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德育课程视角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2013-04-29冯晓艳
冯晓艳
摘 要: 辅导员工作是研究人的工作。文章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说明辅导员“身教”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因素即当前辅导员影响力缺失现状,并提出提高辅导员影响力的途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辅导员 隐性德育课程 影响力 师德师风
引言
师者,人之楷模;德者,师之灵魂。古今中外教育家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颇丰,如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1]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师德水平、工作作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辅导员是维护学校稳定、学生安全的重要力量。与专职教师传播知识不同,辅导员通过其人格魅力、“身教”对学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看,“隐性德育课程”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把这种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实施不自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升华[2]。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个性张扬、情感丰富的“90后”大學生,辅导员做的是“人”的工作,这是一辈子的学问。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与学生的日常接触较为频繁。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看,辅导员是隐性德育课程的“活教材”,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德育课程以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对学生的品德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隐性德育课程传递给学生一定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尤其在民办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见面机会较多。辅导员对事业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更是宝贵的教育元素。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看,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隐性德育课程”影响力缺失现状
从应然角度讲,民办高校辅导员一天24小时开机,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辅导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操心,工作繁杂、琐碎,甚至有些“婆婆妈妈”,被誉为“高级保姆”。然而,网络调查发现本该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辅导员却不受广大学生的欢迎,部分学生怨言颇多。辅导员“说起来重要,用起来重要,没事时不重要”,“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凸显。由此可见,辅导员“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力确实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一)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法发挥自身影响力。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辅导员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辅导员是维系整个学院各个链条顺利运转的节点,是整个学院发展的重要一环。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都是辅导员的事,学院任何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分配、指派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局面。学生在网上评价辅导员的角色有传教士(思想教育)、管理员(纪律检查)、法官(奖惩实施)、裁判(事故调停)、联络员(各类通知)、心理疏导员(心理健康)、讨债人(催缴学生欠费)等。这些角色集中在辅导员一个人身上,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常常让其无所适从,疲于应付,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关键之处,诸如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辅导员引导得较少。辅导员管的枝节末梢多了些,主动研究一些学生工作规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等问题则少了些。福建省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和使用精力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辅导员把70%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有16%的时间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此以往,高校辅导员只会成为缺乏理论支撑的学生“保姆”,不能充分发挥出教育引导、榜样示范、精神导向等作用。辅导员极易因为对工作产生职业倦怠,失去工作的热情和乐趣,从而滋生消极情绪[3],这是目前辅导员工作“出力不讨好”的尴尬之处,因为事务性工作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作用。
(二)辅导员重视制度本位、忽视学生本位的工作理念。
“辅”谓之拐杖,有辅佐之意;“导”,谓之风向标,有引导之意。辅导员的理想角色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实际工作中却经常以“管理者”的身份存在。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存在过于强调制度,喜欢用条条框框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不能……不要……”[4]。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维护学院的安全稳定,对待学生会采取“管、卡、压”的方式。如此工作模式,怎能深入学生内心、引领学生的思想?
(三)辅导员考核机制影响师德建设。
民办高校为稳定生源,使重大事故发生率尽力为零,制定了详细完善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如学生流失率、学费缴费率、重大事故发生率等都与辅导员工资挂钩,宿舍管理、学生的出勤率与辅导员绩效考核挂钩,这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种怪相,即辅导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考核要求的内容上,而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等方面出现缺失的情况。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交流,对学生的无声影响难以量化。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考核方面重视“德、能、勤、绩”,但“德”是隐性的,师德指标多为官方套话,指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四)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师德建设。
民办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认同感差、成就感及归属感差的问题,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办高校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畏首畏尾,缺乏创新,俨然成为工作机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不稳定,工作中若出现失误有面临解聘的潜在危险。很多辅导员会将这一工作岗位当成一块跳板,无法安心工作。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指出当一个人的安全需要、归属感等基本需要无法满足时,我们无法期待他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此外,民办高校辅导员发展的空间有限,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在实际情况中,辅导员的出路令人担忧。公办院校辅导员的出路有转岗、转教等,但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出路仍是一个问号。当辅导员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时,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迷茫和困惑。此时,他们无法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学生工作。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如何提高“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力
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审视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我们会发现若想提高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需要相关的配套机制,需要辅导员自身、学校的政策支持等发挥合力。
(一)辅导员要成为“学习型辅导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辅导员亦如此,若想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必须做“学习型辅导员”,以自己的学识感染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辅导员面对的是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必须紧跟学生吸收新思想的步伐,尽可能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知识,搭建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旦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学生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辅导员要创新工作模式,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民办高校辅导员面对复杂的学生事务工作,忙、累是正常的,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工作做好了,学生就会学会“向阳生长”,而辅导员的工作就像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缕阳光。目前很多辅导员却“自然而然”地“本末倒置”,整天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收效甚微。
为提高学生工作效率,辅导员要退居幕后,更多地扮演“导演”、“引导者”的角色。辅导员可以通过“QQ、blog、微博”等途径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从思想上引领学生,而非简单的说教。倘若辅导员可以有上海复旦大学包涵老师的工作热情,那是广大学生的福气。包涵老师用文字记录了与学生间的点点滴滴,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此外,民办高校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要像马云一样学会“闻味道”,经常到教室、宿舍及学生活动聚集的地方走走,闻闻“味道”,适当地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出场率,用自己的感知体察学生中是否存在问题,从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地处理各种问题。
(三)辅导员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增强“软实力”。
文化品位就是形象,就是口碑,就是辅导员的软实力。民办高校生源具有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制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工作中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威严,而是靠影响,靠内在的、无声的品性修养。辅导员组织力、号召力、感染力的发挥,与辅导员的文化品位有着密切的联系。看过《亮剑》的人都会被李云龙的精神所折服,他带的部队因为他的影响所向无敌。辅导员在工作中自身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渊博的学识对学生而言都是“隐性课程”。相比“言传”,辅导员对学生的“身教”影响更深远。这要求辅导员加强自身修养建设,注重自身形象与言谈举止。
(四)学校要考虑辅导员职业发展,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教育部24号令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双重身份,但现实情况是:辅导员在高校是“边缘人”成了一种“谁都可以干,谁都不想干”的工作,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5]。这样的困境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建设。
目前,在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已经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体系,为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推动这支队伍多样化发展,给予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行政职级晋升“双线晋升”政策。此外,部分高校设立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民办高校更应该出台辅导员发展的相关政策,稳定辅导员队伍、激励广大辅导员。
结语
教师、辅导员队伍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管我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多么先进、工作计划是多么完美,但最终要通过辅导员去执行落实。从这个角度讲,重视和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与公办高校辅导员相比,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态度更加认真、尽责,在工作中更具耐心,但同时工作压力更大。我相信民办高校若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对辅导员多些人文关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就会大大提升,这将有助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质,不仅要靠教育者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更要靠辅导员以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文鸯.学者论点:德育课程拓展德育新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8-05-19.
[3]刘现全.福建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19).
[4]张延华.浅谈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3(4).
[5]陈建香,滕云,陈玉平.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