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问题与分析
2013-04-29程晓瑞
程晓瑞
摘要: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类农民培训应运而生,本文针对在校研究生参与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培训;实用技术;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8-02
派遣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户,把科技人员引入农村一线,加强人才培养;把科技知识引入农村一线,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向周边辐射,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农村大地上的“产学研”三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就是一种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经典模式[1]。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对于本科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更具专业性,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意义认识更清晰,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普及,加快了高校农业规模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自觉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研究生自身积极性不够高。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致使立足于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高校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这又导致了农业高校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自觉意识不强[2]。研究生在科研项目选题方面,多重视农业科技高端的点和纯理论方面研究,而对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推广的实用技术开发较为忽视,造成研究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同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真正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因地制宜地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2.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脱节。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有专门的推广体系,相互之间合作不甚深入,而农林院校、科研院所毕业的大量毕业生又不直接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导致了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严重脱节;农业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先进的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转化和推广;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部分引发了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使得农业推广的难度大大增加。
3.农民积极性不高,难以取得农民的信任,培训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老龄化、低文化、妇女化”的现象突出,接收新技术、新知识能力较弱,往往是被动接受培训而不是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的组织难度[3];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视,各地方都组织了各种培训,但从事农民培训的机构有政府部门所属技术单位、职业院校、民间培训机构、企业(合作社)等,不仅实力相差悬殊,目的也不甚一致。致使农民在眼花缭乱的培训后更加丧失兴趣,对于培训人员的信任程度也随之降低。
研究生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对于大田生产的经验比较缺乏,所以准备的培训内容更加偏向理论,而农民对于理论类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且理论性的东西讲起来较为乏味,更难以吸引农民的目光。同时有些研究生对于农民培训困难程度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宣讲不够生动,对于农民具体的需求贴合不够紧密,故而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4.培训时间过短,后续指导跟不上。不论是高校参与的农民培训还是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都存在连续性不强、缺乏后续指导的问题。而各培训机构之间也没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培训、培训空缺、资源浪费等,但有些生产技术的关键点却存在培训空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提高。
二、解决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端正研究生农民培训的态度,建立激励制度。服务社会是农业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学校自身价值体现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采取有利措施,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挥农业高校应有的作用[2]。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服务农业的思想教育,在校研究生应自觉端正对农民培训的态度,对农民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不是导师下达的勉强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生实践自己的农业生产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大好机会。
同时农业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提高研究生参与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如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可由导师打分算到研究生的课程学分里,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研究生能自觉体会农民的需求,提高培训水平,确保培训质量。
2.提高农民参与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首先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关的激励措施,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经济上的补助,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培训学习的行列,造就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其次培训方式要贴近农民的需求,在时间、布局等方面要满足农民的意愿,保证农民的需求,切实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根据当前农民对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内容,真正培训到农民的心里去。
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现在我国的农民培训主要是政府主导模式,涉及农民培训的部门就包括农业、教育、劳动、文化、共青团等,政府在农民培训的组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部门实施合作管理,资源浪费现象会大为减少。各级政府应先对农民培训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当地生产特色的培训章程,然后引领各高校、培训机构、企业对具体农业生产进行全程指导,兼顾产前、产中、产后,覆盖生产、养殖、销售等各方面,消除培训盲点,以保证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农民素质提高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6]。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任重而道远,政府各部门、各高校、研究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协调合作,积极探索,促使农民培训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白姣,陈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之地方高校作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32):1459~1460.
[2]沈振锋,胡紫玲,赵静.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5-217.
[3]田玉斌,刘文明.江苏省农民培训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1,(5):94-96.
[4]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86-89.
[5]王一群.地方高职参与农民培训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73-76.
[6]曾雅丽,李敏,张木明.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对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J].人才培育,2012,(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