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种”在村屯的措施
2013-04-29杨义
杨义
本文是笔者通过对本溪市“双进双建”实践活动的研究,探索“双进双建”富民惠民项目的载体,提出了文化进村屯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把文化“种”在村屯,积极调动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主角农民的积极性,进而提出了通过把文化“种”在村屯的对策建议,把文化“种”在村屯对于“双进双建”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的价值。
笔者通过对本溪市多年来开展“双进双建”活动的研究,在深入乡村和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双进双建”活动与富民项目、惠民项目结合起来,即把文化“种”在村屯富裕农民,把文化“种”在社区惠及市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本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民为本。只有得到群众的喜爱和参与,“双进双建”才能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因此,探索“双进双建”富民惠民项目的载体,对于“双进双建”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的价值。
一、文化进村屯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2007年,针对村屯文化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城乡共建”、“文化下乡”和专项资金投入等措施,引导文化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使村屯文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双进双建”活动历经七年之久,村屯文化设施和文化人才队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
1.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发生了巨变
我市已经建成了9个高标准的乡镇文化中心,具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教育培训室以及广播电视站、图书销售等文化服务功能;免费为农村配备了40余套电影放映机,为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广播电视普及方面,4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新建文化广场86处、文化活动室99个,全市已有214个村建有文化图书室,新配置电视、电脑及影碟机等设备644台,捐赠图书14万册,农村文化设施设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乡村文化积累了雄厚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多样
例如:本溪县先后举办了 “元宵节秧歌大赛及焰火晚会”、“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欢乐在农家《全县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全县农民篮球赛”、“本溪县图书节”、“本溪县农民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清河城镇和清河城村分别被授予省文化先进乡镇和省文化先进村,特别是清河城村的赵铁范农家大院远近闻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院文化”。再如:铁刹山村的农民画家群;东营坊洋湖沟的“画家村”。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色使那里已经成为渤海大学、鲁迅美院等十多所艺术院校的美术写生采风基地。南芬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了“重大节日有喜庆活动、日常生活有娱乐活动”的喜人局面。
3.发挥了文化服务乡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调研中发现,桓仁龙江工艺品公司、鑫艺宏大工艺品公司、辽宁王朝五女山冰酒酒庄、普乐堡镇的松花石和木雕工艺品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营坊画家村、铁刹山村农民画家基地、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天龙洞满族民俗村、庙后山远古文化遗址、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雍艺堂剪纸工作室等文化产业设施和文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辽砚、木雕、铁艺、草编、剪纸和版画等民间工艺产品,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为县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主角
为什么提出“种”文化在村屯?文化进村屯,一个“送”字,就足以表明乡村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靠上级投入和多方集资化缘,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必然会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
一个“送”字,也反应出农民没有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农民不仅拥有平等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而且拥有参与文化活动与文化创造的权利。只有尊重农民在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参与性,才能够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文化进村屯的着力点逐步转向抓繁荣文化产上,着力于乡村文化与富民项目结合上。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还能够享受到乡村文化繁荣的成果,必然会成为乡村文化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乡村文化活动缺少固定的活动经费,导致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力不足。第二,乡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乡村虽然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但利用率较低。调研中发现,有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没有得到利用,极大制约了乡村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三,农村文化活动单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受经费、人员素质、农村生产季节性强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往往过于简单,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第四,缺乏文化娱乐专业编创人员。“送文化”与“请文化”搞活动的方式,不仅是文化活动的成本加大,而且文化活动也因此没有条件做到经常化。文化活动的开展,题材新颖是吸引群众观赏和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创作编排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编创人员,不得不出资外聘人员进行指导,不仅增加了文化活动的成本,也会失去了持续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保障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因此,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对文化的自我需求,必须紧紧的围绕增收致富项目开展,必须根植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把文化“种”在村屯,文化活动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文化“种”在村屯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势所趋。
三、把文化“种”在村屯的对策建议
习主席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文化不仅要常下乡,更应该留在乡间。政府继续搭台,并且采取市场化手段运作,力求文化以乡村旅游项目和文化产业为载体,文化与经济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农民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
1.“文化进村屯”与多渠道筹集资金
文化进村屯不仅需要继续增加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继续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充分发挥其作用。更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借鸡下蛋、多渠道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式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为“文化进村屯”和“种文化在村屯”提供资金的支撑。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建设的参与捐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自发的民办文化组织,如电影放映队、农民歌舞剧团、舞蹈健身队等。鼓励民间业余文化队伍与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总之,要建立起文化在乡间的长效机制,实现文化不仅常下乡,还要留在乡间。
2.“文化在村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
围绕我市枫叶之都建设的工作中心,在乡村特色文化基地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旅游项目。结合“文化进村屯”活动,提高农民画家基地、版画创作基地建设水平,做好草编、根艺、版画、剪纸、核桃木制品和枫叶旅游制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制作人员的辅导培训。大力开发民间小工艺品制作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小工艺品制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每个县区都应举办特色文化产品节庆活动,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为特色文化产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推动乡村文化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市场融合,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与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文化在村屯”与科普活动相结合
以科技进农户的活动,助推农民实现靠科技致富的梦想。打破以往“送文化”的单调局面,努力将文化建设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各乡镇设立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打开科技传播通道,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介、产业指导、信息服务、经验交流等方便快捷的服务。县电视台加大对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农村科技知识讲座,全面及时地将科技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切实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金钥匙。组织农村科技带头人和种养专业户奔赴华西村、大午城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眼界、长见识,更新观念、提高本领,富口袋先富脑袋。
4.“文化在村屯”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
请来明星表演好看是好看,但那是要支付大价钱的,或许一年半载能请演那么一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乡们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而且民间散落着许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能人。关键是我们怎么样的去发现能人,为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例如:明山区高台子镇组建的十多个颇具特色的文化小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除了社火、舞狮、舞龙、京剧、二人转这样传统的文化项目外,还有卡拉OK、萨克斯演奏等流行艺术。一些大叔大妈通过出色的表演,逐渐成为乡亲们喜爱的“明星”。针对有的乡镇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建议首先健全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对各乡镇在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及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县乡村积极自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自觉培育乡村文化地域特色品牌,并且以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带动沟峪旅游经济的发展。
5.“文化在村屯”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相结合
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农村文化骨干网络,使农村文化骨干资源共享。不仅要送戏、送科技、送图书、送电影等下乡活动,重要是加大乡村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举办农民文艺调演、汇演,通过基层推荐演员、层层选拔优秀乡土节目参演,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依托各类文化阵地,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相继开展农民秧歌汇演、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文艺大赛、二人转演出专场、朝鲜族舞蹈等多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6.“文化在村屯”与美丽村镇建设相结合
日前,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15年末,全省农村污水和养殖粪便等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到2017年,村容镇貌达到美丽村镇标准。建议在送文化进村屯的基础上,开展美化农家院的活动,引导农户清洁庭院,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杜绝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放的现象。通过不定期环境卫生检查,有效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水平,形成管建结合的长效保洁机制。开展美德在农家的活动,以文化建设带动文明提升,引导农民业余时间多研究致富的事儿,抓住农村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
综上所述,若将以往的“送”文化进村屯,升华为“种”文化在村屯,除了继续抓好乡村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和文化人才队伍的软件创建外,还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把乡村文化建设同农家乐、沟峪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本溪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活动与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农民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梦想,而且有利于农民在精神上分享社会文明发展的文化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本溪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