福。

2 男权社会的奴隶

除了追求浪漫,爱慕虚荣外,芭丝希芭也屈从于男权社会。“在哈代的小说中,许多女主人公都是自我游离的。她们很聪明,可能接受了更多教育;她们有坚强的意志,但缺少坚持到最后的信心,因为社会没有给予她们这种信心。她们不确定自己的感情,容易受男人的影响”。尽管芭丝希芭受过好的教育,但是男权社会的影响太大,以至于她没有办法摆脱男人的控制,最终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这也是她后来接受波德伍德求婚的原因。芭丝希芭对波德伍德说:“对一个女人来说,很难用语言明确自己的感情,这种语言主要是用于男人表达他们的感情”。芭丝希芭原本是一个很有主见,很独立的女人。但是她无法抗拒传统的力量,也开始在意别人的流言蜚语,变得墨守成规,处于非本真自我存在。

芭丝希芭的第三个追求者特洛伊长得的确很英俊,也会奉承人。他一直在夸奖芭丝希芭很漂亮,称她是美人。“不管你信不信,我都要说,我看见过很多女人,但是从未见过像你一样漂亮的女人。”特洛伊的奉承满足了她的虚荣心。芭丝希芭被他的容貌和甜言蜜语迷惑,并为之疯狂着迷。她甚至恳求女仆人莉蒂改变对特洛伊的成见。由于虚荣心,芭丝希芭不能客观评价她自己,也不能看清特洛伊的真实面目,生活在谎言中和自欺中。

事实上,特洛伊是浪漫爱情自我毁灭的代表。结婚之前他甜言蜜语,之后特洛伊说:婚姻是浪漫的坟墓。他很快由浪漫冒险的军人变为很现代、时尚的农场主,认为农场仅仅是赚钱的工具,他的兴趣不在农场和芭丝希芭,而是赌马。“爱情对女人来说就是痛苦。我永远也不能原谅上帝让我成为女人”。芭丝希芭完全屈从于男权社会,屈从于命运,即使特洛伊告诉她,他爱的是死去的范尼,芭丝希芭还对这个男人抱有希望。“原本自立的芭丝希芭放弃了自立,依然爱着特洛伊。”她把自己看成是男人的附属品,生活在非本真状态。确定特洛伊溺水身亡后,波德伍德又有了新的机会向芭丝希芭求婚。因为担心波德伍德会发疯,所以她许诺嫁给他。但是荒谬的事情发生了,特洛伊出现在波德伍德的求婚现场。

三 回归本真

波德伍德开枪打死特洛伊后,去警察局自首。芭丝希芭因为这样的打击开始远离尘嚣,隔离自己。听到伽百列要走,芭丝希芭放下农场主的身份和之前的傲慢、虚荣,主动去伽百列家挽留他。伽百列说,“因为我很无奈,没有办法帮你,所以不得不走”。芭丝希芭听了之后很感伤,想到她忠实可靠的朋友,同时也是农场经理离开后的情形,她感到很痛苦,很无助。此时此刻,她真正开始放弃浪漫与虚荣,回到现实当中。芭丝希芭意识到伽百列在她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她心里,伽百列早已成了她很忠实可靠的朋友。

芭丝希芭不知道伽百列走了之后她该怎么生活。“没有你,我该怎么办?哦,伽百列,我想你不应该离我而去。”伽百列解释说,“这次不是因为你,而是有些流言蜚语,说我在等待接管波德伍德的农场,也在等待有一天你会嫁给我。”芭丝希芭听到后的反应是,“这太荒谬了”。“太荒谬”表现出芭丝希芭对待伽百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伽百列的话使芭丝希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把“太荒谬”纠正为“太快”。她不管别人的流言蜚语,放弃了虚荣心,决定嫁给伽百列。伽百列的坚守最终打动了芭丝希芭,使她从非本真自我回归到本真自我。他们的婚姻属于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婚姻。这种婚姻大火扑不灭,洪水淹不尽。

最终,芭丝希芭实现了从非本真自我到本真自我的转化。一方面,她不再幻想,也不再爱慕虚荣;另一方面,她不再屈从社会传统,不再屈从命运,成为命运的主人。

四 结语

芭丝希芭因为虚荣,拒绝了朴实的农场主伽百列的求婚;也因为她的虚荣,使波德伍德由正常的农场主变为杀人犯。芭丝希芭生活在幻想中,处在非本真状态。特洛伊善于奉承,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但他看中的只是她漂亮的外表和财产,只是想占有她。芭丝希芭迷失于男权社会,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成为波德伍德和特洛伊的附属品。经历了太多的荒谬后,芭丝希芭意识到只有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伽百列对她的爱才是自由的、无条件的真爱。她放弃了以前的虚荣,不顾人们的流言蜚语,毅然选择嫁给伽百列,完成了从非本真自我向本真自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Pandey,Amrit Lal.The Novels of Thomas Hardy(A Study in Existential Perspective)Varanasi:Mishra Trading corporation,2001.

[2] Thomas Hardy.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New York:Bantam Books,Inc,1982.

[3] Julie Sherick.Thomas Hardys Major Novels: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USA:Scarecrow Press,Inc.,1998.

[4] Norman Page.Thomas Hardy:The Novels.London:Palgrave,2001.

[5] John Peck.How To Study A Thomas Hardy Novel.London:Macmillan,1987.

[6] Thomas R.Flynn,莫伟民译:《存在主义简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刘艳丽,女,1975—,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艳艳,女,1981—,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为存在主义所受责难的辩护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以存在主义和符号学为主导对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的理念解读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内涵
——评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