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2013-04-29李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善者论语孔子

李梅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通俗地说该书内容涉及求学、做人、行事、交友及治国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假期我又一遍地阅读《论语》,我感觉这本书对我们中学生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希望中学生能认真阅读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从被动地阅读《论语》到不自觉地喜爱它,《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是吸引我的强大磁场。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尤其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要求学习要有踏实的精神,默默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循序渐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告诉教师要进行高明的引导。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博学之,审问之,细思之,笃行之。”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是不谋而合呢?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为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宗旨相悖吗?

关于《论语》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至今也仍然流光溢彩,我就不复述了。

掩卷长思,我又想到一则材料:截至2008年4月,国外各地纷纷开设“孔子学院”,数目已达500多所,且正以迅即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国际社会已认识到孔子的伟大意义了,正在如火如荼地掀起研究孔子、学习《论语》的热潮。而我们国内呢?做学问的人或许还知道这部书的价值,能从中吸取精华来指导自己人生的则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其他人群了。

在此我又记起一个故事:在一次诺贝尔颁奖仪式上,当主持人询问白发苍苍的科学家们他们成功得益于什么时,他们竟然回答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如好东西与小朋友一起分享,饭前便后要洗手,借别人的东西要还等等。总结起来就是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从另一角度说,就是小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而这些从《论语》中不都能找到吗?

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言外之意,就是学好《论语》也就学会了修身平家治天下了。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吟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必信,行必果”“既来之,则安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等名句并指引自己的人生,那我们又能治出怎样的天下呢?

所以我呼吁每个中学生都好好读读《论语》,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不要让我们的传统精华掩上历史的尘埃,更不能让我们的研究落在外国人后面!

猜你喜欢

善者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节选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