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何处觅真爱?
2013-04-29凯蒂·恩格莱哈特
凯蒂·恩格莱哈特
2003年,年轻的马克·扎克伯格还坐在电脑前和朋友发送即时消息。那时,“Facebook”网站的创意对于18岁的他来说还是粗略的构想,但当时的他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如果Facebook是约会网站的话,没有人会用的”,扎克伯格写道,“那时,人们对网络约会仍持怀疑态度。”十年后,精明的扎克伯格改变了初衷。今年一月,Facebook推出了“图搜索”服务,这是一个允许用户通过梳理其现有网络数据的新型搜索引擎。这个新产品可以用来搜索餐馆或求职招聘,还可以搜索出“我朋友的朋友中谁住在旧金山并且单身”。Facebook正式发出进军在线交友领域的公告。公告发布当天,知名在线交友公司InterActiveCorp、Match.com和OkCupid.com的股价下跌了2%,争夺单身用户的战役正式打响。
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1%的恋情始于互联网。2009年,这一数字在异性恋夫妇中已增长至约20%,同性恋中则为60%。目前约有三四千万北美人使用在线约会网站。网站总数达1500个,产业价值超过150亿美元。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都曾尝试过网上相亲,16%的人曾与网友发生过性行为。
许多大型在线网站都承诺,“不仅为您提供约会机会,还能为您找到终身伴侣”。交友网站eHarmony声称,平均每天该网站有542名会员结婚。网上约会已经成为恋爱的主要途径,改变了人们结合的方式。
在线交友网站的承诺总是那么吸引人,它们声称能帮你找到兴趣、背景和性格一致的灵魂伴侣。这些网站传播着一些常见的认识:相似性能成就良好关系,数学算法可以预测匹配。然而2012年,美国五位心理学家开展的网上约会研究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网站通常只提供服务,并不保证恋爱的结果;实际上有时还会起破坏作用。该研究还指出,利用较少的个人信息就能建立匹配的这一思想体系是错误的。不过,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使GPS技术和社交网络更好地结合起来,搜索约会对象将变得更加移动和透明,这一点不会改变。记者丹·斯莱特所著的新书《算法时代中的爱情》中写到,现代约会和恋爱关系中发生了一些重大改变,人们将不再区分是网络约会还是普通约会,它只是约会。
网上约会改变了我们对恋爱的看法,在线交友最显著的特点是:总有新的选择。斯莱特认为网上约会不一定会破坏一夫一妻制,但会使恋爱或婚姻更加短暂,分手会更多,因为人们不再甘愿被错误的恋情束缚。
据说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媒人在哈兰现在的土耳其城市做了第一次媒。《圣经》中,亚伯拉罕派他的忠实仆人埃利泽去为他40岁的儿子以撒寻找合适的妻子。埃利泽向着美索不达米亚进发,回来时带着年轻善良的利百加,她成了以撒的新娘。几个世纪以来,牧师、神职人员和拉比(犹太人对有学识的人的尊称)一直相当于半个专业媒人,年迈的女邻居也会伸出援助之手。相比之下,电脑为媒介的约会半个世纪前才出现。1959年,斯坦福大学的一组学生开发了“幸福家庭计划服务”作为数学课的一个项目。他们用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计算机IBM 650进行编程,对49名男性和49名女性的问卷答案进行匹配,该项目获得了“A”的成绩并真的促成了一门婚事。
不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电脑都还没有取得明显的领先优势。1995年,斯坦福大学一个名叫加里·克列缅的MBA推出的Match.com网站永远改变了这个行业。1996年该网站拥有6万用户,而当时只有5%的美国人上网。2012年,Match.com声称拥有180万付费用户,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交友网站。
据报道,五分之一的新恋情始于网络。在北美地区,估计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单身人士使用在线约会网站。
朱莉是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奥里利亚的28岁女士,2005年还是卡尔顿大学学生的她加入了“Plenty of Fish”网站。周围那些孩子气的同龄人让她倍感乏味,她认为网上约会更好,于是花时间整理了个人资料,给一个23岁的单身用户丹发送了消息。朱莉说丹的个人资料上有很多她喜欢的地方。丹提到自己已开始创业,这表明他很勇敢。但丹也承认企业处于亏损期,这证明他很诚实。朱莉也被丹的言语中传递的“乐观、积极的思维,追寻梦想的话语”所吸引。就像标准化流程一样,连续几天的留言、电子邮件、短信和电话交流后,双方同意在朱莉公寓附近的一家爱尔兰酒吧见面。两年后的2007年3月,朱莉与丹同居,10月份他们结了婚。据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开始于网络的婚姻,通常为相识18.5个月后,而非网络的求婚时限通常为42个月。至今,朱莉仍然为丹“神魂颠倒”。
许多因素令在线交友独树一帜。过去你嫁的人住在附近,如今网上约会扩大了我们的选择,让我们选择那些更像自己的人。这是经济学原理:市场越大越有效率,因此更广阔的交友选择会产生更好的匹配。
然而,选择并不总能让人满意,选择过多令人疲倦,约会网站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替代对象,或者至少让你感觉很容易就能找到很好的对象。斯莱特书中的事例最具说服力。书中描述了一个30岁左右名为雅各布的男子,与谈了两年恋爱的“年轻漂亮的”雷切尔分手,因为“在网上遇到她如此容易,他很有自信,如果恢复单身他还能遇到别人”——这就是现代恋爱处于麻烦状态的典型事例。雷切尔搬走的当天,雅各布重新激活了Match.com的帐号。同时他反省说,如果他们不是在网上相遇,可能早已结婚了。他说:“毫无疑问,网上约会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觉得分手无所谓,我渴望前方还有什么在等待着我。”
网上约会同样也增大了用户范围:比如那些很少能遇到新对象的离异老人。马克是多伦多的一位家庭医生,他身材瘦高,头发乌黑,曾两次离异,有几个孩子。去年夏天,他注册了面向单身犹太人的网站Jdate。他说:“我当时很犹豫,担心只有失败者才上网约会。”他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让女性来找他。马克经历了八或九个一次约会,四个二次约会和一段五个月的恋情。上个月,为了寻求新的选择,马克来到了Match.com。最近,他在Match.com发给他的“他可能喜欢的女性”信息里发现了他前妻的资料。
总体来说,恋爱市场的拓展有利于那些很难找到约会对象的人。交友网站的服务很类似,都是以少数群体内部会员之间结婚为目的,但在地理区域上可能是分散的。产业细分也有助于满足人们的特定喜好。现在有专门面向肥胖人群、农民、常春藤联盟校友、素食主义者,喜欢隆胸女性的男性、犯人、军人等在线相亲网站。著名网站Ashley Madison的口号是“生命短暂,寻找外遇吧”,推动了“婚外情和地下情”。
在线约会网站以遇到灵魂伴侣和缘分天注定的承诺来诱惑客户,但这些承诺让客户的期望膨胀,导致他们很轻易就放弃眼前的恋情。2012年美国心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在一项研究中提出,恋爱处于困难期时,对爱情具有强烈信仰的人尤其易于结束恋情,即使处于有前景的关系中。换句话说,寻找心灵伴侣的信念会造成研究者们所称的“恋爱功能紊乱”。心理学家认为,相比之下,那些相信“幸福依靠争取”的人在恋情困难期会努力争取并成功渡过难关。
斯莱特说:“还不知道这种趋势对社会来说是好是坏,一方面,如果越来越少的人深陷一段不快乐的关系,这是好事;另一方面,确凿证据表明稳定的恋爱伴侣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健康和福利。”大量研究表明,结婚人士比单身人士寿命更长,他们在步入老年时仍可以保持健康,已婚者的抑郁症程度也比单身者低。
交友网站总是夸耀在个性匹配上的能力,它们能够预测出相似性和相容性,但它们没有考虑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个性对于成功匹配究竟有多重要?答案是:没那么重要。心理学家礼芬克尔和苏珊斯普雷彻在《科学美国人》中写道,“相似性和互补性”对“长期恋情的相容性”影响很小,通过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史等衡量指标的匹配算法比起随机匹配并无何优势。
不久的将来,网上约会和非网上约会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有了“图搜索”,Facebook用户可以把追寻恋爱完美地结合到日常活动中。目前与约会无关的社交平台也已经开始提供婚介服务。一个名为Spotify的音乐流应用程序与Tastebuds.fm网站相结合,通过扫描音乐给出建议,告诉你附近哪些人和你有类似的品味。
未来也将是移动的,因为智能手机已无处不在。一个流行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名为Badoo的应用程序通过GPS追踪用户照片就可以安排飞行约会。2012年,Badoo的用户达到3500万。行业领军者eHarmony、Match以及OkCupid网站都发布了新的移动应用。对于使用移动应用程序Grindr的400万同性恋群体来说,该理念很老套。它不过使用了一种用户友好概念:将应用程序下载到手机后,立刻显示出附近的男同性恋者。想看某人的资料吗?一键操作你们就能聊天了。
如果技术上可以实现,那么传统约会不再是一种私人的、孤立事件,也不再是命运的产物。约会将变成无情、活跃、高度定制化的体验。同时,约会变得更像网购,而产品的安全性则令人堪忧。2012年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在线约会网站应该像食品、医药等行业一样接受监管。他们坚持认为“科学研究支持的算法”还需要得到外部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