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研讨与练习”,提升教学效果

2013-04-29陈月红袁崇梅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研讨语文课文本

陈月红 袁崇梅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文之后的“研讨与练习”是编者遵循新课程标准精神,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就人教版《语文》阅读部分简要谈一谈如何有效使用“研讨与练习”。

语文课程研讨练习教学效果一、夯实基础养习惯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教版《语文》的“研讨与练习”在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中就强调“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为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册的“研讨与练习”中基本上都贯穿着对于朗读(诵)的要求,特别是对于诗歌、美文和古诗文之类的选文,这一要求就显得特别突出。

从阅读方面说,初中学生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这些要求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包含着语文学习的方法,在“研讨与练习”中有着明确的要求,特别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重视“研讨与练习”中所蕴含的对于语文学习习惯的要求;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要求不是针对哪一个阶段,而是贯穿于语文学习的所有时段甚至终身。

二、做好示范教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知识本身。面对古今中外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文章以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阅读材料,如何能够做到准确迅速自如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以一定的方法训练做基础,“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设计背后往往蕴含着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些问题具有很好的典范性并从中挖掘出实用技巧。

新闻阅读题练习不仅传授了新闻常识,而且也让学习者意识到新闻类文本的阅读重点所在,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和新闻结构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之后,实际上也掌握了新闻阅读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文学类的文章虽然灵活多变,但是其阅读也是有章可循的,从精到的练习设计中可以摸索出其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的重点可以通过练习设计中体现。(1)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设置题目,它实际上告诉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概括基本上都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2)提示人物性格分析要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当然也包括肖像、心理)描写中去把握,又可从人物形象刻画技巧上告诉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以及各自的妙处。

以此类推,关于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也都可以在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中一一体现,如诗歌如何朗诵、如何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的辨析、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章语言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等等。因此,阅读方法上的示范需要教师按照“研讨与练习”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以求全面,形成有操作性的方法。

三、训练思维求拓展

哥伦布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儿壳,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在敲破鸡蛋壳之前,周围人的思维走入了死胡同,在哥伦布敲破鸡蛋壳之后,竖鸡蛋变得何其容易!“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虽然有些游戏成分,但它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有多远他的路才能走多远。我们语文学习离不开知识、思维和实践,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人教版“研讨与练习”对学生思维训练有着高度重视。教师对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开放题要深入挖掘,对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题目要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既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也适当减少不必要的阻碍,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获得寻求知识的快乐和不竭动力。

例如,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世说新语>两则》)?

此题设题目的是诱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有争论更好,但无须作定论。此题实际上涉及到文学鉴赏的标准问题,学生要评判比喻飞雪的两句诗的高下就必然涉及到比较的角度和文学创作艺术,具体说来就是什么样的比喻算作好比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完全“凭着感觉走”,要把“感觉”好的和“感觉”不好的原因寻出来,这样学生在思维方面才会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突破,那么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找到思考的切入点——这一点同样具有“示范”意义。

教师对此类涉及文学鉴赏的问题,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答案要不拘一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考评说的兴趣,有了对于文学欣赏的兴趣便可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阅读。

又如,(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

这道题目抓住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话题:说真话,并且提示“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课文中已有所表现,从生活经验来说,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说真话,撒谎是可耻的”,然而这则故事却给出了与生活相反的许多怪现象,这就很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此题采取了情景式的假设极易吸引学生的深入思考:像那个小孩一样说真话?——当周围的世界都在说假话时,这不但需要勇气,而且要考虑到后果;那么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说真话的方式?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讲策略方能达目标(教师还可补充,像触龙说赵太后、李密《陈情表》等事例);或者像那些骗子一样欺骗别人?欺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牟利或者全身远祸;或者像那些看热闹的人群一样沉默?“不反抗就意味着同盟”,如果我们不与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受害的也难免不包括自己。因此,这道题目的设置不但高扬了语文的人文性,也彰显了思维的深度美,而形式上也颇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一道高质量的题目。

总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研讨与练习”这一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用好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熟悉解题方法,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锻炼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使用“研讨与练习”时,教师要对编者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维有比较深入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提示都有的放矢,学生完成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在思考的基础上,有的只需口头表达,有的要形成书面文字。“减肥”——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味◆仇海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横山桥中心小学)

如今,许多语文教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不知不觉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造成语文课“体态过丰”,逐渐“肥胖”起来。这样下去,语文教育将会迷失自我。因此,有必要给语文课减肥,让其回归语文味。

语文语文味“减肥”课程改革的春风早已度过了“玉门关”,给语文教学增添了生机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场新课程的改革,确实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又感觉到,许多语文教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不知不觉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造成语文课“体态过丰”,逐渐“肥胖”起来。笔者认为,在这场改革中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么恍恍惚惚、虚无缥缈地进行下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迷失自我。因此,有必要给语文课减肥,让其回归语文味。

一、整合整“胖”了,减肥

1.与综合结太深的缘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学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上课伊始,老师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课文,读后便问学生:“丹顶鹤美吗?想画一画这美丽的丹顶鹤吗?”“请你们拿出纸笔来画一画这美丽的丹顶鹤,好吗?”于是乎,教室热闹了起来。教师还借助实物投影仪,俨然像一位美术老师,边画边指导。当大屏幕上出现一只美丽的丹顶鹤时,老师看看孩子们画,觉得效果不佳,于是又耐心、细致地指导了一遍如何来画好美丽的丹顶鹤。总算折腾好,近20分钟过去了。更令听课老师感到意外的是,下课时老师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咱们将这节课的读书收获——美丽的丹顶鹤画,送给听课的老师,请他们提一提意见。”语文课怎么成了美术课……至于把语文课“异化”成音乐、自然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视野的拓展,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2.与人文攀太近的亲

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做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上《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3.与媒体贴过密的心

多媒体课件的描述和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沟通了形象和影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苍白无力。可现在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教师是最鲜活的教学媒体,教材是最丰富的学习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媒体。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和语言品位上,在多媒体的参与下,让学生在舒卷流畅、动容传神的语言文字中感悟体验,切不能以削弱文本潜在魅力为代价,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

二、主体主“胖”了,减肥

学生的主体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应该在尊重主体基础上,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大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引导、点拨在学生阅读疑窦处、感悟模糊处、内化“卡壳”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的内蕴世界。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了“你喜欢怎样就怎样”的时尚模式,简单地迎合学生游离于表面的肤浅体验。对学生脱离文本和实际生活、不着边际的阅读感悟,不加以“干预”,甚至对学生感悟中出现的“读误”,过分地迁就放任,课堂显得杂乱和混沌。

学生的心智比较幼嫩,知识不成系统,思维不够成熟,过分放手不引导,课堂的教学效益只能在一个低层次上徘徊。作为语文教师,要心中装着学生,时刻想着主体,高瞻远瞩,把握尺度。既不能压抑主体,也不能放任主体;既不能过分主导,又不能削弱主导。二者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三、探究探“胖”了,减肥

现在有的教师视探究为法宝,追求时尚,喜新厌“旧”。把学生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消耗在价值不大的探究上。有的把学生限制在抛出问题和预设答案的管道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计的套路,寻求答案,为学生的探究结论架设假性展示的平台。这种貌似探究,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重复昨天的故事”;有的把文本中一读就懂,一想就会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丧失兴趣,探而无味;有的让学生探究难度大、曲折多的问题,学生望而生畏,探而无果;有的探究过程过于理性化,偏重逻辑推理,用“甲等于乙,乙等于丙,甲就等于丙”的等式来机械地解读文本,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动感和灵气。学生由于缺乏厚重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缺乏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抽象的思维能力,过于理性化的探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探究信息材料的可感性、可操作性,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文章中需要探究、能够探究、适合探究的内容和契机,有形而探,有感而发,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融入文本、升华文本、超越自我。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我们必须正确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坚持活用新理念,推陈出新;摒弃炒作新理念,花样翻新。恰当定位不乱位,准确到位不越位,为语文课减肥,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

参考文献:

[1]李玉芳.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03).

[2]冯旭霞.领略“文本陌生处”的风景[J].语文教学通讯,2009,(03).

[3]朱艳,吉守益.关注文本,追寻“语文味”[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4).

[4]杨春丽.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浅谈课内外信息的整合与利用[J].文教资料,2006,(05).

[5]季维维.“补”出来的精彩[J].内蒙古教育,2008,(12).

猜你喜欢

研讨语文课文本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