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学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当代启示
2013-04-29王新皓
王新皓
摘要 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文通过论述先秦儒家学派培养政治上可靠、道德上高尚的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君子”和“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探讨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启示。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启示
先秦儒家思想为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奠定重要基础。儒家思想中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君子”与“圣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要求,结合现实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①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和方向保证,决定着某一个阶级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反映着该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始终把培养和塑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想人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所谓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一定学说、团体以至社会系统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的理想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典范的行为倾向和模式。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所有。②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这个理想人格是一个分层目标的体系,如圣人、贤人、善人、士人、君子等等。由于人的发展不仅受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条件影响,还深受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主观条件的制约,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同。因此,不可能期望全体社会成员达到同一目标。先秦儒家思想家们提出将人先培养成“君子”再到“圣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君子”人格是理想人格中让普通人在受教育后最易達到的人格。“圣人” 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能将“仁”的精神弘扬极致的理想人格,是先秦儒家学派追求的最终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孔子认为,圣人是极为崇高的,是至高至大至神的理想人格,这种境界的人格连尧舜也难以做到。而“君子”在品德表现为“仁”,行为表现为“孝”,方法上表现为“忠恕”;孟子认为圣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③又是百师代表,民众的学习榜样,更善于最完美的发挥人伦价值。而君子首先表现为重气节,其次是“明人伦”,还应该具备“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荀子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的超人,诚是“君子”必须恪守的德行,是处理政事的根本。
2 先秦儒家学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方式
为统治阶级培养出本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君子”、“圣人”的重要实践方式就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传授。
2.1 培养“君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率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打破了奴隶主和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更重要的是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为培养“君子”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
“修身为本、德育至上”是儒家治国和治学的核心精神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成为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灵魂。孔子认为,智、仁、勇,是君子应具备的三种贤德,只有那些在德性修养方面抵达仁、智、勇三重境界, 真正做到德行高尚、恪守道义、坚守操行的人才堪称君子。《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提出君子要注重自身德行与素养的修为,以发扬光明美好的道德感化众民。
2.2 培养“君子”的教育方法
先秦儒家学派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以人为本、主体自觉、道德实践为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1)因材施教方法。因材施教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教育方法,即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能力、兴趣、志向等特性以及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特征的异同,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同一施教方法将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培养成为“君子”和“圣人”。这就意味着施教者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特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启发诱导方法。孔子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⑤即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诱导教育对象主动思考,只有当教育对象在经过深入思考和努力探求却未达到目的时,再进行启发和引导。施教过程中,务必达到教育对象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追求自身“君子”道德品行的修养。
(3)自身内省方法。“内省”指人在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内省的方式,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进行反省,不断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时刻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教育者的道德说教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实现良好效果。
(4)身教示范法。“身教”即以自身行为举止做出榜样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因此,身教更重于言教,教育者的崇高人格与品德风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环境熏陶法。道德环境氛围影响着个人思想道德养成。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⑧指出了朋友的选择,对于营造思想道德环境有重要作用。荀子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外界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发挥重要影响。
3 先秦儒家学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现代启示
3.1 注重受教育者自我修身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儒家认为人要达到圣人境界,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自觉,内在的觉悟和修养,而不是外在的束縛。“学思结合”、“内省”、“慎独”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都是体现自我修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发挥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修身教育,要从关注教育客体外在的表现转向关注内在心灵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人的自我修养水平和道德境界。真正做到爱人、爱己、爱国、正义、正直、诚信、勇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创新能力,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注重身心健康,等等。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较少,或者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难真正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激发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的内心情绪体验,促使受教育者完成知、行、情、意、信的统一,提高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准则内化的自觉性,达到“知行合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将教育内容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将教育内容有效地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践行所学、反思、所想,提升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水平。
3.3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熏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共同营造的教育环境不平衡的严重问题。因此,要发挥环境熏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精髓”,合理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营造家庭与学校共为一体的良好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合力。通过统一社会舆论与学校的教育内容,着力净化社会风气,弱化不良风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刷力,促成社会与学校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3.4 增强教书育人的榜样示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蕴含着巨大的榜样教育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⑨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身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平、敬业精神、思维方式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成长。教师需要加强提升思想政治修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地,为受教育者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典范,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教书育人的独特魅力。此外,教师更要注重汲取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中的精华,结合教学实际,转化为独特有效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