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女儿随处大小便
2013-04-29
女儿一直用尿不湿,从1岁多一点儿,我就严控女儿的大小便,经常告诉她大小便之前要报告,她看起来什么都懂,可就是从来都不报告,想拉就拉,想尿就尿。有时吃完饭,我问她要不要拉臭臭,她说不要,可是一转眼就拉了一裤子,还边拉边看我。我问她拉在裤子里难受不难受?下次改不改?她说难受,要改。结果下次照旧。为此,我打过她几次,都没有效果,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筱筱妈
咨询师:
如厕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顺利,孩子有了控制排便的能力,会有一种掌控感、一种成就感,也增加了活动的自由度,对他们接下来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满足好奇心、增强自信非常重要。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孩子就无法体验掌控自己的成就感,影响日后的发展;但如果对这个训练过早、或者太刻意太严厉,会让孩子感到自责、自卑,降低孩子掌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作为父母,态度越自然越放松,效果越好。首先要相信孩子通过练习一定能学会控制排便,这会让家长心情放松,不会因为一次意外、一点问题就崩溃,甚至无端发泄。
如厕训练开始的时间,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18-24个月(男孩较女孩稍晚)时,他们的直肠括约肌和膀胱发育比较成熟,能控制大小便的“存”与“放”。此时尿裤能保持2-3小时以上的干爽;能够自在地坐、蹲、站和行走;排便时懂得腹部肌肉用力;能了解去便便、去厕所是什么意思,并且能听懂你的指示;会反映自己的尿布湿了、脏了,想要换干净的;能感觉出便意、尿意,会用你知道的方式表达出来,若尚未学会表达,在宝宝尿湿或弄脏裤子时,要清楚地告诉他“宝宝尿尿了”、“宝宝大便了”;此时的宝宝有兴趣看你上厕所,好奇地想模仿你坐马桶上的样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如厕训练了。
可以选一个漂亮的便盆或者儿童马桶,让孩子知道这是专属他自己的,引导孩子很有成就感地先穿着尿裤坐在上面体会一下,每次两三分钟,若孩子不从,不要强迫,以后再开始。
孩子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利用宝宝善于模仿的天性,让孩子跟你一起进入厕所,观察大人如厕的情形。男孩需要向父亲学习,女孩则向妈妈学习,只是男孩在开始如厕训练时,小便也需要坐在便盆上,而不是站着。此时,告诉宝宝你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另外利用布偶示范、阅读相关的故事书,也是学习模仿的途径。
过多的言语未必有效,不如付诸行动。人的生理上有一个胃-结肠反射,饭后一小时之内最容易有排便反应。可以在每天早饭后一小时,让孩子坐在便盆上。若孩子排出来了,要好好鼓励,清理时家长的态度要满怀欣喜,若充满厌恶则会让孩子自责,觉得自己干了不好的事。得到鼓励的孩子以后更愿意做出相同的行为。若没有排出,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只要下一顿饭后一小时再来一次。
对孩子的如厕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说从今天开始,必须每一次都要求孩子使用便盆,这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影响效果。可以从早餐后的大便开始,慢慢地发展到半天、一个白天再到白天和晚上。
尿不湿的应用,减低了孩子对尿液浸泡皮肤的不适感,它一方面让父母摆脱了尿布使用中的繁琐程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放任了孩子自由排泄的可能。所以完全依赖纸尿裤对孩子并非有益,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比如夜间或者外出时用纸尿裤,其他时间用传统尿布。
大便训练完成得比较快,小便训练得在2-3岁之间完成。一般至少需训练8-10个月,但也有宝宝要到四五岁才能学会。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千万不要拿别的宝宝与自己的宝宝比较,这只会增加无形的压力与挫败感。
若孩子不肯配合训练,可能有这样的原因:一是宝宝还未准备好,身心发展还达不到一定程度,太早训练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或亲子间的紧张,以致徒劳无功,需要再给他一些时间;二有可能是生理问题,例如便秘、肛门疼痛或尿路感染,需要针对性地调理或治疗;三是父母的不耐烦或责骂,让宝宝紧张甚至产生抗拒心态。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只有感觉放松,才容易排便,如果父母过于紧张,把孩子排便这事儿弄得跟阶级斗争一样,只会让宝宝更加退缩或抗拒。
总之,越能轻松且按部就班地处理这个过程越好,不要介意孩子的如厕训练何时完成。你越不强调如厕训练,宝宝就越有可能理所当然地学会使用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