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感训练 提升语文素养
2013-04-29薛火琴
薛火琴
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它强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最终达到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境界。因此,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训练为“纬”,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指导吟诵,感知内容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和感受课文的语言,吟诵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凡、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即有节奏地诵读。通过吟诵,耳朵可以具体地感受到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内心能够和作者的心相通,敏锐地感知课文的内容。
如《大海睡了》,这是一首诗歌,诗中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共8行,语言流畅、富于想象。教学中,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让诗文幽远深邃的意境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然后引导学生用轻松、舒缓的语气有节奏地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感受,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启发想象,领会意境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意境呢?叶老认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个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这段话启发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感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在脑中进行加工再造,显现出相应的具体形象,并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从而领会课文的意境。
三、联系生活,体会感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培养学生语感,还要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扎扎实实地体会出语言文字所含的感情。
如《奶奶的白发》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说话语气和内心感情的变化。特别是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是本段也是本文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教学中让学生就词解词,就句解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回想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说一说,为什么“这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我给呢”?这样,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且把课堂学习与家庭生活衔接了起来。将生活的经验运用于课堂,加深了学生的体验,碰撞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长辈为晚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却无怨无悔,从而能有感情地读好奶奶的话。
四、积累运用,积淀语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
如《奶奶的白发》一课的教学,在学生理解了重点词句,体会了人物情感之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奶奶和“我”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等,并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组表演得最棒,师生共同担当评委,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同时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想:教师只要从低年级起,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逐步提高感悟能力,学生是不难做到“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志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