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教育的宝石
2013-04-29陈东军
陈东军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对课文静止、平面的语言及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因此,教师需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进行美的教育,捡起曾丢失的那块宝石。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在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往往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教学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成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成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宝石,这块宝石就在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不是放下,教学效果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石——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动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让学生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获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强化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随着活动日愈增强。这时,老师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学生变得聪明、能干,学生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如此循循善诱,必然水到渠成。
三、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三峡》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采用分析内容,解释词语,以及练习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这些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是艰难的。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日旅游”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三峡时,老师描述:“到了三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三峡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让我们眯着眼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三峡的美。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沉浸在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正是因为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感受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引领,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美是教育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