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用人机制改革背景下石油专业就业工作应对策略
2013-04-29杨帆
杨帆
摘 要:随着中石化开始进行企业改革和全国石油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加,原本分配抢手的石油高校毕业生,其就业形势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在从分析我国央企改革趋势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改革方向着手,结合我校的办学和育人特色,提出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应对策略和调节方法。
关键词:央企改革 中石化 石油高校 就业工作 应对策略
一、新时期央企改革动向
国资委在2012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就央企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新的规划。在新的规划中将计划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以保证央企能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能稳步前进。
1 规范人事制度
央企要对薪酬、人员选拔等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央企要“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用工准入制度”。中央企业要大力压缩非生產性支出,大力调减职务消费,职务消费要实现零增长,且必须纳入预算管理。
2. 深化央企股份制改革
央企要重点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有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利用境内外股票市场、产权市场和债券市场盘活存量、利用增量,加大民间资本的引进,吸引外资参与央企改制重组。完善股份制改革,央企主要是形成完善的公司运营和治理体系,并突破体制限制,让更多的民资进入央企。
3. 加快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央企将在行业分布和企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梳理调整企业主业,严格按照主业控制
投资方向,加快剥离非主业、非核心、不具竞争优势的企业或业务。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沿产业链、价值链调整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
二、中石化公司企业改革趋势分析
在此次的央企改革企业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首当其冲。相对其他两大石油公司来说,中石化的企业专业化重组调整是进行得最晚的。中石化企业在2011年才启动了企业的大规模专业化重组,在2012年内进行了数次大型的重组,中石化重组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中石化股份、炼化工程与石油工程三大上市融资平台。
中石化在企业重组调整中,人员结构的优化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过去,中石化各个二级单位均采取自主招聘的方式,这些二级单位也多采取职工子女优先引进的政策。正是在这种招聘政策的引导下,中石化的职工队伍越来越庞大。与之相反的是,中石化的人工成本则越来越高。中石化现任决策者奉行的是“用更少的人,创造更高的效率”人事用工理念。在刚刚过去的中石化2012年度会议上,傅成玉称,要严格控制用工总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随后中石化公布了新的人员招聘方式,即采取网上报名、统一考试的方式。据统计,此次中石化各二级单位共计划招聘2006名学生,与往年的9000多个名额相去甚远。此外,中石化旗下部分人工成本较高的二级单位如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燕山石化和仪征化纤等公司在此次公告中没有招聘计划。
三、我院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根据我院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来看, 2013届毕业生在其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应届毕业生人数多
受办学规模扩张的影响,我院的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我院2013届毕业生在减少了两个专业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880人。近几年毕业生人数的连续上升给毕业生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也逐年增加。
2. 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较大
在2008年以前,各石油高校学生就业情况都非常好,主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但自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因石油企业的经营业受到影响,石油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开始逐年增加。特别是2012年因受中石化企业改革的影响,2013届毕业生在2012年12月的就业率较往年相比大幅下降。根据媒体提供数据,截止2013年1月20日中石化2013校园招聘报名人数已达13439人,而中石化此轮招聘仅设置了2011个岗位,共需逆差进一步扩大。
3. 毕业生择业观念转变滞后
目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由于毕业生中川渝地区生源较多,该类学生较为喜欢川渝地区的生活环境,这部分毕业生只愿意去川渝地区的单位,对离家较远的地区不愿意去。(2)非石油单位不去,认为自己是学石油的就一定要到石油单位去,对于一些不限专业要求的工作岗位兴趣不大。(3)不到民营企业去,只进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或外企。从表1数据可看出尽管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实际签约学生人数不到单位需求量的一半。
四、当前形势下石油高校就业工作的应对策略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石油高校就应从满足市场和企业新的需求出发,进一步的转变学生择业观念,提升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的特色和理念,在央企改制背景下,对石油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一些与目前新的就业环境相适应的调整方法:
1 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突出行业办学特色
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能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用“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为指导,及时更新与突破学生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用现代理念认识与指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型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教育教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背靠行业发展的需要,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与背靠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将用人市场的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三是采用应用型教育教学实施模式,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突出教学“实践性”;四是以学生为本,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教学型石油高校在实施教育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为指导,抓住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关键点,切实落实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面向社会和背靠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参与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 依托行业发展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坚持依托背靠行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石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石油行业资源,实行产教结合,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扩大石油相关学科的教育规模,增强特色专业的办学活力,为石油、石化企业的腾飞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 积极开发就业市场,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学校在保证原就业市场规模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巩固就业基地,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将收集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校友优势,不断挖掘就业市场;做好往届毕业生和合作企业的跟踪回访,在单位中树立我校、我院的良好形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开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全力为毕业生提供丰实的就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
5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及时转变择业观念
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尽量改变毕业生不愿到民营企业、不愿到离家远的地方去工作的想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能尽早充分认清行业工作的性质和特色。坚持用铁人精神、红岩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学生能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优秀思想品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更新择业观念,扭转只有在国企或外企就业才算端上“金饭碗”、“铁飯碗”的错误观念。让学生认清社会现状,积极到一些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民营企业去就业,如安东石油公司、宏华集团等,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
尽管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只要学校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引导毕业生改变固有的观念,去掉束缚就业的思想包袱,积极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去。这样的话,相信石油类高校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傅传亮等.谈石油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中的六大矛盾[J].石油教育,1997(1).
[2]杜江民,张帆,汤富荣等.石油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