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化”歌唱教学之我见

2013-04-29李海侠

亚太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歌唱情感音乐

李海侠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教育理念是音乐审美。那么,如何在歌唱教学中体现其审美的意义,优化歌唱教学的审美效应呢?笔者认为: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首优秀的歌曲,首先是旋律优美動人,意境深远感人。要么能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要么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反映当代学生理想、愿望、品德、情操等,或是体现广大人民利益,能表现人民的心声,抒发人们对家乡、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和思想上去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当然,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仅仅认识美还不够,还要通过各种手段追求美、创造美。从音乐延伸至文学、美术、环境、行为、心灵等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审美化的主要途径

(一)课前准备——酝酿情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授课前,应充分挖掘歌曲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可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歌曲相关资料,课上交流;有条件的学生,自己提前下载歌曲学一学、唱一唱。另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找出来,渗透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教师应使学生“触景生情”。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平时要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这些都需要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引人入胜,从而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如在导入《大海啊故乡》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儿童在大海边自由嬉戏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播放儿童长大后一个人在海边回忆、徘徊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再配合多媒体画面听范唱,用示范性和艺术性的歌唱感染学生,教师亲自范唱会更亲切直观、更具感染力。

(三)学唱歌曲——体验情感。首先,调动听觉感受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听完范唱之后,说一说你感觉歌曲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为什么?其实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歌曲有何特点,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歌曲的旋律一般是据歌词而创作的。歌词是一幅迷人的画或动情而又富于神韵的诗。正确理解歌词和掌握歌词读法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很有意义。其次,掌握节奏体味美。所谓“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速度是节奏的灵魂”。最后,学会歌唱升华美。演唱歌曲是对词曲作者的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美的源泉。可以让学生把视力和想像力结合起来,由远处的一个点带一个面,你唱什么歌那里面便会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是歌词内容的再现,画面色彩越绚丽、越逼真越好。如“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想象着五彩的画面,唱这首歌会越唱越入情:神游广阔的蓝天,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不豪情满怀、心旷神怡、荣辱皆忘、喜气洋洋?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唱歌,使人精神焕发,得到表现美、升华美的美感享受。

(四)发散思维——拓展情感。学会一首歌曲,并不等于一堂音乐课的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内容,让学生分组创编。如成立小组创编律动、舞蹈,用简易的或自制的乐器富有情感的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的画面,或联系周边环境及日常生活改填歌词等,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与歌曲主题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同题材的歌曲等来延伸和扩展歌曲的内涵。如在《让世界充满爱》唱会后,让他们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的故事,明白我们只有在互帮互助中、在爱心中才能生活得更美好;再引导他们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爱心如何体现,收集爱心与宽容的名言警句、歌曲等,并依据情境发表爱心寄语,我们如何从根本上帮助受灾难者,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三、审美化的效应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歌唱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品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教学达到“审美化和情感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歌兴趣,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成阳市武功县南仁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

猜你喜欢

歌唱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音乐
音乐