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2013-04-29莫林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自学信息技术探究

莫林明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从2006年开始“自然分材”教学研究。“自然分材教学就是教师让教学内容随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自然分材”教学旨在弱生进步、优生更优、全体齐发展。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学校现已确定了“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学、探究、应用、测评四个彼此联系、相互交叉的环节。为有效落实这些环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还设置了“指导教学书”、“小组合作”、“知者先行”、“信息沟通牌”等教学辅助策略。我所在的信息技术组在充分学习“自然分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围绕“自然分材·四环节”,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自然分材”强调“感情调节”、“情智相长”。情可生智,智能富情。愉悦的心情可以促进记忆与思维活动。无论教学之初,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设计激发动机、引发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例如,在讲授Flash课程《遮罩层》时,我创设这样情境:首先播放《大内密探》中“颁奖”的一段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我提醒他们留意视频中的聚光灯效果。看完视频后,我提问:“同学们,在Flash中也可以实现聚光灯效果,你想试试吗?”“聚光灯”在焦点人物间随意晃动的电影效果,让学生羡慕不已,一想到自己也能制作这样的效果,个个都跃跃欲试,学生的设计与操作欲望得到了提高,本节的教学就由此而展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让学生身心愉快的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个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自学,养成学习习惯

自学,即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依据教材或《指导教学书》进行独立学习,这是“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当然,自学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的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般说来,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②提供思路,要求学生完成逻辑体系。因此,教师课前要做足功课,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找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衔接点。同时,教师制定的自学任务不宜过难,要让学生的自学顺其自然,一气呵成。

案例1,在讲授《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时,我让学生在10分钟内阅读完教材6~9页的内容,思考并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①哪些信息技术用于学习?哪些用于生活?哪些用于生产?哪些用于研究?哪些用于国防?②举例说说信息技术对人类都有哪些不利影响。

案例2,在讲授Flash课程《路径引导动画》时,课前,我在《指导教学书》上编写好瓢虫沿曲线爬行的操作步骤。自学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导教学书》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瓢虫爬行”动画的制作。

多数情况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指导教学书》都能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因此,凡能自学的内容,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学,要相信学生,助其成长。在这点上,教师要信奉“相信学生、解放学生”的道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实际就是锻炼他们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过程,对培养其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探究,由交流、讨论、精讲三个二级环节组成,是“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交流与讨论由小组同学共同完成,精讲由教师讲授为主引导完成。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先交由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精讲共同得出结论,以上三个环节的结合是实现师生、学友互动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

例如,在讲授Flash课程《路径引导动画》时,我给出的探究任务是:可不可以绘制一个矩形(或椭圆)作为引导层,让瓢虫沿矩形(或椭圆)边沿爬行,我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得出的结论与同桌交流、相互印证。在实施探究前,学生通过自学已初步掌握添加引导层、对象吸附到路径端点做运动的技能,但只是一个“照样画葫芦”的技能。然而,作为本节的重难点引导层与被引导的关系、引导路径非封闭,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因此,将这两个知识点融于一个探究任务,抛给学生去讨论、去交流,最后由教师精讲共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历程获得的知识,比只靠教师示范讲解获得的知识效果更好、记忆更持久。

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并鼓励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都有好处,它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应用,形成学习能力

应用,主要以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当堂练习为主。通过完成综合性较强的任务对探究结论进行验证与巩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确定方法,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是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讲授《图文混排》时,学生通过自学与探究已初步掌握绘制艺术字与自选图形技能技巧。在应用环节,我给出的任务是:设计制作一枚图章。将学到绘制环形艺术字、五角星、空心圆或空心矩形等技能技巧用于设计制作自己心仪的图章,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昂,完成任务也比较顺利。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实现学以致用。

由此可见,精选相应的应用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任务。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总结技能技巧的使用规律与方法,能最终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形成学习能力。

测评,提高教学质量

测评,主要由检测、评价组成,是“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时,我通常会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题目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与过关。评价时,我通常会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与互动评价,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欣赏他人的作品,在评价中让他们互相启发、相互激发灵感,最后产生思维的碰撞,制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当然,只有自评与互评的课堂评价是不全面的,教师的点评也很必要,它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是否得到修正,与小组的合作是否成功。因此,有效的教学测评,对培养学生反思纠错能力、加深成果体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充实、更加灵活。

辅助策略,细化教学环节

1.《指导教学书》由教师课前编好,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等部分。一节课一份《指导教学书》,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教学前要求学生先通读,然后以此为蓝本按步骤进行学习。

2.知者先行,由于学习能力有差异,那么“吃不饱”现象就会存在。因此,制定适当的“知者先行”任务,让掌握了当下教学内容的学生不用坐等他人,继续前行。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多学精进;对教师而言,可以获得额外教学质量。

3.小组合作,目的是以优生带动弱生,既激励优生,又促进弱生。优生帮助弱生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整理思路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者先行”,也解决了教师全面辅导学生精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小组合作既锻炼了学生合作能力,也实现了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齐发展。

4.信息沟通,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时时接收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信息,教师既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进度,也可以了解哪些学生进入“知者先行”,哪些学生需要帮助。暂时不懂的学生可以通过发送消息、“举手”等方式表明自己需要帮助,免于举手“公示”的尴尬,既科学又人文。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并非顺风顺水,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它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唯有这样才能让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得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猜你喜欢

自学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