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3-04-29黄碧英

考试周刊 2013年53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想象力教学方法

黄碧英

摘 要: 中学教材中大量的诗歌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通过对诗歌创作中想象的几种表现方式的透析,总结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四种方法。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想象力 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字面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忽视了诗歌教学的首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想象与联想的思维能力”。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图画,透过语言看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关于诗歌教学的总体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运用诵读式、体验式、拓展式、赏析式四种方法,一改过去拘泥于纯字面诠释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式

诗歌教学要突出朗读教学,这是一条不容忽视的准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细细斟酌,这古训似乎与诗歌关系最为密切。对于意象丰富玄妙的诗篇,应以多样化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捕捉意象,并由意象展开想象,使诗中广袤的想象空间与读者的心灵世界发生美丽的交汇。另外,诵读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如笔者在教学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法指导——搏捉意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畅谈体会”五个环节的教学,朗读形式由个别朗读到教师范读、小组分读、全班齐读,直至最后的当堂成诵等,灵活多变,培养语感;尤其是小组分读这一环节,笔者抓住本诗意象丰富这一特点,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一小组朗读时,另一小组闭目想象:各种意象在你头脑中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想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吗?结果学生的想象思维特别活跃,纷纷抓住“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描述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场景,从中感受诗人爱国情感的深沉无私。这样,学生对诗中的艺术形象乃至思想感情的理解就融会贯通了。

二、体验式

在诗歌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激活其情感体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发挥以美激智的教学功能,这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

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营造浓郁的情境氛围呢?第一,借助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学《长城谣》时,可播放歌曲《长城谣》、《我的中国心》等,激起学生思乡爱国的情感。第二,借助角色定位激发学生进行想象体验,从而深刻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纪弦的《一片槐树叶》时,在学生把握诗人的思乡之情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假若你是诗人,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你此时的内心感受。因为学生基本没有离乡的切身体会,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古诗,如《天净沙·秋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进行理解。学生经过一番酝酿,生动描述久别还乡时的幸福欢乐的场景,把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上升为自己的切身感受。第三,借助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在教学中,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通过情感语言创设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时,因为学生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甚理解,于是笔者运用情感语言启发他们:“让我们想象一下,诗人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放眼望去,水天一色,蒸腾的水气弥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楼都在晃动,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学生兴味盎然,异口同声地回答:“雄浑壮阔!”可见,随着教师的动情描绘,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眼前浮现出洞庭湖宏伟的景象,感悟到一种波澜壮阔的意境。总之,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拓展式

拓展式教学法是把教学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本延伸到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诗歌拓展式教学法主要表现为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就有关方面进行合理化想象。(1)主题的多元化探究,如《致空气》和《樵夫,别砍那棵树》,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允许对课文做不同解读,引发不同的联想;(2)文本与生活的相关链接,如由余光中的《乡愁》最后一节联系到祖国统一大业,让学生在畅想中自然而然地升华民族感情;(3)阅读到写作的开放练习,如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在学生完成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试着用一段话或几行诗赞美身边的劳动者,允许学生自主写作,不必作过多的限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赏析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美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对一些由素描或彩画构成诗歌意境的诗篇,老师可采取如下方法:(1)诱发学生抓住“点”与“面”的相关性,通过字面赏析想象画面情境,体会诗人由此及彼、自然延展的巧妙构思。如北朝民歌《敕勒歌》,通过视觉把七个点川、山、天、野、草、牛、羊构成一幅北国草原风光笑逐颜开图,使读者看到了雄伟壮观的高山,苍莽恢宏的天宇,轻盈拂掠的微风,跌宕起伏的草浪,肥壮成群的牛羊,安居乐业的牧民,这是想象力产生的效应——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绝倒。(2)引导学生动手绘画,在展示画面的同时进行想象描述,从而破译诗歌深邃的意境。如《天净沙·秋思》可通过勾勒含有曲中十一种景物的画面,让学生在赏析描述中体会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又如《渔家傲》(范仲淹)可让学生分小组作画,依次在课堂加以展示,借助凄凉秋景:衡阳归雁,震天号角,紧闭孤城等边塞特有风光,想象守边将士欲归不能的矛盾心境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总之,用这种绘画赏析的方式破译诗歌意境,把深邃抽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真实而深刻的。

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四式”教学法不但让學生把握了诗歌内容,培养了想象能力,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新课程实验所倡导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理念要求。当然,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陷于教条主义的泥潭中,而应大胆改进教法,特别是对于诗歌教学,一定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诗歌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想象力教学方法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打开新的想象力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