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3-04-29沈玉梅黄伟
沈玉梅 黄伟
摘 要:近年来,随着手机网络化的普及和盛行,手机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具有很强影响力的一种亚文化,该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严峻挑战。面对此挑战,我们必须在强化灌输基础上,启发性的运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入手机日常生活化,同时强调,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内容控制、信息引导、立法保障等三个原则。
关键词:手机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70-03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介在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学习方式。近年来,在网络媒体快速普及的推动下,手机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当今的手机已经成为集通信、网络、消费、娱乐、网络互动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第五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手机更是成为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很重要的一个媒介。据《2010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4岁以下的手机持有者占全部用户的63.1%,而这部分大都是在校大学生群体[1]。手机文化渗透校园,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传信息、发微博、玩游戏、读新闻、听音乐等,尽情享受现代媒介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和快捷便利。可以说,随着手机网络化的普及和盛行,手机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具有很强影响力的一种亚文化,此种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手机文化强大的沟通功能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此种文化的无过滤现象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的严峻的挑战。本文即是梳理手机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的同时,探寻手机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路径。
一、手机文化的盛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除课程接收信息外,高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来源,通过手机上网接收的占到36%,其他的方式有电脑网络、电视、报纸等,所有以上这些方式加起来的比例为60%,可见,手机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占据很大部分。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集中于娱乐、音乐、新闻、军事、社会现象、聊天等,其中浏览娱乐信息占37.1%,收看新闻占20.3%,短息聊天占65.3%,电话对话占16.7%。其中信息内容占到很大部分,这说明信息浏览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重要功能。所以手机媒体的信息功能被扩大,各种信息通过手机这个平台进入到大学生群体之中。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接收过广告信息的占98.9%。除此之外,还有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接收过以下信息:具有煽情与淫秽的色情信息、虚假诈骗信息、非法信息、破坏性信息等[2]。无疑,这些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机文化的多元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的挑战
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授课教育、口头鼓动、报刊杂志与网络宣传媒体、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自我领悟等形式,但是这个过程完全忽视一个新凸起手机媒体的直接干预作用。
手机媒体作为传媒,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传递途径,拓宽了学生接收各种信息的来源,同时大学生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方法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在手机使用调查中,60%的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途径是发短信,33%的学生发短信超过打电话,78%的大学生每天短信量超过10条以上;其中70%的学生开通了GPRS等手机上网服务”[3]。手机媒体使大学生获得了极大的信息来源,能够在虚拟网络中自我学习与沟通外界,接收世界多方面的信息轰炸,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下的强制性与灌输路径的单一性:单纯依靠以教师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单位已经远远落后于信息爆炸下的大学生。
手机媒介成为群体性的物品,根据已有的数据调查与研究“在统计的这1000个调查样本中,有963人认为手机是生活必需品,占总体受访者人数的96.3%,只有37人否认手机是生活必须品,占总体受访人数的3.7%”[4],手机使用是群体性行为,同时这个群体的联系方式是多维性与控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很难用单一的信息接收手段达到目的。
可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手机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手机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方式分解了思政教育目的性与终极性。
(二)手机文化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对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的挑战
手机媒体具有快速的流通、开放的信息传播路径、直接信息的传播等特征,其内容传输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给手机所有持有者,信息表达方式由于手机媒体的移动网络发展而变得多样化与便捷化,内容表达方式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相对于学校传统教育的课本而言,课本教程的更新速度慢,教师讲授内容由于大学生个体文化学养等方面的差异及对课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等影响,课本教程远远落后于时代与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必须提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大学生群体认为此类课程枯脱离现实而显得枯燥,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调研中发现,有65.3%同学对该类课程没有兴趣,认为这些课可有可无,该类课程有逃课两次及以上的同学占到27.8%,占四分之一强,而在此类课程上使用过手机的同学竟然达到95%以上,有45%的同学是经常性使用手机。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对该类课程内容更新情况与实际运用情况提出了看法,有49.5%的同学认为教师能否根据课本选择更贴近生活实际进行内在信息更新,使此类课程更有时代性与实用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同学对接收内容反映并不强烈,加上手机新媒体主动进入课堂,因此必须能够更新课程教学,引入手机媒体进课程,用手机辅助教学,可能会取的很好效果。
(三)手机文化的开放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知信行的道德实践的挑战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来源广泛,信息传播成集成化模式,手机媒体已经改变了以往的网络固定的模式,手机信息能够畅通于所有手机信息终端[5]。面对信息来源,大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好友信息,但有53.1%的同学会留意诸如涉黄涉密、扭曲社会真相、诈骗、婚恋、招聘等陌生信息,说明接收者无法选择消息内容,信息来源没有经过网络服务器的过滤处理,直接到达信息接收者,并且对垃圾信息的处理也是麻木的,这对思政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伪装性较好的信息,能够吸引大学生浏览,大学生在面对该类信息时没有特定的甄别能力,甚至部分学生大范围的传播该类消息,导致部分非法信息的扩散。
同时,手机使用者与外界被手机中介,很多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将之纳入到交流平台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道德评判与价值灌输被手机媒体所消解。很多手机信息搭载很多诸如诈骗、恐吓、黄色、非法等内容,割裂了手机使用主体与外界的信任程度,社会生活中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在手机媒体中被放大。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各种现象与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直接形象地进入到学生视野中,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诚信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等,这些社会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已经脱离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大学生们只是通过手机媒体观察这个世界,知信行的道德实践被手机恶性信息中介而趋于瓦解,部分大学生开始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这就给传统思政教育中知信行的道德实践带来严峻挑战。
(四)手机文化中传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目前,手机的互联网化,信息接收与控制相应的规范没有形成,不良信息乘虚而入。特别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内容也会通过前卫信息与私密话语进入手机,通过目前手机的信息的散化与难以控制化等因素进行传播。并且手机网络监控成为网管的一个新盲点,很多危害国家安全、损坏国家形象,同时宣传西方民主自由的内容通过手机网络传播至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如果长久浸淫于其中,必然导致其社会判断与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激进的思想观念与无政府主义将大学生带入社会管理盲区,他们对目前社会经济建设与道德法制理解路径产生严重的质疑,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这无疑会削弱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不仅如此,这些潜在的思想危险在社会层面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此种状况对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严峻挑战。
二、充分发挥手机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作用
有挑战,才会有发展机遇。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寻找手机文化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探寻手机文化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新路径,以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让大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一)在手机文化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灌输与引导
手机功能叠加,趋向网络化、媒体化、多元化。视频上网手机、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机浏览方式的出现,严重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方式,阻隔了单纯依靠主流媒体与教育系统宣传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灌输过程中,出现内容与形式被隔离,形式占据了优势。所以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过程中,强化手机媒体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手机信息传递过程中,国家与高校有意识的去干预与引导大学生如何接受手机媒体及正确处理手机信息内容。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身心发育程度都未完善,思想内部呈现动态增长与乐意接收的尚未定型的特征,很容易为手机媒体信息中的不健康思想的引导。所以,笔者认为要充分里利用手机媒体,通过手机媒体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反映社会健康风尚、道德标准的好的内容通过手机媒体经常性的灌输至年轻学子心中。同时,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中健康文化的教育与引导,比如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等将手机媒体传播中的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大学生讨论范围,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作为一个被动的接收不良信息的旁观者[6]。
(二)通过手机文化的传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走向日常生活化
手机媒体紧密联系生活,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的各种功能。手机信息传输与引导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手机媒体功能的积极发挥必须日常化与生活化,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入虚拟世界,必须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诸如,高校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平台,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如通过手机报,将社会积极面展现给当代大学生;经常性发布反映当代社会价值观的积极题材,引导学生,使其在自我实践过程中,能积极探索与内化社会道德,并弘扬社会价值的主旋律;在具体的手机管理中,不仅仅单靠强制性的信息灌输与信息控制,而是利用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使用,通过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等通过课堂、班会、日常管理等进行教育与引导。社会与学校应积极关注大学生手机的使用情况,如有危害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消息与新闻时,应通过一定途径公开宣传正确的社会价值与国家安全观,使学生能明确是非,防止一些群体恶性事件发生。做好手机媒体日常化,必须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描述的那样,全景敞视系统对人的全面监控,规范性操作与强制性规训退缩至手机信息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消解于每个信息中,让干预与灌输的赤裸裸性消失,使思政规训的力量通过手机信息操纵着每个人,使每个个体无意识地服从隐藏于手机信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使手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规范化
为更好发挥手机文化的正能量作用,各高校要尽力做到让手机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逐渐走向规范化,为此,至少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内容控制。在具体的信息内容管理过程中,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方面主动发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规避不良信息。学校要注意在信息内容上要选取反映当代社会价值风尚的内容,并有意识的将手机的信息纳入到学校信息管理平台中。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手机短息接收的私密性与信息内容的公开性的矛盾问题;二是手机信息的接收范围不易控制与学校积极引导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方面强化手机内容控制,有意识的灌输社会核心价值内容于手机媒体;另一方面要对手机媒体信息进行监控与过滤。
其次,信息引导。高校应该积极创造信息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手机信息有意识的灌输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通过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表达出来,方便学生接受与理解。第一,挖掘地方的红色文化,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红色信息。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红色短信评比活动,并将评选出的优秀短息群发给大家分享,这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红色信息共享的氛围;第二,有意识将传统文化精髓通过信息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增强他们的体认意识,比如开设辅导员班主任的微博与博客等,通过它们将传统文化内容发散给大学生;第三,用积极向上的信息来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比如汶川地震时候,通过手机报等信息平台发布新闻及后续报道,让大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过程,并能参与到支援灾区的志愿活动中,形成广泛传播的爱国情怀等。
最后,立法保障。国家与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与法规,保障手机信息的绿色化、合法化、思想性,即立法保障。国家学校应该围绕手机信息平台出现的问题,进行立法,用法律与法规来监控与惩罚手机不良信息的传播。第一,国家网络监控部门应该对大学生手机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删除不良违法信息;第二,学校应该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调研,积极与公安部门、保卫后勤部门实行联动,对危害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信息进行预防与干预;第三,加大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工管理队伍的工作职能进行宣传,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手机媒体等。
总之,面对网络时代,高校必须正视手机文化的力量,通过有意识的干预与引导,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绿色化、合理化、合法化,用手机文化的力量来灌输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情怀的当代大学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的路径原则。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2010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7/01/c_12285011.htm.
〔2〕李春燕.手机媒体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闻界,2010(4):57-58.
〔3〕胡余波等.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0(8):100-103.
〔4〕王黑特,石雪影.手机与人的关系[J].现代传播,2010(8):100-104.
〔5〕刘丹鹤.手机媒介的现象学思考[J].求实,2009(2):59-61.
〔6〕李育林.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0(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