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氏野马万里归乡

2013-04-29王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濒危动物普氏司长

王媛

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育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1匹野马发展到最高峰时的近300余匹,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野马数量从最初的18匹发展到最高峰时的78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育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希武司长总是十分忙碌。芦山地震后,他急忙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碧峰峡熊猫繁育基地的受损情况并现场指导工作,之后又立刻返回北京参加野生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工作机制会议。紧接着,5月中旬,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培训暨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张司长又进入下一轮紧张的忙碌。工作间隙接受我们采访的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忙碌生活:“忙并快乐着。野生动物保护是个大事业,能够为此付出,我感到非常光荣。”

说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其实,有许多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大熊猫。张希武司长告诉我们,在他心里,具有非同一般标志性意义的物种,是一种公众不甚了解的动物——普氏野马。2012年9月,中国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放归了一批普氏野马,张司长亲自主持了放归活动。

“普氏野马在国内已经灭绝很久了。”据张司长介绍,普氏野马原本生存在中国新疆北部与蒙古国西南部连为一体的分布区内,19世纪末被科学界发现,但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却给野马的种群带来了灭顶之灾。西方探险家竞相参与捕捉普氏野马标本和活体的活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人在蒙古国进行了6次普氏野马捕捉行动,捕捉马驹并送往欧洲,中国境内的野马种群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围捕行动中逐渐灭绝。被运送到欧洲的野马虽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因为机警胆小且性情刚烈,难以适应狭小的圈养空间,多数未繁育后代。这些圈养野马分散于欧洲及北美各地,相互隔离,各家野马圈养者均独立繁殖野马,繁殖成功率低严重弱化了圈养野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野马数量损失巨大,仅32匹野马在战争中存活下来,仅有9匹野马繁育了后代。圈养普氏野马再次遭遇近亲繁殖问题,严重威胁物种的持续存活。欧洲的圈养野马在近亲衰退、遗传漂变和疾病的威胁下艰难生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蒙两国分别在中国新疆和蒙古国西南部进行过多次科学考察,均未获得野外普氏野马的证据。由此可以推断,野生普氏野马已经灭绝了。此后多年,中国一直致力于拯救和重建普氏野马野生种群。

1985年,中国从德国和英国引进了11匹野马,在新疆地区开展了野马的保护和繁育工作。1988年,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降生了一匹小马驹。“这是野马离开故乡近百年后,第一匹降生在故土上的野马。”张司长难掩激动,“离乡百年的野马终于回家了。”

“我们千辛万苦从欧洲将普氏野马带回家,目的不是为了让它们住在动物园里让大家参观。”张司长说:“我们是要拯救它们,让它们真正回家,回归野马原本生活的地方,重建普氏野马的野生种群,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努力了许多年。”的确,将已经在本地灭绝的动物重新引种,重建野生种群,对于中国的濒危动物研究和管理工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在野马引种回归之初,中国的科学家就制定了详细的饲养方案。经过20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育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1匹野马发展到最高峰时的近300余匹,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野马数量从最初的18匹发展到最高峰时的78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育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普氏野马放归自然的研究。“但当时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张司长介绍说:“天然水源、天然食物、天敌、疾病、繁育、突然灾害、竞争、人类干扰等因素都成为野马放归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给野马提供更好的适生区域,国家花大力气在野马的原分布区域建设保护区。目前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北部和这次放归的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都能为野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目前在这两个保护区内都实施了野马放归野化工程,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谈到成功的放归经验,张司长颇为感慨地说:“这是几代科学家几十年的心血,这么多年的呕心沥血才有了今天的成功经验,濒危动物保护是项长期的事业,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到努力的成果。但是我们很幸运,短短几十年,从无到有,现在我们新疆保护区内生活着一百多匹野马,有11个家族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的野马放归方案在野马引种回归之初就已经确定,基本遵循从适应性饲养到圈养繁育,再到半自然散养的养殖方式,然后才开展放归自然实验,最终目的是恢复自由生活的野马种群。新疆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至今,一共实施了8次普氏野马人工繁育种群放归自然,根据监测,放归个体摄食的天然牧草和饮用的自然水源保障充分,种群状况良好。在甘肃开展野马放归,主要是为了增加普氏野马放归野化的环境类型,减少仅在一处放归带来的风险,此外还可以扩展野马种群的分布范围,增加野生种群数量。2010年,已经有7匹野马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内获得了自由,它们的生存状况良好,形成了一个家族群和一个雄马群。本次放归已经是甘肃西湖自然保护区内的第二次放归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重建普氏野马的第二野外种群,验证普氏野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为后续开展普氏野马大规模繁殖,奠定科学依据。

9月的敦煌气候宜人,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21匹野马从甘肃武威濒危动物研究中心运抵放归现场。对于放归野马的挑选,是一件很讲究的事,它们不仅需要健康状况良好,而且野马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也要十分合理,科学家们必须对每一头将要放归的野马个体进行了谱系和健康状况的检测分析。野马的运输过程也需要非常的小心,需要尽量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对野马个体产生不良影响,这是一件既花心力又花成本的事,工作人员一刻不敢放松,甚至有人笑言,就算运金娃娃都不可能这样小心。野马运抵敦煌当天,保护区内已经架设好了临时围栏,这批野马需要在围栏中暫住几天,科学家们要在这里对它们进行放归前最后的检查、饲喂和护理。经过几天的观察,工作人员确定了此次放归的野马状态良好,这批野马终于要获得自由了,它们将在祖先生存过的大草原中尽情驰骋。

2012年9月6日,国家林业局举办了将这21匹人工繁育普氏野马个体放归自然的活动,随着围栏的打开,这批野马迈向了自由的新生活。针对此次放归,国家林业局组建了专门的专家组对这批放归自然的野马群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野马走了,但是我们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放归只是一个开始,为了重建野马野生种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司长笑言:“任重道远呀,就像女儿出阁,爹娘总会操心孩子过得好不好。这么多的人,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就是为了让野马在它们祖先生活的土地上生存得更好,种群更加繁荣壮大。这真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的努力成果短期可能并不明显,但是我希望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在这片土地上看到飞奔而过的野马群,我们这些人就是为了这一目标在不断努力着。”

猜你喜欢

濒危动物普氏司长
濒危动物
普氏野马数量恢复至400余匹
拯救濒危动物
环境保护部成立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司
施耐德电气荣获2014普氏全球能源管理大奖
如何理解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的水利元素——访水利部财务司司长吴文庆
中国轨道交通EMBA班首期班学员聆听财政部企业司刘玉廷司长讲座
水晶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