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2013-04-29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写给妻子的1778个故事》(日)眉村卓著 新世界出版社
小说家眉村卓在得知妻子悦子罹患癌症后,决定每天写下一则短短的故事让她阅读。他听说,癌症患者如果能够每天保持心情愉快,时常笑容满面的话,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增强。于是,他从1997年7月16日开始写下第一篇,当时距离妻子入院手术那天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他给故事设置了一些限制:每篇故事都要写满3张以上400字的稿纸,平均长度是6张稿纸左右。只写故事,不写散文。不写令病人感到不快的内容,包括生病、死亡、严肃的问题、迂腐不切实际的说教、晦涩的专业术语,也绝不为了故事效果而采取让人不舒服的视点,这些全部都要回避掉。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她在读过之后哈哈大笑或是会心微笑。他将自己的举动形容为“反复拜神100次”,在旁人眼中,这是一种类似“比睿山的千日回峰行”般的苦修,但他从来没感觉到这是件苦差事,甚至还有一种近乎充实的感觉,他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事。他也坦言,或许写作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悦子的医生松井说过,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小肠与腹膜,原发部位应该是大肠。虽然他没有明说,但即使不扩散,悦子很可能也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寿命了。然而,悦子去世那年67岁。从第一次住院、动手术的那一天开始算起的话,只差15天就满5年了。第1778篇故事成了最终回。悦子曾问眉村卓,“剩下你一个,行吗?”眉村卓的回答是,“行的,我会学会照顾自己,不再让你担心。多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让我们来生再在一起。”有一种爱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艰难的,那就是“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
《微反应·微表情·微动作全集》易东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它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严格来讲,“微反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表情”;二是“微(小)动作”;三是“微语言”。《微反应·微表情·微动作全集》主要探讨微动作和微表情两方面的内容。通过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一刹那的瞬间动作和表情,来判断行为人的真实心理动机,从而找到与之交际的最佳方式,也能最快识破虚伪和谎言。说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掩饰型说谎,有意隐瞒事实真相。另一种是捏造型说谎,捏造其他理由,混淆询问者的思路。人在说谎时还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动作,比如,用手遮嘴的动作。有时人们会用几根手指遮嘴,有时会紧握拳头遮嘴,有时还会假装咳嗽掩饰手遮嘴的动作。美国味觉与嗅觉科学家发现,人们撒谎时,鼻腔内部的细胞会肿胀,导致出现触摸鼻子的动作。此外,撒谎时血压会上升,导致鼻子膨胀,从而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出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只能频繁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科学家分析了克林顿接受与莱温斯基性丑闻调查的录像,只要克林顿一撒谎,他的眉头就会在谎言出口之前不经意地微微一皱,而且每四分钟触摸一次鼻子。撒谎不仅令鼻腔肿胀,也会使敏感的面部与颈部神经组织产生刺痒的感觉,所以撒谎时,人们会摩擦颈部。此外,撒谎时,有的人还会揉眼睛、目光转向别处、抖脚、不由自主地紧抱双臂等。当然,要想不产生误判,我们还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行为习惯,文化背景,成长和教育经历。在社交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抓住对方的微反应,就能了解受刺激人的真实想法,以便寻找应对策略。反过来,如果我们能了解受刺激人的真实想法,从而化解有效刺激,使之成为无效的,我们就可以避免产生微反应,从而避免被他人解读带来的负面作用,使我们在社交生活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