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洋垃圾”进行时
2013-04-29沈立
沈立
英国环境局:随着中国环保意识的觉醒,如果当局想不出切实有效的处理办法,英国人将不得不看到垃圾成山、触目惊心的景象。
就在去年12月,由于中国的拒绝,几百吨由英国运出的生活垃圾被送回了它们的老家。对于一直扮演着发达国家“垃圾回收站”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然而,好景不长,英国《每日邮报》在今年4月6日的一篇报道中再次曝出:据环境部门今年公布的文件显示,英国目前每年仍然约有1200万吨的分类垃圾“出口”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其中,运往中国的“洋垃圾”就占其中的六分之一,即约200万吨。
但近年来英国垃圾频繁出现在非洲、亚洲、南美等地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借着绿色垃圾的名义却并非“绿色”。这些垃圾被运到发展中国家后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并对当地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虽然英国法律也明文规定,分类垃圾一旦运往国外必须用于回收利用。但这些“绿色”垃圾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英国政府的控制:在某些国家,这些垃圾只是被埋掉了事。
由来已久的“洋垃圾”
长期以来,从家庭回收的垃圾一直都是令英国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数据显示,英国家庭每日倾倒的垃圾量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欧盟国家。英国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的垃圾桶”。此前,当地环境部门宣称,其国内被收集到的家庭垃圾有43%得到了细致的回收利用。但针对这一结果,不少民众都纷纷表示感到怀疑。直到今年的2月,英国环保部门才终于承认,“43%”的数据确实是被夸大了。在当地媒体进一步的追问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坦白,大量垃圾最后倾倒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
除了家庭垃圾以外,英国出口的垃圾还包括大多被运往中国的旧轮胎和运到了西非的废弃电视和电脑。随着英国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私人承包商处理成堆的分类垃圾,“垃圾出口”的产业规模在过去10年内有增无减,并且扩大了整整一倍。
“人们对这样的事态发展感到震惊。”英国一家环保组织负责人多蕾塔·库克说:“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相信,他们的垃圾在自己国家被妥善处理了。但现在的情况是,往来于中英两国间的船只,来的时候装着电脑和电视等货物……回去的时候,却满载着我们的分类垃圾。这是十分可耻的。”
目前,英国环境大臣欧文·佩特森已经表态说,英国环境局将加强对港口的检查,减少“分类垃圾出口”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其中,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混合型的家庭垃圾,因为它通常伪装成废旧纸张或是塑料。”英国环境局负责人也表示“已要求英国各地政府提高回收程序的质量,并核查承包商是如何处理垃圾的。”话虽如此,英国官方的这一套说辞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英国的“垃圾出口”屡禁不止呢?
畸形产业链谋暴利?
所谓“没有不挣钱的买卖”,正是数十乃至上百倍的暴利导致了这样一个畸形的产业链:发达国家淘汰废弃物——发展中国家低价进口——分拣、翻新或维修——转手以稍高的价格卖给国人。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剩余的垃圾被填埋,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在非法转移垃圾过程中,最大受益者是回收公司。据英国《卫报》2012年报道,在大规模垃圾出口的背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地方政府要向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而垃圾公司根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装进集装箱,省下了大笔垃圾处理费用。
而对国内走私商而言,以江苏查处的一起特大境外垃圾走私案件为例,每吨“洋垃圾”到岸价140美元/吨,其中10美元付给中间商,加上进口税款等费用,每吨成本在1000元至1100元人民币,而据犯罪嫌疑人供述,从中分拣出的废纸市场销售价格在2000元人民币/吨左右,分拣出的牛奶瓶、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市场销售在7000元至10000元人民币/吨,分拣出的铝制易拉罐等市场销售也在4000元人民币/吨左右。
分拣人力成本低是这些企业赚取暴利的另一要素。据了解,国内分拣成本只相当于国外分拣成本的十分之一,国内分拣工人工资只有2000元人民币/月,而国外分拣工人工资为2000欧元/月左右,而且工作时长、防护措施的投入上也有天壤之别。
除此之外,由于贸易顺差,从中国到英国的货轮多是空载而归,如果利用这些货轮载运来自英国的垃圾,无疑可以节省一笔费用。据英国一项研究显示,把一吨废旧塑料瓶或纸张运到中国的货轮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相当于在英国国内处理的三分之一。 这有利于英国计划达到年前欧盟在全球气候会议上承诺的减排目标。
该项研究结果让那些从事垃圾废品交易的商家大喜过望。英国“废品资源利用项目”负责人利兹·古德温说:“把旧塑料瓶和废纸运到中国其实有助于英国减排,而那些东西又是中国所需,这真是两全其美。”
我国仍是主要受害国
事实上真的像英国人说的那样,“洋垃圾”是各取所需,两全其美吗?假设运往中国的真的只是无污染的“绿色垃圾”的话,这一说法也许是成立的,但事实却不尽于此。
据了解,多年以来英国的“洋垃圾”运到发展中国家仅需要经过几个简单的步骤:首先是取得证件。想要拿到证件十分容易,因为英国规定出口受污染垃圾为违法行为,但是出口“混合型”的“绿色垃圾”则是免费的,“没有特别严格的监管,所以很容易取得执照”英国媒体如是说。第二步则是将垃圾装箱,利用回程空驶的巨轮将垃圾运出。由于中英的贸易逆差,很多巨轮返航亚洲的时候都是空驶,如果在回程途中装上货物,无疑对货运公司有好处,不少回收公司利用这一条件,将生活垃圾和电子垃圾申报成“干净的废纸”或“电脑”等“混合型”绿色垃圾装船出口。
像这样的操作模式其实存在多年,并对进口国家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因为“洋垃圾”当中的电子垃圾和废塑料垃圾等是不可降解的,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潜在的影响是长期性的。非法掩埋后的电子垃圾和塑料垃圾往往经过上百年都无法降解,而如果堆积的话,随着风吹雨淋会进一步渗透土地,甚至造成包括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菌类繁生在内的各种问题,危害甚广。
此外,生活类垃圾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很可能滋生病菌,某些病菌若广泛传播能够成为如结核杆菌、鼠疫、霍乱等各种疾病的源头,引发大面积疫情等严重后果,进而危及人类生命与健康。
“洋垃圾服装”再次成焦点
今年2月,深圳海关缉私部门联合惠州市打私办,突击查缉位于惠州博罗龙溪的某塑料包装公司,在现场查获一批疑似废旧衣服的“尼龙布碎”,共计28.7吨。随后,经废物属性鉴别,查实该批物品实为严禁进入我国国境的固体废物废旧衣服,也就是俗称的“洋垃圾服装”。
其实,早在09年央视《新闻1+1》节目组就曾对广东碣石镇 “洋垃圾服装”的非法经营情况进行过曝光。“先是承包大量美国、韩国等国家淘汰下来的服装。因为服装埋到地底下很难化掉,烧了又污染空气,这对重视环保的发达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垃圾服装出口国)就倒贴钱找人帮忙处理掉。如此可以两头赚钱,一手拿外国政府的钱,一手倒卖到中国内地”当时接受暗访的人如是说。
时隔多年,“垃圾服装”仍然屡禁不止,暴利可谓是当中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暴利却是建立在对环境安全和人身健康的危害之上的。
“旧服装的来源广泛,但主要出自国外的垃圾场和太平间。”据海关缉私人员介绍,非法入境的旧服装是典型的“洋垃圾”,中国政府严令禁止进口及销售。由于旧服装的来源地不明,且很大可能来自国外垃圾场和太平间,服装上沾满大量细菌,穿着接触皮肤后,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疾病或其他疾病。
中国发起绿篱行动
众所周知,为了控制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早在1989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下通过了《巴塞尔公约》,根据该公约,所有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都必须得到进口国及出口国的同意才能进行,可是事实显示这一公约已然成为“一纸空文”。
面对国外“洋垃圾”的不断入侵和国际公约的边缘化,我国近年终于有所行动。继去年年底对英国出口的1200吨“洋垃圾”实行“一口回绝”之后,今年中国海关总署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为期10个月、以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打击洋垃圾走私为主要目的的“绿篱行动”。
“绿篱行动”的重点打击对象是:走私国家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中的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 胎、废电池、电子垃圾等工业废物,禁止进口旧服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等“洋垃圾”,以及采用藏匿、伪报、利用他人许可证等方式走私进口不符合环境控制标准的固体废物。
目前,全国各地海关正在对关区内所有固体废物的进口企业和加工利用企业全面开展专项稽查,包括对许可证审额度和进口数量进行核对;对实际进口数量和实际加工数量进行核对;对A 类贸易型及以下企业进行实地稽查并在稽查过程中录制影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