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2013-04-29朱怀华
朱怀华
摘 要: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
一
目前,高中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进行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突出表现在:
1.自主学习无法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有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如果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漫无边际、没有主题。学生所讨论和研究的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因此,如果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则学生实际上不会有什么收获。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
2.合作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如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在合作时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又比如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不够,从而使课堂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实际上思维的含金量很低,效果很差。
3.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高中英语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讲解语法、词汇知识,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课内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缺少实践环境,导致一些高中生不能熟练地使用学过的语言,以口头形式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听不懂,讲不出”。
4.阅读教学缺乏一定的拓展性和延伸性。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以阅读短篇文章为主,而阅读中、长篇文章和英语原文小说节选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拓展与积累词汇的空间,同时学生阅读长篇文章所需的耐力也得不到磨炼。
二
上述缺陷导致众多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偏少,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与之相应的水平,这与现代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改革发展极不协调。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适应新课标的基本要求?(2)教学活动主要以课本为主,但课本并不是英语学习的唯一蓝本。那么,怎样才能把课本内容教学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提高有机结合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尝试把课本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重新组合。例如,在每一个模块(Module)中,教师通过对话形式导入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以pair work,group work和individual work的形式,通过讨论,最后以写作表达的方式把课本中的Introduction,Speaking和Writing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互助与合作精神。另外,除了课本上的Reading passage和cultural corner文章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语言内容介绍一些相关的英语背景资料,或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这样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语法教学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抄的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认知水平上,启发他们通过对比、归纳、应用、总结的步骤,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除了这些,情感培养也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学好,情感的培养必不可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方面,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激励学生,更要鼓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营造赶、帮、超和互帮互学的氛围,用集体荣誉感、成就感把全体同学团结在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共创良好成绩。在情感培养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领导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熟悉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目标。在设计教学任务项目时,把握任务目标与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积极采取既符合教学内容需要,又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既能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条件,又能确立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方法,从而避免漫无目的的虚假自主活动。同时,还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对自主学习的结果作合理的评价,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茂金主编.新课程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