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文本内涵 赋予时代色彩

2013-04-29陈明暖

教育界·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命力

陈明暖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特别对古典文学的文本阅读要赋予新的生命力,要有时代色彩。本文从一个层面去剖析《报任安书》学与教的切身感受,作为语文教师在古文的文本探究中要注重自我一体的理论引导,注意生活经验的传递,重视学生的未来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的感受,努力把当前的现实社会与文本探究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达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探究 时代的 生命力 《报任安书》 触动

大凡学生都热衷于新鲜事物,他们谈起《泰坦尼克号》这部激情四射的影片,能从演员的长相气质谈到演员的服装时髦,从惊心动魄的沉船场面描绘再谈论男女主人公浪漫而甜醉的爱情,侃个没完,充满憧憬。周杰伦的一首《双截棍》更是让男生着迷,每当兴致来到就会手舞足蹈哼出“哼哼哈嘿”……可见充满时代感的新事物是那么令人陶醉。相反,历史久远的文学作品却打动不了年轻人的心。深奥的文辞,久远的年代,年轻孩子们对它们仿佛隔了几道坎,数重山。如何让祖国蕴藏丰厚的古典文化走进年轻生命的心灵?笔者结合《报任安书》的学与教方面的感悟,谈谈这方面的教学心得。

一、触动内心,引起共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乐之”,从心理学层面理解指的是感情的亲近,在文学角度理解应该是涵咏沉吟。棋迷之所以能沈身沉迷棋局,对棋艺玩味无穷,个中滋味兴许只有棋迷才能心领神会,痴棋的快乐对不懂玩棋者是难以意会的。《棋王》的作者阿成把主人公棋手王一声对棋局迷恋程度是这样刻画的:“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就是没有棋盘棋子儿,在我心里就能下,碍着谁的事啦?”。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像棋手王一声这样迷恋下棋态度去读书,对文本探究欲罢不能,那么教与学即师生一体,心意相通。如果古典文学文本阅读能够让学生也身心沉潜其中,那么古今同脉,触类旁通。如何使之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呢?仅就《报任安书》的学与教感悟举隅如下:

(一)身残志坚,扣发情弦

明朝学者孙执升评价《报任安书》:“迁一腔抑郁,发之此书,使识得一部《史记》;道一生心血,尽泻于此也,纵横跌宕,真是绝代文章”。(评注《昭明文选》)《报任安书》一文对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披露可谓淋漓尽致,正年富力强的司马迁被施以残忍的宫刑,这是怎样的酸楚和难堪?司马迁说“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以致无钱赎罪,只好自乞宫刑,这是怎样的绝望与悲叹?一个人面临死,若难以避免,那么应该有尊严的死去,切勿接受入狱后在肉体与精神上的种种屈辱,可司马迁却选择了活下来,就为那一部心神向往的《史记》著述,就为了完成心中的宏愿,这是怎样的伟大与悲壮呀!顺势利导,我谈到了逆境下众多不屈的灵魂:

“文革”时的张自新因呐喊而被封喉,荒唐的年代狂嚣的崇拜最终被她呼唤真理的空谷来音催醒,她最终唤回了人们对迷失已久真理的回归,她最终只身战胜了遍地麻木的群体,给觉醒者迎来了东方耀眼的曙光。

当代文学上蜚声远扬的史铁生,注定今生今世守护这把轮椅,绝望的境遇不能令他俯首就擒,煎熬的结果他俨然把无奈的生命之火燃烧在伟大的文学天地间,那一篇篇声泪俱下的心灵写照,耀出了对人间的真爱,庄严地发出对生命的尊重梵音。

学生经点拨,不能自已。对感动中国的人物汪阳,他对祖国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直至把年轻生命给了歼敌T-15的令人泣下事迹;对感动中国的大事件汶川地震,那许许多多有幸残留的生命对未来生活的渴望……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去讴歌。学生这时已撩开古典文学这陌生的陈旧面纱,抛开古文本深奥的文言词句,主动去探究书中的人物的命运,21世纪的生命与两千年前的古人握手长谈了。

(二)知人论世,拨通心弦

司马迁是何许人?至今陕西留有他香烟缭绕的祠堂。司马迁为何能含垢忍辱?彪炳史册留有他的事迹载述。在灾难面前,文弱的生命为何能这般刚强果敢?带着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我在讲课中从司马迁的个人生平引入古人的刚毅品质。学生经指导,我把司马迁忍辱负重与勾践卧薪尝胆作对比:

这种对比分析的结果,观点突出,层次分明,特别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更加透彻,教育意义更加深刻。以此为契机,我列举部分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引导学生对他们也进行一番对照:

类似这样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英雄人物如何面对困难的境遇直观展示出来了,加大了学生的时代意识,使学生能以清醒的头脑去客观的分析问题,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居安思危的心理,为将来自己漫长的人生做好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这时的课堂教学已抛却古人和今人的区别,纯粹是在讨论人生的负重意义。一段精彩的论断更引起学生心灵的激荡——

“没有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兴,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遭风刀霜剑,突遇毒蛇猛兽,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坚韧的爬行?”

二、文辞优美,回味无穷

当你朗诵起“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的语段,你难道不会被这磅礴大气、长江大河般汹涌的气势所冲激?司马迁在此文中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体现其笔力之雄健。

这么优美的文辞,如何结合时代特色给予学生呢?

(一)读书领悟,明澈事理

我直白的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用功去读书,一则为了将来的生存,才去应对今天的种种考试,从而在将来梦想获得一份心怡的职业:二则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努力言行一致,从而将来能在社会上能立足行事。学生明白了这个直白的道理,在摆脱作业的硬压下,沉潜身心去研究文本,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老师进行书中文辞分析,咀嚼含义,才能意味深长。

《报任安书》一文,我侧重让学生领悟司马迁悲恻的内心,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展开理解。如:“猛虎进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乞怜。积威约之渐也。”这里作者谈到一个人被制约的境况。可是另一角度却表明法的严峻。封建时代的刑罚惨烈令人心惊肉跳,司马迁列举“辱先,辱理色,辱辞令,躯体收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肢体受辱,腐刑极矣!”

谈到这里,我对这些古远时代陌生的五花八门的刑罚,先让学生看课文注释大体了解,然后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人物遭受酷刑的事例,如商鞅遭车裂、李斯被腰斩,说明统治者的刻薄寡恩,滥施法典。进而对比当今法律的文明,加深学生的法律观念,文本探究下来,学生对司马迁生活在那黑暗蛮横社会遭受的身心摧残,给予无限的同情。

(二)作文感悟,灵犀顿生

材料的选择——《苦难的精神价值》反思

周国平先生在《苦难的精神价值》中对苦难是这样认识的:“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愿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的创造和享受,但是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里的必备内容,但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司马迁遭受宫刑著《史记》,蒲松龄落榜写《聊斋》,古人发愤图强,桩桩事例,深刻人心。由此,我激发学生联想,当代的史铁生在双腿注定永远安放在轮椅上时,他接受了煎熬的命运,从而迸出了《我与地坛》这催人泪下的篇章。“5.12”汶川大地震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天灾,活下来的四川灾区人挺起了脊梁,重建家园。汪阳目睹美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骄横霸道,拼尽心力发明了最先进的歼敌机对抗霸权,苦难引发了文弱生命多么壮丽的色彩。

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另一层面打开了视角,无怪乎弗兰克《活出意义》书中对“存在的挫折”这样指出,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遭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呢?

借此生发,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我们万一高考落第,如何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我们不幸失去爱情,如何看待漫长的人生?当我们曾美好的友谊忽遭破裂,该如何努力去弥补缺憾?当我们被乏味的现实生活日复一日重复单一模式,该如何主动去变更程式……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不得不令学生掩卷思考。一篇《报任安书》的教学,让学生思想火花四溅,话题汩汩而出,对作文材料的反向思维,学生作文下笔有话了。于是我布置了《我心目中的司马迁》作文,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姿态。

对于这篇《昭明文选》评为“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卓为百代伟作”的力作,我不敢妄加评论,司马迁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养料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不屈的生命。他在遭受宫刑后无限痛苦的悲凉内心倾注在作品中,却让后人不感到是消极发泄,而能化作一种气势,一股充溢的自信,一股顽强的意志,一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力量汹涌激荡,实实在在如一股暗流在涌动,催发人的昂扬斗志。我们对司马迁心存感激,更对文弱史官产生无限的景仰。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如何以课文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中要因文施教,古为今用,古典文学教学是可以产生时代的生命力色彩,这点无可置疑的。正如京剧艺术适应时代改编,有了《沙家浜》这脍炙人口的样板戏。《三国演义》被编排为宏阔场景的电视连续剧,萌生了中国人对忠义智勇的内涵理解。与时俱进的易中天教授借《百家讲堂》大谈特谈《品三国》,引发一潮又一潮的读三国热,直接催发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试讲,开拓了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等名家对古典文学研究视角的改变,文坛上争奇斗艳,自圆其说,荡漾生辉,可谓百花开放,学术界异彩纷呈,这都是老题新作的非常景观呈现。

读古典文学作品,要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作者心意相同,交合知音,不为读书而读书。正如《新课标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一文指出的:“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研究等能力,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切实在新教材教学中如此这般操作,古典文学这块璀璨明珠一定能够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新课标教学指南系列丛书第2辑. 吉林文史出版社.

[2]林华民.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第2册. 学苑音像出版社.

[4]《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2011.

[5]昭明文选. 中华书局,1977.

[6]周国平. 苦难的价值.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7]陈洪捷. 德国文化评论丛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徐中玉,余启华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生命力
生命力最强的水熊虫
为何野火烧不尽?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背后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论道德的生命力
生命力超强的蟑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