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摸那些生命

2013-04-29王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洞察用心美丽

王菲

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时,常常觉得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总是不得法,对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到位。与之相应的,在学生的周记当中,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毫无感悟的流水账,很少能看见学生对于生活的真正思考和感悟。

笔下的文字反映出的是人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敏感能力。在一生中最美丽的青春年华里,他们却不能用心去感受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落寞,鲍照的“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痛苦,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茫然愤懑……而事实上,这些动人的美丽诗句,不过是在最平常的日出日落、暮鼓秋风中发生的。

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中说:“对于思想家,就如对于艺术家一样,生命中算得上重要的,不是他所遭遇的感人奇遇的多寡,而是那生命的内在深度,一旦生命有了深度,甚至最平常、最不足道的事件也可以产生出某些伟大的东西。”

重大与否,只是相对于人的内心而言的。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拥有一颗敏感且淳厚的心,我们才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在漫漫人生路上,品位出种种属于生命的味道。而对于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帮助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中逐渐完善自己感悟生命的能力。人一生之中,不会有比死亡再重大的事,但是生活中一点一滴,一喜一忧,只有对生命敏感者才能洞察之,也只有拥有这份洞察,我们的生命才能得以丰富。生命还很长,而我们能送给这些即将远行的孩子们的,也许只有这份对生命的敏感,对于生命的触摸。

理想中的教育除了应对考试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给学生以度过漫漫人生的本领和能力,唤起他们对那些生命的敏感,让他们用心去触摸那些鲜活的生命。

猜你喜欢

洞察用心美丽
洞察雁荡
用心
“洞察号”在火星
用心熬一碗汤
善洞察 巧分类 妙解题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命制历史试题要强调科学性和洞察性
用心,让家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