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的故乡心理情结
2013-04-29赵丽萍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而言,他们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爱。即使是当他们习惯于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当他们独处之时内心的寂寞往往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那份眷念;即使是当他们已经在现代化的城市实现人生的目标时,当他们面对自己的灵魂时,故乡是他们无法回归的寄托。因此,我们能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看到很多作家对于自己故乡的描写。
一、底层叙事与故乡情怀
作为一名当代作家,李亮对于现代文明社会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改造以及城市生活带给人们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在他新近发表的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群体的烛照。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真实”故事,作者向我们讲述的正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人生百态,我们甚至能够在琐碎的生活片断中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的某种审美超越。
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它们都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折射。在小说中,作者以“他者”的身份向读者讲述着自己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故乡和这片故土之上的人的特殊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将小说所讲述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姚梓富、刘玉田为代表的追求权力者,现实社会的改造让他们逐渐失去了自己作为人的本性,作者试图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读者从反感、厌恶中获得对于美的理解;一类是以英语老师为代表的山里人,他们的心灵世界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依旧延续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继续前进,保留着一份极为难得的真性情。如果我们将李亮在小说中塑造的两类人物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代表,就会发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是平等的。”[1]这仅仅是从不同文化的阶层性来看待文化问题,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2]
因此,我们可以从姚梓富和英语老师所代表的两种文化观念之中了解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李亮正在抒发自己对那些逝去的岁月的缅怀之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在这里,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而不断努力,他们渴望获得和拥有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里,有的人虽然经历着现实生活的种种折磨与苦难,却依旧保留着对现实生活的谨慎与小心。
一位调皮的英语教师,用了一句诙谐的话,概括卫彪这段天上地下变化之阅历:“这只伶俐的棕色狐狸跳过一条懒惰的狗!”人们不能懂其意。老师笑笑说,在这个句子里,包含了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哩!……
正如英语老师所说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姚梓富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那些依附于他渴求满足自己各种欲望的人也将走上这条道路,即便是一只普通的狗也无法逃避“从A到Z”的命运。
在小说中,李亮深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模式之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观念,如果我们将姚梓富视为追逐权力的文化表现视为作者所厌恶的形式,那么英语老师所追求的就应该是一种值得作者肯定的形式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因商品及其生产关系的介入而变得日趋冷漠自私与功利化的情况下,农耕社会人们彼此那种其乐融融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珍贵”[3]。
在小说中,刘玉田是反面人物。他是一名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痴迷地追寻着自己所渴望的权力,在他的身上散发着浓郁的世俗气息。李亮的故乡情怀是通过他对刘玉田的反面描写来呈现的,也是通过他对卫彪现实境遇的变迁来呈现的。这是文学文本中作者对于乡村社会中逐渐消退的人性之美的怀念。
二、难以释怀的故乡心理情结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在“五四”,从这一刻起,那些生活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们开始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无法逆转的。虽然,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历史演进带给他们的一切,但他们却未曾忘却自己作为个体的人所无法释怀的故乡心理情结。在小说中,李亮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向读者讲述着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在这些故事中或许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或许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有的只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欲望的思考。
对于长期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作者来说,那些每天表现得彬彬有礼的人,那些每天表现得谦逊和蔼的人,并不能带给作者精神的慰藉。对于他来说,一副装饰着各种伪善表情的面具还不如自己家乡中将个人情感、个人欲望表现在自我容貌之上的人。作者创作了《一只戴红袖标的狗》,实际上是想通过这只狗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去展现故乡的一切,试图在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中求得自我灵魂世界的慰藉。对于李亮来说,他未曾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但处在那个岁月的人们内心世界的孤独、精神生活的贫乏却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正是由于李亮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有了几分情感的共鸣,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常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寂寞。为何作者将自己表达情感的载体设定为一只狗?又为何作者笔下的刘玉田会是这样一般嘴脸?那个调皮的英语老师为何要讲述一段外人不理解的话?
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在作者难以释怀的故乡心理情结中找到答案。李亮凭借着自己对故乡生活无比的眷恋之情,向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讲述着发生在那里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在这些或真实、或虚幻的故事中,现实与历史、社会与人生、真情与欲望、偶然与必然、坚守与疯狂相互交织在一起,为读者构造了一个独特的虚拟世界。在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生活的气氛所特有的情感,一份淡淡的忧伤与一份幽幽的孤独,实在是中国当代文坛难以寻觅的一份宝藏。
这样的事情,即使发生在人类中,谁又能够怎样呢?因为这两只狗,都还是未婚青年,它们互相倾慕,互有所求,哪一方也没有硬把意愿强加给对方,纯属“双赢”之举,按照常规,本该发展成秦晋之好。但是,女领导硬是颤着声音说,这苍毛子野物强奸了她的宠物。又说,强奸她的宠物,就是对她本人的最大不恭,最大污辱与欺负,何况事情发生在太阳下,其政治动机,不言而喻!
小说有一段描述卫彪和省里来的女干部的宠物发生关系的描写,对于农村人来说,这本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或许还可以算作农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作家将其纳入小说文本中,并使这一事件成为了促成这篇小说情节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两只狗来说,这不过是它们的生理欲望在作祟;对于省里来的女干部而言,这就是不可原谅的政治事件了。
从作者略带几分幽默、稍许一些的轻松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待这件事情的轻松心情与严肃态度。的确如此,卫彪的行为是作者曾经生活的家乡不断在上演的农家事;但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现代文明社会毁坏了,简单的事情被加入了复杂的情感。
对于作者来说,那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已经成为一去不复返的世界。对于他而言,这正是难以释怀的故乡心理情结最为集中的绽放。
三、故乡心理情结的审美诉求
任何一个社会的人们都渴望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表现为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和谐。从李亮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可以洞悉作者对于这种和谐的理解,更能借助对小说文本的诠释来了解他对于自我心目中理想世界的真实想法,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借助于作者的故乡心理情结的审美化来表现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分析作者在小说文本中设定的故事情节,更要努力寻找隐藏于表象之下的情感本质。
在《一只戴红袖标的狗》中,作者为我们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遥远的不知名的小山村的故事。在这里,人们原本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当“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姚梓富凭借自己的能耐调到了县革委会,刘玉田依靠姚梓富的提拔成为了办公室主任,即使那些小说中没有名字的人也成为了刘玉田的得力干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所有选择与这个时代一同前行的人为了自己的欲望、利益而不懈“奋斗”。于是,在这个寂寂无名的小山村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景象,一只戴着红色袖标的狗——卫彪成为了山村中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山里人来说,狗不仅是他们看家护院的好帮手,也是自己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但狗与人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并不存在着所有的人为一只狗服务的情况。
卫彪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原本和谐的人与狗之间的关系被彻底打破了。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待卫彪所采取的新措施、新方法。拨开一切现象的迷雾,作者笔下的卫彪已经不再是一只简单的狗。它是一个代表着姚梓富权力的象征,它是一个寄托着刘玉田欲望的载体,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个被扭曲、被改造的“宠物”。原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狗之间和谐的面纱被彻底抛弃,仅存的只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四、结 语
对于所有阅读过小说《一只戴红袖标的狗》的读者来说,他们必定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回忆,也就能够理解从那个世界中走出的人们对自己故土的眷念。对于他而言,故乡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也绝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心理情结,是一种艺术创作中无法释怀的想象世界,能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
[参考文献]
[1]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
[2] [美]弗·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2.
[3] 苗欣雨.故乡情结——迟子建中短篇小说论[J].文艺评论,2008(04).
[作者简介]
赵丽萍(1969— ),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