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品钦《V》中人类的异化

2013-04-29芦天华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托马斯

摘要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人们对整个世界愈发感到焦虑和困惑,人的异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人逐渐丧失了人的本性,变成了非人。托马斯·品钦在其长篇小说《V》中,从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现实等多角度反映了人类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V》 托马斯·品钦 人类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V》作为托马斯·品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963年问世。此书一出版就因其不同凡响而引人注目,著名的评论家帕里斯称之为文学史上“最精湛的处女作”。该书当年便获得了福克纳基金首部最佳长篇小说奖,同时也确立了品钦在美国文学中的杰出地位,展示了这位天才作家的独特写作技巧。品钦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之一,也是黑色幽默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历来人们对品钦作品的研究多涉及其写作中的黑色幽默和其后现代叙事的不确定性风格,以及他对热力学中熵定律的运用来隐喻人类社会的衰落。而本文将以《V》为例,来探讨品钦笔下所呈现出的西方后现代文化中的人类异化现象。

异化本属哲学范畴,始创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而第一个将其引入社会政治学说的是卢卡奇。自此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异化现象也被赋予愈来愈广泛和深化的意义。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崛起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创造出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其剧烈的变化,但是伴随着这一文明过程却是以人类的不断异化为代价的。因此,异化成为了20世纪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被学术界讨论很多的理论范畴。对于异化,美国批评家约翰·劳森曾经解释道:“它常被用来表示人同他在其中生活的环境的分离,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人失去了相爱的能力及其结果——绝望,丧失信心,以及道德上的虚无主义。”人性的畸变是人的异化的核心,机器化是人类异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当小说《V》问世的时候,品钦正在波音公司从事技术性的写作工作。由于每天面对着枯燥的数字和机器的世界,人与机器、人与无生命的物体的关系自然地也就成了品钦思考的主题。品钦凭借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这一切,以犀利之笔勾勒出一幅幅人性异化之图。

《V》的情节主要围绕着两个男主人公——普鲁费恩和斯坦西尔先平行后交叉的活动轨迹展开。全书共分十六章和一个尾声,其中有十章在描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东海岸的社会现状,而这些是围绕着一个叫普鲁费恩及其称作“全病帮”的团伙的病态生活展开的,其余五章则贯穿着另一条线索。由斯坦西尔对一个代码为V的神秘女人的追寻展开的。在这五个章节中,全是与国际性的暴力、阴谋或战争有关的历史事件。可以说,以普鲁费恩为中心的是发生在纽约的现实事件,而以斯坦西尔为中心的是发生于1898到1943年间的历史事件。而无论现实事件还是历史事件都反映出品钦的创作理念,即人类的异化。在这个物化的世界里,无生命的物体在向人类发动进攻,一切生命都在丧失着活力,没有灵魂的机器在一步步侵蚀着鲜活的生活。

二 共时性的呈现

在小说中,围绕普鲁费恩这一主人公发生的事件集中呈现的是美国社会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状况。普鲁费恩本是一个无所用心,安于得过且过的游荡者。他只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并且频繁更换,勉强地维持生存。在小说中,普鲁费恩被称作“活人溜溜球”。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就像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地机械摆动的溜溜球,过着重复的生活。他一次次地走进社会,试图塑造自我,又一次次地被抛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到小说结尾时,他同开篇时一样仍旧没有工作,孤身一人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他只是毫无意义,也无意愿地重复着。虽然普鲁费恩采取不介入的立场来试图摆脱掉被异化的命运,但在这样一个物化的世界里,他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可逃避的现实。对于这种处境,即使他愿意与之和平共处,但无生命的物体与他不能和平共处,他不断地遭受到来自无生命的物体的袭击:

“剃须时割破了皮,取下刀片发生了麻烦,在一个手指上划开一条长长的刀口。他要洗个淋浴来冲去血迹,那些把手无法转动。当他最后找到一个能旋动的淋浴龙头时,出来的水毫无规律的忽冷忽热。他蹦来跳去,时而嗷嗷叫,时而瑟瑟发抖,后来踩上一块肥皂,差点把脖子摔断。”

这看似滑稽的场面却暗示着无生命的物体在向人类进攻,并一步步夺取了控制权,人类不是在控制和利用无生命的物体,反而被其所控制。

因此,普鲁费恩感觉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无生命的冷漠世界中——这个世界由各种物体构成。他认为人类似乎变得更加不由自主喜爱机器胜于人类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淡漠隔阂,而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却愈发融洽紧密。这种想法一直贯穿在普鲁费恩的脑海之中,致使他设想“机器像人类一样行动而人类会像机器一样运行。人类是有生命的机器而机器则是由科技塑造出来的人类”。因此,当他在人体实验室作夜间巡视员时,面对唯一与他相伴的用来做汽车实验的人体模型,他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

“在18世纪人常被省力地看作钟表般的自动机器人。在19世纪人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效率为40%的热机。而今在20世纪,随着核和亚原子物理学的盛行,人变成了一种吸收X射线r射线和中子的东西。”

这种异化的恐惧会时时向他袭来。当他在街上单独行走时,他也会把自己视为物体,好像随时有可能像任何机器一样解体。虽然他意识到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异化,但他却无力采取任何反抗,以至于他既不相信人类也不相信机器。因此,在做筑路工的岁月里,他既不会管理运输也不会开起重机,甚至不会开车,并且当他深得女人的喜爱时,却出于本性要保持距离。他要避免与女人过分亲密同时也不与任何男人结成团伙。因为在他看来,爱在这物化的世界已经被扭曲,所以他要像拒绝有意义的生活一样拒绝爱。当他独自站在甲板上时,他的一段内心独白表明了他的心声:“我们中有的人怕死,另一些人怕孤独。”普鲁费恩怕的是“像眼前这种除了他之外再无生命的大地和海景”。孤独和寂寞使普鲁费恩感受到整个世界正在一步步走向物化和无生命。

普鲁费恩是一个被社会力量排挤到边缘的小人物,在他的身边有一群被称为“全病帮”的朋友。这些人在品钦的笔下同样为读者展示着异化的人类生存状态。这帮人虽然都有正当的职业,但他们却没有正常人的生活目的。他们想通过聚会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每次的内容无非是酗酒,斗殴和淫乱。他们每个人也都曾经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这个毫无生机的社会,但反而被异化的力量所吞没:犹太姑娘埃斯特想通过对自己的鼻子整形来获得爱情和幸福,结果却成为伤害她肉体的整容师的兽欲牺牲品;画家斯拉伯才华横溢,但由于只画丹麦酪酥皮饼,被认为是紧张症的表现者;唱片公司老板鲁尼虽事业有成,但却最终难以忍受妻子无休止的欲望,绝望地企图跳楼自杀;自称“万能人”的弗格斯能够制作精妙的电路,结果却把电路埋在自己的皮肤底下,使自己和电视机连成一体,从而成了电视机的延伸;飞行员埃文因为战争而面部受到伤残,接受了异物植入手术,本想获得新生,而不到六个月他的面部就开始走样使他的脸丑陋得令人害怕。对于这样一批人,品钦既同情又为他们感到悲哀,生活在如此一个丧失个性又冷漠无情的失控社会中,他们的抗争显得无能为力,他们本想活得富有生机,事实却“逐渐丧失活力,最终被纳入异化的轨道”。

三 历时性的展示

如果说品钦笔下对普鲁费恩和他的病态团伙的描写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呈现出后现代文明中人类的异化,那么品钦对另一主人公斯坦西尔对V的追寻的叙述则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人类的异化。斯坦西尔本来也过着和普鲁费恩一样的没有目的的流浪生活。在一次无意之中,他从曾经在英国间谍部门工作过的父亲日志上发现了一个代码为V的神秘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就有可能是他的母亲,于是他便开始了执著地调查其身份的探索之路。尽管追寻的过程对他来说枯燥乏味,并且使他身心俱疲,但是他好像被命运驱赶着似的,要将其追寻到底。在小说中,斯坦西尔一出场就失去了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在对话中,品钦也一直用斯坦西尔的名字来代替“我”字。这就暗示着在这个异化的世界中,斯坦西尔已经迷失了自我,他不是与周围的人类为伴,而是选择了已经固化了的历史为友。他根据零星的线索,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构建历史,好像自己亲自参与了历史事件一样。他那偏执的想象力把“许多偶发的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把它们看作一种阴谋,他试图从死亡的历史中发掘意义”。但随着调查的深入,线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答案不但没有清晰,反而越来越模糊。斯坦西尔在陷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其自身的个性产生了严重的压抑和扭曲。他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被其追寻中获得的大量信息和所谓的理性原则所排斥,从而他渐渐迷失自我,异化为像机器零件一样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历史位置上,并且以一种近似复制的模式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追寻生活,而追寻的结果却一无所获。可以说在《V》中,普鲁费恩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异化为一台“生物意义的机器,他随波逐流消极懒散过着无意义的荒诞生存”,而斯坦西尔则是在历史的追寻中将自己淹没在信息之中,异化为一台看似“高速运转但却毫无产出的机器”。

而在品钦笔下最能突现人类异化的则是斯坦西尔苦苦追寻的V。在书中,V是一个不断变换身份和姓名的神秘女人,她每以一个新的面目出现,劣性就会增加一分,异化程度就会加重一点。首先1899年她出现在开罗,那时她还是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英国少女。而1913年当她现身于巴黎时,她成了一名同性恋者,她与一名年仅15岁的女舞蹈演员相恋,但她却把后者当作物而不是人来爱恋,在她的眼中,后者只不过是“用氢、氧和一柱光来点燃,像玩偶一样在剧装之内行动罢了”。她对女舞蹈演员的爱已经变成其欲望的一个无生命物体。也正是这种异化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女舞蹈演员在后来的演出中死亡。V不但将身边的人群异化掉,自身也在发生着严重的异化,她的身体不断地吸收着无生命的小物件。因此,当她在1922年出现在西南非时,她的左眼已变成以钟面为虹膜的玻璃假眼,续而在二战中她的身体中又有了假牙、假发和假足,并且在她的脐眼还有一颗星彩蓝宝石。V变成了“一个纯粹被定了类的有机物,一个机器人,只不过用人的肌体奇特古怪的组装成而已”。在品钦笔下,V这个神秘女人身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形看似荒诞,实则暗示着整个人类在日趋走向异化和虚无。与其说V这个女人是书中一个有着具体历史和身份的角色,不如说是一个象征,就像她那抽象的缩写名字一样,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概括,V实际上象征着“人类在逐步趋于无生命的异化”。

《V》中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姿态,然而所有的场景和事件都围绕着人类异化这个主题变化和发展,影射着整个世界在失去生命和活力。人类生活在一个重视科学与技术而忽略人性与生活的世界,并且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品钦这位后现代主义大师在《V》这部作品中,以他有力的笔触从时间和空间多重角度为读者呈现出人类异化现象,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参考文献:

[1] Tanner Tony,Thomas Pynchon,New York:New York Press,1982.

[2] 王海:《西方哲学发展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 [美]尼古拉斯·费莱德:《哲学英汉对照词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美]托马斯·品钦,叶华年译:《V》,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5] Alan Brownlie,Thomas Pynchons Narratives,New York:New York Press,2000.

[6] Lyotard Jean,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7] Tololyan,War as Background in Thomas Pynchons Work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8] Robert Newman,Understanding Thomas Pynchon,Columbia:University of Carolina Press,1986.

[9] Harold Bloom,Thomas Pynchon Modern Critical View,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作者简介:芦天华,女,1980—,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末世之美
——被大自然接管的精神病院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托马斯的一节课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托马斯送电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