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睿创作看80后作家的写作转型

2013-04-29杨华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孙睿大众文化作家

从诞生之日算起,80后文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在80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一批作家先后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坛。他们凭借自身的文学功底为读者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空,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回首80后写作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创作群体的出现在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更多展现创作灵感的同时,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足。这集中表现为80后文学题材过于单一、商业元素的明显渗透以及代际文化沟通的障碍。值得欣喜的是,80后作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作为80后写作的代表者之一,孙睿的小说从《草样年华》到《我是你儿子》就很好地为读者呈现了80后写作的转型。

一、单一化题材选择的超越

对于任何一位作家而言,在他登上文坛之初往往会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曾经的经历和现实的环境中获取写作素材。这不仅是因为作家熟悉的一切会为他走上文学之路提供助益,也缘于这样的环境会让他的作品真实感更强。对于80后作家们来说,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与前人截然不同的:他们没有经历激情如火的“文革”岁月,他们没有感受祖国召唤的历史使命,他们没有波澜起伏的壮丽人生;社会给他们的是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国家给他們的是繁荣、富强的崭新时代,人生给他们的是学习、工作、家庭的模式化生活。对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而言,当他们登上中国当代文坛展现自己的文学魅力时,火热的青春激情之下不免带有几分校园题材的单一。无论是韩寒的《三重门》、孙睿的《草样年华》、李傻傻的《红X》、春树的《北京娃娃》等,80后初登文坛为读者所呈现的主要是围绕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去讲述自己对周围一切的理解。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80后少有的成熟、敏感,他们将自己对于理想、情感、欲望的表达以及自己所理解的成年人的世界表达出来。

作为80后写作群体的一员,孙睿的文学创作充分体现了80后文学早期共同的特征——以校园青春题材为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首选。在孙睿的处女作《草样年华》《草样年华Ⅱ》中,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了80后一代人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讲述自己在大学校园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他们最为热衷的事情。在这里有杨阳和周舟的爱情故事,在这里上演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荒唐岁月,以自己所经历的大学生活为平台,作者将80后一代人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阐释得淋漓尽致。造就80后写作单一化倾向的原因与80后作家特殊的成长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80后作家们生活空间相对单一化,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较少直接接触社会,更多的时间是奔波在家庭、校园的两点一线之间。其次,西方文化话语的影响对80后文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小说《草样年华》为例,作为一个北京在出生的80后,孙睿享受着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也面临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对于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走出的80后作家来说,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缺乏是他们最大的软肋。在他们的身上,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束缚与自由的抗争、肉体与精神的碰撞交织在一起,成就了80后写作的最早的面貌。正是由于他们所写的是这一代人成长道路之上的心灵体验,是他们在跌跌撞撞中获得新生的希望,年轻的读者们才与80后写作产生了情感共鸣。从主观层面而言,《草样年华》将孙睿所经历、所理解的校园生活呈现给了读者,使得青年一代的读者在这里找寻到了心灵的慰藉。这正是促使80后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客观层面而言,《草样年华》延续了校园小说一贯的叙事模式,虽然将年轻一代的精神诉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却没有依旧走在80后写作既定的框架之内,未能有所突破。

二、被大众文化包裹的80后写作

孕育80后写作的话语背景是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流行,它直接催生并影响着80后写作的发展。众所周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给知识界造成了普遍的‘心理失落和‘焦虑,它的迅速扩张和繁荣,对社会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凸显崇尚消费和休闲年代所特有的一种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1]。在大众文化的包裹之下,80后写作将满足读者的消费欲望和闲适心态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审美表达方式。一方面,在80后写作中,读者对未来的认识的建构是唯一的存在,他们不再追索历史的主题,而是将满足现在的物质欲望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小说《草样年华》中看到的发生在杨阳和周舟之间的爱情,既有当代大学生对于纯美爱情的向往,又有突破性限制的放纵;另一方面,80后写作将这个时代最为推崇的话题作为自己表达的主题。对于80后作家而言,1997年开始在全国执行的素质教育深刻影响了这一代人的成长,现行教育制度的束缚成为他们谋求个人追求的重要方式。因此,小说《草样年华》多次将主人公们的逃课、补考以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丝毫不加掩饰。

80后写作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人们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逐渐对于文化产业有了较为明显的消费诉求。但这时的消费不是针对文化本身的内在审美价值的满足,而是对于人们内在心理欲望的适应。如果我们将前者视为能够满足人们行为诉求的“实用性”消费主张,大众文化兴起之后则是“非实用性”的消费表达。对于80后写作的读者群体而言,他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获得审美享受,而是可以借助这一形式彰显自己作为80后群体的社会角色。“它注重的是对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消费水准、生活档次及在时尚潮流中地位的一种推崇。置身于欲望消费价值观念中的人们,除了获得对物质无穷占有的快感外,更重要的是在‘消费中获得了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借代性满足。”[2]

80后写作的作者们对于大众文化的时代话语展现了十分亲切的认同感,他们主动将自己的创作纳入到大众文化的价值体系中。

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哀,属于我的22个春秋一会儿就要随着蜡烛的熄灭而悄然流逝,回首这二十二载,我依然和赤裸裸地来到人间时并无两样,我在这二十二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我好像还在一事无成地生活着。

上面一段是小说主人公即将大学毕业之际发出的感慨,自己年轻的生活随着眼前的蜡烛即将成为过去。而自己曾经享受的那些挥霍青春的“美好生活”也一去不复返,在现实的迷茫与人生的徘徊中,主人公突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对于这样一种颓废、迷茫的生活状态,80后写作中曾普遍出现,甚至一度成为读者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80后色彩的重要评判标准。

随着80后写作群体的逐渐成长,他们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了出来,成为这个社会中最具生命活力的集体。我们欣喜地看到,伴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80后写作表现出主动逃离大众文化束缚的发展倾向。以孙睿的创作为例,继《草样年华》之后出版的《我是你儿子》就被出版界、学术界公认为是他的转型之作。这一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题材跨越了80后寫作固有的校园生活、青春爱情,转而投向具有更广泛社会意义的人伦主题;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逐渐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单纯,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在经历社会打磨之后的成熟、沧桑。

三、沟通代际文化的努力

以出身年代作为划分标准去界定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是界定一种创作倾向,在世界各国的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80后写作的确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他们在写作中试图并非绝对以自我为中心。不仅是80后写作的作家们,就是阅读80后写作作品的读者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尚未形成明确的文学流派和创作倾向。因此,从本质上说,他们所讲述的是这一代人的青春。而他们对青春的理解和定义并不等同于自己的父辈,这就必然造成代际文化的隔膜,沟通代际文化对于80后写作而言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80后作家孙睿的前后期创作中,他在试图沟通不同年代之间读者的文化诉求上做出了较有成效的努力。小说《我是你儿子》中杨帆与杨树林父子的情感冲突成为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其中有两个情感焦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首先,当父亲杨树林试图将儿子的老师变为“孩子他妈”时,幼年的杨帆由于无法理解父亲情感的孤独和对儿子的关爱,采取了多种方式的阻挠,最终父亲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其次,当大学毕业后的儿子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之后,父亲却陷入了失业的困顿之中。父子之间经济地位的差距以及情感诉求的鸿沟越来越大。儿子在一次又一次否定父亲的价值判断中成长,父子之间的代际文化差距越来越远。我们看到,在孙睿否定了父亲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后,他却陷入了自我价值体系的空虚中。“否定了父辈的价值后,少年人在对于新价值的寻找过程中,面对着众多价值观又不知改如何选择。理性的匮乏,判断力和选择里的欠缺,使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和定位,成为成长中的少年人难以承担的过程。面对着粗暴的现实,少年人既没有学会适应,又无法改变一切,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痛楚和焦虑感。”[3]

对于成长中的80后作家而言,青春已经是自己永远无法回归的过去。于是,从“杨阳”到“杨帆”,一个又一个带着80后作家自身色彩的人物形象先后被塑造了出来。在褪去了青春文学的稚嫩之后,成长就成为他们无法规避的人生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中,他们对自己的过去不断反省、不断反思,最终在完成自我文学创作主题转变的同时也实现了80后写作的历史嬗变。

[参考文献]

[1] 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13.

[2] 余贞.大众文化包围中的“80后”写作[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王雅丽.“80后”文化现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杨华(1967— ),女,河南固始人,本科,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孙睿大众文化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这颗种子有温度
青岛有个邻居节
青岛有个邻居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My Bed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