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2013-04-29高泉张佳进
高泉 张佳进
[摘要] 伴随着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村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调查法、对比法、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村中运用的现状及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信息化;农村;信息技术;农业科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6. 026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46- 02
1 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息化是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包括了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信息化从技术角度包括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的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化等。
2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
虽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最近的几年里有了相当快的发展,农村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以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网络逐渐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软硬件技术正逐步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农村100%的行政村已接通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98%。我国100%乡镇能够上网,其中具备宽带接入能力的村镇比例为:乡镇99%;行政村85%。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的拥有率已经降至46%,而手机的拥有率则上升至90%。
农业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试点,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各地出现了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农技110等服务模式。
(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显著。中国国家科研计划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开发出实用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在全国22个示范区应用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另外,数据库、多媒体、人工智能、系统模拟模型和3S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得到一定应用。
2.2 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众多问题,尤其是对农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上看,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1)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我国的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盲比例较高。据2006年普查结果,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
(2)专业信息技术人才较匮乏。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乡镇科技信息员不足3人,数量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
(3)科技信息资源分散。现阶段,科技信息资源多头建设、分散管理,致使基层科技信息“孤岛化”,使得科技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例如,农业部门实施的“金农工程”,重点针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教育部门的“校校通”主要面向农村中小学校;广电部门的“村村通”主要集中在光缆布线基础设施建设上。所以,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国家农村科技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与共享机制。
3 信息技术的保障
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目前已有很多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农业、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它们自身的发展。今后,国家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1 多媒体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信息处理技术的一次伟大变革。如何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VCD、DVD机和电脑光驱的普及,农业实用技术VCD、DVD光盘和电脑光盘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首选。目前,我国农村信息传播渠道还不太发达,农业实用技术VCD、DVD光盘和电脑光盘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全国拥有9亿农村人口,4.5亿农业劳动力,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一个好的途径。
3.2 自动控制技术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各种农业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农业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温室、农场的畜禽生产管理、农田灌溉、农机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科研等方面,大大节省了劳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成果之一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某个或某类农业问题,例如应用信息技术快捷地对实验数据进行组织、加工和处理,分析土壤肥料的各种特性,实现精细农作,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和辅助决策。自动控制技术在一些现代化农场已开始应用。
3.3 移动信息技术
截至2012年底,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1亿。从现实性方面看,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与综合功能使其领先于互联网等其他信息工具。首先,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基本上已经覆盖,手机的普及率甚至已经超过其他通信手段。近年来,中国移动等国内电信企业在“村村通”工程投资过百亿元,解决了数万个偏远行政村的覆盖。目前,手机已经取代固定电话,成为农村地区最普遍的通信工具。
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近年来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看,移动信息化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在农村政务管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方面,移动信息化不仅取得了长足突破,而且根据各地农村特点还探索出一些比较成功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
3.4 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农业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建立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系统,是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级政府部门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农村信息匮乏是当前可能拉大农村与城镇发展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问题,交通相对不便,互联网无疑是给农村提供信息最方便快捷的渠道。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访问互联网,以方便、低价的方式获得先进技术和信息,可以在种植、养殖和打开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获得所需信息。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可以在管理、农村教育、医疗和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我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较大。
4 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
(1)应该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和推进机制。信息化技术推进上的协同问题。一方面,国家各涉农部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以行政手段为主推进一些重要工程和项目;另一方面各企业也通过各种市场化方式,推进农村信息化项目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各方在常规沟通、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共享、技术标准和示范点推进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资源整合。
(2)信息化不应是某种技术手段的单打独斗,而是合作性的信息化。总体上说,移动信息化与传统的信息化手段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如何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局面,构建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提供商参与其中的、完整的农村信息化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是农村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3)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农村地域辽阔、情况复杂,不仅同一省不同县情况大相径庭甚至同镇不同村的具体情况都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切忌用一种简单的模式全面推广,而应该因地制宜,有个性地实施和推进。
总之,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遵循差异化、多样化并行的过程,应防止“形象工程”和短期“亮点”项目。尽快加大信息覆盖面,把握农村信息的准确率及公信力是前提,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使用信息的好处才是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燕, 陈亮.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建设思路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2]郭永田.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3]高泉.农村信息化指南[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9.
[4]贺文慧,杨秋林. 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