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体态语

2013-04-29姚洁

考试周刊 2013年51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体态语社会功能

姚洁

摘 要: 交际是一种多符号体系参与的言语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对说出的词语信息予以充分注意,而常常忽略含有大量间接、隐蔽信息的表情、姿势、动作的功能。实际上,体态语是一种语义非常丰富的交际手段,是人脑活动最真实的显现,最能如实表露人的内心本意。正确解读体态语是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社会语言的视角审视体态语的种类、特点及功能。

关键词: 体态语 社会语言学 社会功能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外,人们还使用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Birdwhistell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作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毕继万(1999)把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①体态语,包括身势、姿势、手势、目光语、面部表情、举止动作等若干方面;②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有时也称伴随语言;③客体语言,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④环境语言,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饰、颜色、灯光、声音等。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体态语的解释。

一、体态语的分类

身体语言是人的大脑活动的外部显现,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根据身体语言的表现手段,体态语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种类。

1.面部

丰富的面部表情有强大的传递非语言信息的能力。从面部表情和神态可以读出说话人的内心,如频繁眨眼表示说谎、紧张;眉梢上扬表示快乐、喜悦;咬牙切齿表示凶狠、仇恨等。

2.上肢

所谓人体的上肢就是指手和手臂。手是人最灵活的器官之一,拥有许多神经和感受器。从手指的微小颤动到手臂的完全打开,所有动作都可以看到,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语言意义,还可以是人类内心种种欲望需求的一种直接体现。如竖起食指放在嘴唇中间表示“安静点”,V字型手势表胜利,耸肩并双手摊开表示不感兴趣或者无可奈何。

3.下肢

下肢是由腿部和脚部组成的,脚部承担了人的整个重量,并担任着行走的功能。在表达情感时,脚和手往往都是相互配合完成的——“手舞足蹈”、“指手画脚”、“手足无措”等。人在快乐时常用脚趾拍打出节奏;在紧张恐惧时,腿会颤抖;在惋惜后悔时会跺脚踏地;在伤心失落时双脚会并拢蜷缩。

4.姿态

姿态是通过身体各部位综合作用表达那些隐藏的情绪信息。比如在交谈过程中,听话人不同意说话人的观点时就会改变姿势,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可能将身子前倾,两臂和两腿分开。提出反驳时,他也许会举起一只手,竖起拇指。说完后,他会靠椅背,再次摆出第一个姿势,双臂和双腿交叉。他也可能摆出更具容纳意味的第三种姿势,靠在椅背上,两臂和两腿分开,表示愿意听对方的回答。

5.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美国人类学家霍尔通过对人本能的自卫意识、人际关系和心理距离的长期研究,提出以下四种人与人的距离:①公众距离(300cm~700cm);②社交距离(100cm~300cm);③个人距离(45cm~100cm);④亲密距离(0cm~45cm)。

二、体态语的语言特点

从语言属性而言,体态语具有以下特点:

1.同义性

体态语往往有同义现象,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态语表示的意义相近或相同,这类体态语称之为同义体态语。例如:表示问候的同义体态语有握手、点头、拥抱、微笑、接吻等,表示生气、不高兴、失望的体态语有皱眉、呱嘴、拉长脸等。

2.多义性

体态语具有多义性。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往往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瞪眼的动作,可表示:愤怒;好奇;诧异;仇恨等。又如常见的点头动作,可表达11种意思:致意;同意;肯定;承认;赞同;感谢;应允;满意;认可;理解;顺从。由此可见,正确理解某一体态语的含义,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和有声有声语言的帮助。

3.直观性

有声语言诉诸人们的听觉,不具有视觉的可感性,而体态语以其立体的、可感的动态的表情、动作和姿态构成一定的立体图像来传递信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因此,它具有直观性。比如,当描述某一物体的大小形状时,不用比喻一类的有声语言去描绘,仅用手势来比划,物体的形状大小就鲜明可感,这样不仅比运用比喻的有声语言表义方便快捷,而且给人以直观感。

三、体态语的社会文化特点

1.民族性

“体态语为民族共同体所共有,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反映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某些心理特征,用于民族共同体内部交际,与词语语言一样,人人心领神会,这一特点必然决定了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赵秋野,2005)。即使相同的体态语,在不同的民族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拇指与食指相连形成环形,竖起其余三指,在美国人、巴黎人看来是“OK”的意思;而在法国南方人眼里则是一无所有或零;对突尼斯人来说则是“我要杀死你”;在中国则表示“零”。

2.文化传递性

体态语同我们的语言一样,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体态语,这些体态语具有极大的差异性。通过模仿,人们不仅学会了自己民族独特的体态语,而且理解和学习了其他民族的体态语。在出生时,我们并不知道向人告别时挥挥手就表示“再见”,而是经过别人有意或无意的“言传身教”,我们慢慢学会这一肢体语言,并在生活中运用它。

3.阶级性

体态语可以体现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人们会自觉地根据自己在不同场合的身份和地位,选择恰当得体的体态语。如中国古时候皇帝高高在上,群臣跪倒,三呼万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清朝下属拜见上司时,采用单膝下跪,一手按胸一手按地的方式,体现了下级的低人一等。在中国的酒文化中,地位低的人在给地位高的人敬酒时,总是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以示尊敬。上级官员在鼓励下级员工时,经常拍拍下级的背或头,以示亲切和勉励。

四、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1.表达思想

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为了劳动、生活等方面的协作,需要互通信息而不得不借用各种动作表达想说又说不出的思想。当时作为非语言行为的体态语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完全取代了语言行为。语言出现以后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人类交际的媒介手段。人类特殊的成员个体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情况下,常以信息含义相对应的体态语言表达思想。如盲人使用的手语,港口码头和海轮军舰上使用的旗语,体育竞赛中仲裁人员使用的判决语,岗亭上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语,等等。

2.传递情感

人们的日常交际,除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外,还要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他人。而用语言传达情感显得太过直白,缺乏含蓄,所以许多人选择非语言表达方式,东方人尤其如此。比如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时,通常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说“我爱你”,而是通过眼神、动作、语气等传情达意,如“眉目传情”。传达情感自然要借助体态语,而其中又以面部表情为中心。眉、眼自不必多说,而嘴、鼻、脸颊肌肉也是传达情感的工具。通过这些部位的变化,表达多样的情感。比如,微笑时,嘴一般合拢;惊讶时,嘴必定张大;不高兴时,则撅起嘴。

3.揭示心理

人们在说话时,会不知不觉地做出某种表情或手势,这一般是内心情绪的真实流露,尤其是表情,往往与人们心理活动等同。在许多场合,单凭“言辞”往往很难听出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必须联系手势、身势、表情等非语言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揣测说话人的心理。如小孩在说谎时往往眼睛不敢正视大人,同时手指会不安分地相互摩擦。

4.补充强调

有声语言的表达有时是苍白无力的,非语言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加大语言交际的力度,强化表达效果。同时体态语也可以强调或重复要阐述的某个信息,在言语交际中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例如讲话人说:“我们一定要清除不正之风!”同时,他头向前倾,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去,以表示态度的坚决。又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予重复补充。

5.调节

调节功能具体表现为“话轮调节”和自我调节。“话轮调节”是指在对话过程中对话轮转换起调节作用的体态动作,如人们常以手势、眼神、头部动作或停顿暗示自己或别人开始、继续或停止讲话。自我调节是指说话人往往通过一些体态动作舒缓情绪压力,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例如:紧张时我们会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兴奋时我们会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尴尬时,我们则常常会不自觉地摸摸后脑勺、摸摸鼻子、撇撇嘴、吐吐舌头等。

6.暗示

在会话过程中,为避免尴尬,人们经常使用手势、眼神等间接、曲折、隐晦或委婉的方式把不愿直接说或不便直陈的信息传递给他人,暗示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如你去拜访某一位朋友,夜深了,朋友不停地看表,那么他(她)也许在暗示你该走了。

五、结语

体态语和其他非语言交际手段一起构成人类完整交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类的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运用语言交际手段,又使用非语言手段,而在更多的场合里把两种结合起来使用,借以传递复杂的信息,表达细腻的感情,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作为语言交际渠道的辅助手段,体态语有时甚至会起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体态语的运用范围将越来越广阔。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求语言得体,而且要求人体动作得体,达到正常的交流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11-14.

[4]张治英.英汉体态语的语用特征及其文化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22-24.

[5]赵秋野.体态语的符号、认知、心理、文化机制[J].外语学刊,2005(2).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体态语社会功能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以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待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